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
【導語】近年來,我省制造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形成了七大優勢產業支撐有力、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加速發展的產業梯次發展體系。但與發達省市相比,四川制造業不大不強、不優不精的特征仍較突出,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繁重。
制造業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和動力源泉,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順應我省經濟發展要求,成都市因地制宜,提出了引領全市工業發展的“1313”發展戰略和《成都制造2025規劃》,以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為核心,著力推動全市工業差異化轉型發展。
8月24日,記者來到成都北大門——全市工業發展重點區域新都區,實地調研了其制造業中最具代表性的軌道交通產業,見證了該區優勢布局高端先進制造業,實現工業新跨越的歷程片段。
一場不謀而合的需求
在軌道交通建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國內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制造基地,形成了以整車企業為核心、以配套企業為骨干,輻射全國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鏈,生產能力已居世界前列。
中車,在國內軌道制造行業中,這家央企可謂“精英”。當前,中國中車在全國已形成長春、青島、南京常州、株洲及成都資陽眉山五大產業集群。其中,以中車成都公司為代表的成資眉產業集群是西南地區唯一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而兩年前新都對中車成都公司新生產基地的引進,對與中車及其以往還處于傳統運作模式的新都制造行業來說,都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似的機遇。
從2015年8月立項到2016年7月1日中車成都新基地正式入駐投產,不到一年的時間,新都區委區政府拿出了最大的誠意,僅僅3個月就刷新“成都速度”,完成1250畝工業用地的征地拆遷。
“中車從成華區搬到新都,新都給予了我們一個轉型升級的空間。”中車成都公司企劃部部長管德停介紹了中車選擇新都的淵源,中車成都公司原址成都成華區二仙橋,2015年之前只能算是一個普通客貨機車的“4S維保店”,市內有限的區域讓這個從事“夕陽產業”的企業施展不開拳腳,成了成都“北改”進程中最大的“釘子戶”。因此,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和轉型升級點就成了中車選擇遷址新都區最主要的內因。
而對于新都區來說,雖然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但占比33.6%的第一大制造業產業機電裝備仍舊呈現出不大不強、不優不精的特征。因而,擺脫傳統產業模式的桎梏,向高端先進制造轉型也成為新都區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一家龍頭企業的拉動作用
2016年,按照成都市的產業生態圈規劃布局,新都區找到了自身發展的定位,那就是立足軌道交通產業,帶動一個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發展。
“中車入駐新都,軌道交通雖對新都來說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產業,但是它對新都原有產業的轉型帶動作用非同一般。”新都區經信局工業運行科科長劉文軍介紹,中車入駐位于新都區石板灘鎮的天府動力新城,通過股份制改革,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從以機車維保為主的傳統制造鏈上的一環發展到如今從事動車、地鐵、有軌電車等整車制造和高鐵動車組的三級檢修等業務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帶動了新都原有的機電產業如精密機械制造、鐵路焊軌、機車配件等相關產業的共同升級改造。
“有了市場需求就有轉型升級動力。雖然技術升級轉換中還有一定的困難,但前景可觀。”成都匯祥鐵路配件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蔡蓉對記者說,軌道交通還會帶動一級、二級、三級配套企業的發展,傳統的中小加工企業也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四川的軌道交通產業容量居全國第二,但產業規模卻排在了全國第九位。什么原因?市場沒有實現本地化,訂單沒有實現本土化制造。目前,成都正在打造國家級中心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潛力巨大,今后四川的二級、三級城市也會加快布局,這將會是一個巨大的蛋糕。”管德停對中車在四川的發展前景充滿了期待。
位于天府動力新城的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目前正以中車成都公司為龍頭,瞄準主流制式和新制式市場發展方向,重點發展城際動車組、地鐵、有軌電車制造和檢修,新能源動力及工程化研發制造,高速動車、機車、客車維保等業務。園區已聚集了包括今創集團、新譽龐巴迪、鼎漢技術、株洲時代電氣等行業標桿在內的20余家配套企業,總投資超過130億元,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
今年7月,新都區與西南交通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圍繞軌道交通運營和人才培養、推進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落戶新都、共建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科技園區等事項達成共識。
“到2025年,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500億元。”天府動力新城聯合黨工委書記吳昊充滿信心。
能級與人才 客觀存在的短板
“四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制造大省,但若要做強裝備制造業,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強省和‘中國制造西部高地,就必須在優質制造上下功夫。而優質制造離不開三個要素:一是質量、二是治理、三是人才。”這是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來四川交流時的高見。
劉文軍對記者說,對于新都目前發展的軌道交通產業來說,不足之處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能級有待提升。成都裝備制造板塊相對薄弱,2016年成都裝備制造企業在整個產業鏈總產值中的占比僅17%。軌道交通龍頭企業能級不足,帶動能力有限,2016年,長客股份、四方股份、株洲所銷售收入分別達到380億元、420億元和220億元,而中車成都公司僅僅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同時,本土配套率較低,工程項目總體配套率約為30%左右,相比株洲(70%)等城市有較大差距。可制造整車型號不夠,缺乏城際動車、磁懸浮等新制式產品的修造資質。
其次是園區配套相對滯后。雖然相關整車及零部件配套項目開始落地,但金融、信貸、公用服務平臺等市場要素發育不足,尚未形成規模化、專業化、成體系的軌道交通生產性服務業。
最后是人才支撐欠缺。由于成都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起步較晚,相應的裝備技術工人、運營管理人員、維保技術工人等專業技術人才供應尚顯不足。“所以,成都近兩年啟動了力度最大的人才新政,力圖彌補這一短板,對于新都來說,相對于制造業的人才引進培育政策還有更具體更有力的政策,目前我們正在運籌‘一企一策的人才吸納和服務細則,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成效。”新都區委組織部人才科科長甘恩宇說。
(責編:范吳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