梁家勝
【摘要】本文論述基于教材提高農村初中生的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一是立足教材,模仿借鑒教材中的好詞佳句、行文結構、寫作手法等;二是改寫文本,從原作拓展出去,培養(yǎng)學生寫作思維。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 作文水平
立足教材 改寫文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A-0046-02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煉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葉先生的這段話告訴我們,教材教學與作文教學是有機結合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科學地利用教材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農村初中生課外讀物缺乏,閱讀量少,書面表達不流暢,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更要鼓勵學生學好、用好教材,從各方面不斷借鑒教材,循序漸進地開展作文訓練。那么,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利用教材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立足教材,模仿借鑒
現(xiàn)行的初中語文課本納入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都是經過專家們深思熟慮之后才挑選出來的,不管是現(xiàn)代文還是文言文都是經典之作。教材中的課文是初中生學習寫作的“榜樣”。教師在引領學生品讀欣賞名家名作時,應抓住學生學習的契機,引領學生品味、模仿、借鑒,并將好詞佳句、結構方法、寫作手法等運用到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從而讓學生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一)好詞借鑒,豐富寫作內容
農村初中生多為留守兒童,從小缺少課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量少,寫作時詞匯匱乏。而現(xiàn)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充分積累和利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是提高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把握課文中的精彩語言,引導其加深對詞句的理解,并指導學生將文本中的好詞佳句遷移到寫作中,以幫助學生寫出有文采的作文。如在《秋天的懷念》中,寫“我”脾氣變得暴怒無常這一段,“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等詞語給予讀者因為“我”雙腿殘疾而變得極為焦躁不安的真實感受,又表現(xiàn)了“我”暴怒無常的脾氣。為此,教學這篇文章時,筆者讓學生借鑒文中生動的表達,寫自己的一段經歷,表現(xiàn)自己的真切情感。一名學生寫道:“一天,雨‘唰啦唰啦地飄落著,我和幾個朋友在雨中一會‘啪啦啪啦猛地踩地上的雨水,一會張開雙臂對著天空拼盡力氣喊‘下吧,下吧,我要戲雨,一會兒你追我趕地溜水……”學生在作文里不僅借鑒文中“猛地”等詞,還活用了“唰啦唰啦”“啪啦啪啦”等象聲詞,形成精彩片斷。教材中的詞語借鑒范圍是很廣泛的,包括課文中的形容詞、動詞、副詞等,能為學生的作文添加一層絢麗的色彩。
(二)文本結構與內容組合借鑒,實現(xiàn)寫作完整性
結構是文章的組織安排問題。文章的結構是文章內容的組織構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現(xiàn)。文章的內容要通過組織安排才能表達出來。然而,當今很多農村初中生寫的作文,章法凌亂,主次不分。有的有開頭卻找不到結尾,有的有結尾卻不知道開頭在哪兒,有的兩頭特短中間特長……讓人看了很不舒服,影響了作文的表達效果。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的結構都是別出心裁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加引導,讓學生掌握結構技巧,把作文結構與內容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地提高作文水平。
教學中,筆者總是要求學生在課前先了解課文的開頭、結尾與課文的題目有什么關系,中間的構思有什么特點,思考課文開頭與結尾各有什么作用,中間部分各自然段間是什么關系,是以什么樣的順序寫的,并讓他們找一找文章在結構上有哪些獨特的地方。如在《誰是最可愛的人》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找到該文的寫作框架:文章首尾呼應,開篇點題,引出下文;課文結尾總結呼應,深化主題;課文記敘每個事例之后都安排一個自然段抒情議論,讓讀者的感情與文本產生共鳴。又如,在教學《我的教師》這篇回憶性散文時,筆者首先指導學生找到作者的感情線索(回憶—依戀—思念),然后引導學生弄清楚作者記敘的七件事,前五件事以教師愛學生、學生愛教師為中心,這五件事的感情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對“我”的影響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逐漸把文章推向高潮。后兩件事以孩子對教師的愛為中心,既披露了孩子內心對教師的深情,又烘托和反襯了蔡老師對學生的愛。接著讓學生閉起眼睛尋找記憶中最不能忘懷的人,回憶這個人和發(fā)生的不能忘卻的事,并以提綱的形式把不能忘卻的事寫在紙上,批注哪些事要概括地寫,哪些事要具體地寫,事件間的順序應如何安排,最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寫作提綱。
(三)寫作手法的借鑒,增加寫作的趣味性
寫作是一種藝術。學生在寫作中如果能運用象征、對比、反襯、聯(lián)想等表現(xiàn)手法深化文章的意境、主旨,使文章意境深遠、優(yōu)美,就能讓讀者感到意味深長。可是,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的選材雖然非常不錯,結果寫出來的作文卻是干巴巴的流水賬或零星的只言片語。所以,筆者在教學時,側重于指導學生體會作者是運用什么方法使自己的情感描繪得具體、動人的。如在《海燕》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出示:“我覺得這是 的海燕,從 可以感受到?!弊寣W生完成這道填空題,品讀感知海燕的形象。然后,讓學生自由交流,發(fā)言匯報學習結果,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和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一名學生說,他覺得這是勇敢、敏捷、銳不可當?shù)暮Q啵瑥牡诰哦慰梢愿惺艿?。筆者指導學生品讀“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一句,讓學生體會“叫喊”寫出海燕的勇敢,“閃電”“箭一般地”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海燕的敏捷、銳不可當……出于深化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用海鷗與海鴨、企鵝作對比,更加生動形象地反襯了海燕的勇敢無畏。最后,筆者借課文寫作背景,引出“象征”這個概念,幫助學生分析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使學生明白海燕在文中象征著無產階級革命者。文章各種手法的綜合運用不僅突出了中心,也豐富了文章的表達形式,富有趣味。
二、改寫文本,拓展思維
教材只是個例子,寫作借鑒也只是起著橋梁的作用,而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得到教學的啟發(fā),自己獨立寫出新作來。這就依賴于基于文本的拓展延伸。改寫文本是拓展延伸的一種方式,是指學生在認真領悟文本思想情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節(jié)之后,在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或續(xù)寫,或縮寫,或擴寫,或改變原作的形式——如將詩歌改成記敘文等。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文本已有的材料進行改寫,是拓展學生寫作思路的一種有效方法,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孔乙己》之后,筆者向學生出示:“《孔乙己》第4段寫到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請根據(jù)合理想象,以‘孔乙己是如何得到這九文大錢的為核心內容,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還向學生提供“孔乙己后傳”“孔乙己中舉以后”等標題,讓感興趣的學生續(xù)寫。讓學生在改寫、擴寫、續(xù)寫中想象、創(chuàng)新,從而培養(yǎng)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把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尋找借鑒、改寫文本等方式解決作文教學中的難題。教師應以教材為火種,點燃農村初中生的寫作明燈。
(責編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