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周盼

“9月份,首批100臺純電動大巴車將完成交付發往天津。”在中植一客的生產車間,300臺純電動大巴車正在緊鑼密鼓地生產當中。
根據《成都制造2025規劃》,未來十年成都將打造中西部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作為成都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龍泉驛區正聚力建設“中國大車都”,現已聚集中嘉沃爾沃、大運汽車、一汽專汽、中植一客、野馬汽車、雅駿汽車等8家新能源整車企業,預計今年產量可達到1.4萬輛。
從傳統產業到綠色產業,龍泉驛已成為汽車制造業發展中的一股清流,在轉型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這幅新能源汽車綠色發展的畫卷已全面鋪開。
促改革,產能升級釋放新動能
滾滾車輪向前進,圍繞龍泉驛“大車都”的建設目標,新能源汽車正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曾經,做SUV起家的川汽野馬無論產銷量還是品牌知名度都不起眼,甚至很少人知道它是四川省唯一一家整車制造企業。
轉折發生在2012年,川汽野馬迎來了新能源汽車這一新的市場爆發點。2011年經過富臨集團兼并重組后,開始迸發出新動能,并于2015年正式更名為四川野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未來新能源制造是一條很好的發展路徑。”四川野馬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龍八說,從原來的傳統汽車制造業到正式涉足新能源汽車,整整用了六年。2007年,野馬汽車啟動新能源汽車產品研發,2012年率先獲得新能源汽車資質準入,現在已擁有新能源乘用車、客車、商用車三大系列的多個車型,“2016年共銷售新能源車輛3198臺,其中乘用車1628臺,商用車和客車1570臺,產值6.96億元。”
在國家新能源政策和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下,短短幾年時間,野馬汽車快速崛起,但技術難關如何克服,成本太高如何解決?“我們一直堅持與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引進人才,自主研發。”吳龍八很有底氣,早在2012年,野馬汽車研發的SQJ6452BEV純電動乘用車產品技術就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成本相比最初下降了60%左右。
野馬汽車的轉型升級之路從未停止,今年8月,公司召開新能源戰略及產品發布會,推出6款純電動車型,再次做出重要戰略布局,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將完成10000臺銷量,其中乘用車8000臺,商用車和客車2000臺,預計產值20億元。
“在現有研發基礎上再投資2.5億元,形成完善的試制能力、電池單體以及系統、電機、電控核心零部件以及整車臺架測試能力。2018年底,新能源專業研發團隊人員將達到800人。”吳龍八說。
破難題,搶占綠色產業“制高點”
“新能源汽車的所有機遇都是我們的機遇,同時所有的風險我們也都需要承擔。”雅駿汽車公司董事、董秘兼副總裁范永軍道出了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現狀。成都市“東進”“中優”的發展戰略為龍泉驛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成都制造2025規劃》提出,要主動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堅持走“高端高效、集約集群、創新驅動、聯動融合、綠色循環”的發展道路。無疑,新能源汽車將是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更是綠色產業的“制高點”。
恰逢其時,勇立潮頭。中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和成都雅駿新能源汽車走在了前列。
2015年,中植整合資源,投資30億元成立新能源汽車公司,做大做強電動公交車、電動客車等產品。曾經困擾新能源汽車的電動機、電池等部件的重量和成本“瓶頸”,被一一攻克。
“率先啟用純電動車輪邊技術,大大降低了電動機的大小和重量,并且研發試制出氫燃料電池城市客車,用氫燃料電池代替汽燃油。”據了解,在核心技術上,中植一直堅持自主創新,已獲得31項專利技術認證。
“我們已在龍泉驛投放電動公交車110輛,目前正在跟成都公交集團洽談。”中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制造副總裁吳峰介紹,今年預計生產新能源汽車5000臺,明年新廠建成后,產能將達到10000臺,到2020年,目標產值130億元。
而電動物流車的發展更是一躍千里,“成都90%以上的電動輕卡物流車都是雅駿生產的。”范永軍自豪地說,紅旗連鎖、京東、順豐,早已是雅駿新能源物流車的“大買家”。
在新能源汽車的戰略規劃上,范永軍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2014年我們已開始自建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對每一輛電動物流車進行監控,并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指導產品的設計開發,提升和改善車輛質量。預計2017年年產值將突破15億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將達到50000臺。”
重培育,“扶持+推廣”齊頭并進
“2016年野馬新能源汽車僅占公司汽車銷量的10%,今年預計能達到25%左右。”
“大運汽車目前新能源汽車銷售占比不到10%。”
占比少、保有量低、品牌多是龍泉驛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問題,2016年新能源汽車產量1.37萬輛,占整車產量不到2%。“要想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就要專注于研發端,布局到有造血能力、有研發能力的企業。”范永軍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環境還不成熟,要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凈化市場環境,從品牌散亂多逐步轉變為品牌集中,不斷提高市場保有量。
據了解,野馬汽車力爭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規模達到10萬臺,占比50%;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比能達到70%左右。
經過8年多的市場培育,新能源汽車行業已初具雛形,推廣力度不斷加強。今年7月,成都市推出新能源汽車新政,進一步優化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環境。“11月起,新能源汽車在成都市域內出行不受尾號限行限制;停車2小時免費;3年內逐步取消燃油貨運車輛入城證發放,純電動城市物流配送車入城不受限……”
但這遠遠不夠,龍泉驛區作為成都市打造“中西部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的排頭兵,作為“3+N”產業布局的“大車都”板塊,在全市制造業中占據重要位置,雖然起步晚,但后勁卻很足,趨勢是以新能源汽車推動傳統汽車企業的變革,實現汽車制造業的“彎道超車”。
“扶持力度還要加強!目前成都經開區引進了很多汽車制造和配套企業,但對于本土汽車制造企業扶持力度相對較小。”在采訪中,不少新能源汽車企業紛紛呼吁,政府應加強對自主品牌的保護,扶持本土企業。
成都經開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抓牢新能源汽車產業這個‘潛力股,需要在新能源汽車產品推廣應用、配套設施建設和產業化發展方面下功夫。爭取到2021年,培育百億級新能源整車企業1家以上,新能源整車產能突破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
(責編:張微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