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擴張,各種事項變的越來越復雜,一些社會機制方面出現了許多的缺陷與不足,現在已有的國家法律就有許多的弊端,尤其是三權分立理論。為了解決這些不足,國家提出了行政立法,但是在行政富有法律義務的基礎上,有一些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現象發生,這是一種消極的履行法律的行為,會對社會各界法律的受眾產生嚴重的威脅與影響。因此,對行政立法不作為的法律救濟探討就顯得非常有意義,本文將從目前行政立法不作為的法律救濟的現狀展開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可行性對策與展望。
【關鍵詞】三權分立理論 行政立法 不作為 法律救濟
傳統的三權分立理論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主要是行政主體、行為以及救濟,大多數的研究非常注重對行政主體探討,而對行政行為與法律救濟方面的研究就相對較少一些,當了解到法律機制的不足和法務的專業化沖突越來越明顯時,國家才開始制定相應的行政立法與法律救濟等相應法律制度,行政不作為就是其中之一,行政立法不作為又包含在行政不作為的表現形式里,它比較隱蔽,很難發現它。但是作為一種法律救濟方式,存在比較消極的行為影響,會損害到法律受眾相應的權益,因此,必須完善它的法律救濟方式,以此解決目前存在矛盾沖突。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及其特點
(一)行政立法
一般分為廣義與狹義的概念,不過認定狹義的概念居多,指的是相關行政機關的法律,具體是指相應的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法律的范圍與準則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行政法律法規的行為。這個行政立法的概念也被稱為形式意義上的行政立法。
(二)行政不作為
它是屬于行政行為,按照行政主體具有履行法律義務為準則,在一定的履行期限內,有執行的能力而沒有去執行或者不想執行的消極活動。具體是行政主體具有作為的能力,但是在法律程序上超過期限不作為的行為。
(三)行政立法不作為
根據以上的含義解析,從中可以得出行政立法不作為的含義是建立在行政立法與行政不作為的基礎上,指的是有履行法定的義務與責任,也有實行的能力,但是在規定的時間和期限內,沒有執行規定的行政法規或者是相應規章制度的一種消極行為。
(四)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特點
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特點有違法性、消極性及其隱蔽性。
違法性,國家之所以開展行政立法作為,就是對法律實施的救濟,但是行政立法不作為與其背道而馳,必然是違法的行為。由于行政法規履行是有一定的期限的,行政主體要在期限范圍內履行相關的法律義務,盡管能夠履行,超過期限也是一種違法的行為。并且因為行政主體沒有實行法定的義務與責任,使得法律受眾的權益受到了損害,行政法律的執行沒有依據,這對他們的合法權益是不利的。
消極性,行政立法是具有積極性的特點,行政立法作為更是要求積極履行法定義務與規章制度,但是行政立法不作為與我國現在的法律相矛盾,行政主體在程序的執行程度上消極作為,不情愿履行,推卸自己的責任。
隱蔽性,國家重點是關注在行政作為方面,往往會忽視行政不作為,那么行政立法不作為就更不能被關注到,它只是使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有所缺失,可能使得信息不對稱,而行政相對人一般感覺不到他們的權利和義務受到了損害。因此,行政立法不作為具有隱蔽性。
二、行政立法不作為產生的原因
(一)授權立法規則不清晰
國家的行政部門可以新建、修改行政法律的權利,然而,要是這些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存在缺陷,沒有將行政主體、法律適用的范圍、目的及相應的時間范圍標示明白,如果行政部門要執行立法的衡量權利,恐怕也不容易。這就造成了授權立法規則不明確,一般都會在法律條文的授予或者是立法責任主體模糊上。
(二)組織的功能性障礙
中國規定行政立法必須是行政部門,個人沒有立法的權利。針對目前這種規定,會使得立法的執行程度相對遲緩。現在我國實行的行政首長負責制,只有行政首長才能立法,但是行政首長的事務較多,立法只是他的一個工作內容,想要將所立的行政法律實施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三)立法的環境不成熟
在具體的立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法定規章制度訂立的時機不合適,可能會存在比較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其他目前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物質難以進行分配,在《義務教育法》有關于教育投資費用與學生就近上學的規章制度,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將具體的行政立法落到實處。因為海沒有解決一些教育區域與資源的配置上不協調的問題。盡管現在已經有一些行政立法,但是它們只是像宣傳一樣,并沒有執行起來。
(四)利益驅動導致立法裁量權的濫用
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相對比較完善,對于行政立法來說,在相應的立法時機和立法應用上都比較適宜,但是社會環境比較復雜,會受相對利益的牽制,行政機關不能及時立法,或者趕不上相應立法活動的進行。由于當前國家政策的錯誤誤導或者判斷,相應的行政機關沒有履行法律責任,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其他情況下,行政立法的開展還是積極的,不能把行政立法部門對相應的權益進行逃避當成是他們在推卸立法責任。
三、行政立法不作為救濟的范圍
目前,我國對于救濟方面只有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但是這兩個不作為是具體的個人不作為,而不是抽象的,并沒有將公共利益不作為放在個人不作為之中,因此,并沒有考慮到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行政立法不作為的范圍比較小,需要不斷的擴大其涵蓋的領域。
(1)抽象行政不作為救濟,由于抽象行政不作為非常容易被忽視,比抽象行政作為的關注度還少,且目前的抽象行政不作為救濟沒有列入到救濟的范圍當中,使得許多行政立法履行不合時宜。近年來,大家都呼吁將其作為行政不作為的救濟,除了對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外,還要根據行政主體的職能以及行政相對人的事項申請。因此,把抽象行政不作為歸類到救濟的范圍是很有必要的。endprint
(2)侵犯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為,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最終目標都是使個人的利益不受侵害,所以救濟的范圍只是包括了個人利益,而沒有將公共利益考慮在內。其實,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相通的,他們基本都是連接在一起,個人利益中也有公共利益的存在,因為個人的眾多活動也是在公共場合完成的。如果他們的公共利益受到了損害,那么個人利益也會受到損害。因此,在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時,是有權請求救濟的。
四、行政立法不作為救濟的手段
行政立法不作為是一種違法的現象,必須要進行整改,首先就是要進行的制度的變革,其次必須改進行政監督的體質,盡快帶動各個行政立法作為正常運行,以此來對其救濟。
(一)對于隱蔽性的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現象勇于發現,并進行有效的控制
首先,應建立可度量的授權立法規則。之所以需要建立可度量的授權立法規則,主要是針對行政機關來說的,需要他們明確所立的行政法在相應范圍內要遵守的準則,方面相關部門后面的審查可以和行政機關的準則一樣。我國的授權立法規則是上級向下級助劑進行授權,比如全國人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對其下屬的部門、政府進行立法上的授權;其次,應重新修改、訂立及廢除相關制度。在我國,立法的部門是國家的行政機關,他們擁有立法的權利。而一些行政立法部門在他們自身的權益范圍內立法,通常會不情愿的進行制度的修改、訂立與廢除,缺乏積極性。要將行政立法不作為的救濟落實實處,必須要重新修改、訂立和廢除以前不適用的制度。
(二)完善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監督制度
監督制度的實施主體通常是國家監督與社會監督,行政立法不作為現象的監督也是一樣,國家監督主要是權利機關、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的監督,它們對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現象監督具有權威性、強制性以及透明性,上級部門需要加大對下級部門的監督,使得權益相關者在一定的范圍內實施自己的權益,禁止官官相護的現象層出不窮。
社會監督主要是針對社會大眾來說,而且范圍較廣,一般是通過媒體、互聯網、報紙、團體組織的渠道進行監督,而互聯網涉及的范圍最廣,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最大,這樣的監督方式無疑給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現象施加了壓力。
五、結束語
我國行政機關具有修改、制定、完善行政立法的權利,目前的行政立法的規章制度都相對成熟了,但是社會環境日益復雜,有些行政立法出現了一些缺陷,表面看,都是沒什么問題。由于利益糾紛的復雜化,有許多問題難以解決,使得立法和履行變得相當的難以進行。出現了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現象,行政主體對該履行的法律法規沒有在期限內完成,造成了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損,這樣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因此,對目前國家行政立法不作為的薄弱環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是對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相關方面進行探析,建議擴大行政立法不作為的救濟范圍,將抽象行政不作為與公共利益行政不作為放在救濟范圍之內。對于隱蔽性的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現象勇于發現,并進行有效的控制,完善行政立法不作為的監督制度,實現對行政立法不作為的法律救濟。
參考文獻:
[1]張潔.行政不作為[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4).
[2]施祤.行政立法不作為及其救濟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
[3]王新艷.行政不作為法律救濟研究[D].吉林大學,2013.
[4]龍躍.淺論我國行政立法不作為現象及其救濟模式[J].經濟法律,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