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
漢源縣有63個貧困村,占行政村總數的1/3,是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縣探索推行“算賬工作法”,推動優勢資源向一線調配、要素保障向一線集聚,實現基層黨建和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匯聚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算感恩賬,讓群眾知曉“恩從何來”“惠在何處”
曬政策。在村(社區)通過分類算賬的方式,公開向群眾算好惠民政策賬,逐項列出歷年來的惠民政策和脫貧攻堅措施,把賬一筆一筆“算”出來,做到政策、流程、數額、對象、結果5個公開。看變化。制發3500余冊《精準扶貧算賬記錄簿》,分基本情況、發展賬、收入賬、感恩賬、變化賬5個板塊,每月對貧困戶家庭進行動態監測記錄,全程真實反映脫貧過程和成果。話感恩。建成高標準“農民夜校”204所,縣鄉村三級干部深入村組,組織開展“比過去看現在”“比幸??次磥怼薄氨却屣L看村貌”等主題宣講活動,教育群眾從思想根源上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算奉獻賬,讓黨員明白“自己是誰”“應該為誰”
推行“雙承諾”制。組織農村黨員能人,通過本人承諾、支部審諾、公示踐諾,引導2325名黨員能人立足實際向群眾公開帶頭發展產業、帶頭幫扶指導、帶頭感恩奮進等承諾事項2643件。推行踐諾紀實制。采取紀實登記、月打分、季公示、年考評的方式,對黨員作用發揮量化評分,對表現突出黨員表彰鼓勵,對落實不好的黨員進行批評教育,限期改正。推行結對幫帶制。大力實施黨建扶貧示范工程,投入黨建扶貧項目資金95.8萬元,104名黨員能人在貧困村培育并實施黨建扶貧項目21個,構建“幫一帶十傳百”的黨群致富綜合體,有效帶動86名貧困黨員、463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算問題賬,讓干部清醒“要干什么”“該怎么干”
針對服務功能弱化的問題,由“閉合型”向“開放型”轉變。探索“開放式”黨建模式,設置開放組織,建立“產業黨組織”49個;打造開放陣地,投入資金2200余萬元開展村級活動陣地規范化建設,改造提升村衛生室、文化室等111個;推行開放活動,以村黨支部每月“黨群集中活動日”為載體,開展感恩教育、技術指導等活動1863場次。針對脫貧技能短缺的問題,由“傳統型”向“技能型”轉變。探索柔性引才模式,與12所高校開展“校地共建”,引進技術人才178名,建立脫貧攻堅就業技能培訓師資庫,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巡回服務團6個,培育“土專家”“田秀才”432名,構建“專家+農技人員+鄉土能人”三級技術服務人才體系。針對脫貧路徑單一的問題,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按照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發展思路,精準實施“種、養、加、旅、勞、銷”6大脫貧路徑,探索“企業+協會+電商+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1家,注冊農民專合社854家、家庭農場362家,全縣建成“532”十大特色產業基地66萬畝,建成縣級以上幸福美麗新村105個,省、市級“四好村”30個。(作者系中共漢源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編:史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