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麗
【摘要】本文闡述了詩詞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以運用于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課堂小結等環節,由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關鍵詞】詩詞 中學歷史教學
導入 小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A-0116-01
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社會形態、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造就了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的詩詞。正如詩道“舞是詩兮詩是史”,詩詞應該是另一種形式的歷史呈現。那么,詩詞對歷史教學能起到怎樣的作用,教師又如何將它們運用于歷史教學中?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一、詩詞在新課導入環節的應用
在平時的學習中,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詩詞,也掌握了一定的詩詞鑒賞能力。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一些中學生較熟悉甚至可以信手拈來或通俗易懂的詩詞句,在上課伊始引用,學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內容或是自己能懂的內容一定精神一振,對當堂課產生濃厚的學習或探索興趣,這便是俗話所說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了。比如在教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盛唐氣象》一課時,可引用王建《涼州行》及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作為開場白,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詩句:“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接著設問:“通過材料中的詩句,你能說說詩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嗎?請大家帶著問題自己閱讀第三課《盛唐氣象》尋找答案吧。”這樣一來,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對本課產生了探索興趣。而在解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本課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培養了材料解析能力。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也使學生感到學習詩詞、理解詩詞內容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更重視詩詞學習。
二、詩詞在新課講授環節的應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詩詞用于新課導入外,在新課講授中應用詩詞也能發揮較好的輔助作用。如在教學過程中的突破重難點環節,可以將詩詞作為輔助材料來達到目的。以《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三國鼎立》教學為例,在教學“官渡之戰”內容后,由多媒體導出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然后設問:“同學們已經學過曹操的這首詩,相信大家對此詩的創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它表達了曹操怎樣的宏愿?官渡之戰后,曹操為了實現他的宏愿又做了哪些努力?最終結果如何?請大家自行學習剩下的內容,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派代表回答問題。”這樣的教學安排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又達到了歷史課標中培養學生材料解析能力的目的要求。
三、詩詞在課堂小結環節的應用
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燦爛的一筆,它們用精簡、工整、絢麗的文字,呈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現象,這一特點恰恰符合課堂小結精簡明了的要求。比如在教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一課時,在教學結尾導出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先與學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該詩,讓學生再次對工農紅軍在長征中的幾次重大劫難的史實進行了強化,然后設問:“根據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中國工農紅軍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身為青少年,今天我們該如何踐行這些優秀品質?”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僅完美地完結了本課,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從而達到了歷史教學的情感價值觀目標要求。
綜上所述,詩詞可以應用于歷史教學的任一環節,并發揮不同的作用,大體可以總結為:提高歷史教學課堂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等。要讓詩詞在歷史教學中發揮這些作用,應注意幾點要求:(1)應多選用學生已經學過或者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詩詞內容,不能加重學習難度;(2)應選用內容簡潔的詩詞,不要加重學生的閱讀、解析難度;(3)選用的詩詞應緊扣當堂課內容,且不宜插入過多,不然易造成學生對教學內容厭惡的情緒。
“詩,人內心之表露,社會事件之記錄”,通過詩詞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一改沉悶的教學氛圍,給學生呈現一個詩情畫意的課堂,讓學生既能學到知識,陶冶情操,又能全面提高綜合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責編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