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樹福
【摘要】本文論述了小學品德課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精彩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踐活動提高課堂的教學實效,通過行為訓練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通過模擬生活場景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
【關鍵詞】小學品德 生活實際
導入 情境 實踐 生活體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A-0112-01
小學品德課是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小學是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培養和提升學生思想品德,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和生活態度以及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深化和推進,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地結合起來。
一、精彩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是教師組織教學的第一環節。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新鮮有趣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如果教師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就容易引起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會提高。品德課的理論性較強,內容也比較多,如果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的品德課導入,不僅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要考慮如何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促使他們更好地認識生活和學會生活。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時光老人對我們說》一課時,教師可用提問的形式導入:世界上最快又最慢,最長又最短,最平凡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又最令人后悔的東西是什么?讓學生不但對學習產生興趣,而且懂得時間的寶貴,再讓學生說說一分鐘自己能做些什么,并聯系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一分鐘意味著什么,從而懂得和時間交朋友,充分利用每一分鐘,快樂地學習,盡情地玩耍,充分地休息,做什么事情都要抓緊時間,才能把事情做好。
二、注重實踐,提高課堂的教學實效
生活是品德課的來源,小學品德教學并不局限于課堂,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應該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在實踐中學習品德,并將學到的知識用于實際生活中。例如,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日常事務開始,學習整理衣冠、打掃起居、為爸爸媽媽洗衣服、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改變在家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倡導學生熱愛勞動,在學校幫助打掃衛生,擦擦黑板,多做好人好事,從而養成勤勞儉樸的好習慣和樂于助人的精神。
三、加強訓練,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在遵守校園規范、維護公共秩序、參加公益活動等實踐活動中,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適時的行為訓練,讓學生在好的行為中塑造品德,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行為訓練既能提高教學效果,又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品德境界。例如,學生的安全問題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關注的重點話題,其中過馬路的安全問題更是備受關注。在教學《學會過馬路》時,教師可以將行為訓練要求和動作編成快板《安全馬路行》或兒歌《我是小警察》,讓學生演唱、記憶、練習,在快樂的氛圍中掌握規則,享受到正確高尚的行為帶來的愉悅感。用快板、兒歌等形式配合行為訓練,學生不僅樂于接受,還能從中對照和改進自己的行為,不斷形成好的行為習慣,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四、模擬生活,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從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來看,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獨立思考和探究,學生必須通過親身實踐才能將規范和準則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索、愉快地學習。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地震發生時——絕處求生》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觀看了一段汶川大地震的小視頻,告訴學生災害發生時,我們需要采取正確的方法保護自己,在危險中不忘救助別人。強地震是非常危險的,甚至會奪走很多人的生命。筆者讓學生根據框題中的游戲情境,結合實際的地震安全演練教學,總結出以下逃生經驗:當地震發生時,不要擁向出口逃生,不要乘坐電梯逃生,不要往樓下水泥地板上跳,不要躲在煙囪旁避險,要站在空曠的地方避險;如果被困在廢墟下,可用硬物敲擊管道向外傳遞信息,保持體力,耐心等待救援等。這一教學活動既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逃生本領。
小學品德課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良好的性格、寬廣的胸懷、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每個學生的心靈沐浴著德育的雨露陽光健康成長。
(責編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