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摘要】本文通過安徽財經大學《安財青年》報的發展現狀和實際,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校園報刊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提出以受眾為中心尋找閱讀的平衡點、加快報網融合步伐、推動校園報刊微信化、提高從事人員新聞采編能力和新聞素養的創新方向。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安財青年報 創新方向
隨著微博、微信、視頻分享網站等新媒體隊伍的不斷壯大和蓬勃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從傳統媒介物趨向各類新興媒介物,并且這一趨勢已經擴張到各個行業領域。處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各大校園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網絡上的信息”的強大存在感。新媒體的滲入使得高校師生獲取的新聞信息更加及時、豐富,其多樣化的傳播手段增加了新聞閱讀的趣味性。相比之下,校園報刊這種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很難再引起受眾的吸引力,其發展遇到了瓶頸,甚至走向了“下坡路”。校園報刊在校園新聞信息傳播、校園輿論監督、思想引導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高校獨特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校園報刊需要積極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探尋正確的創新方向,創造發展新機遇。
本文以安徽財經大學《安財青年》在新媒體環境下尋求創新方向為例,探析高校校園報刊的轉型方式。
一、《安財青年》的發展現狀
《安財青年》報是由共青團安徽財經大學委員會主辦,校學生會宣傳部編輯出版的的一份校級報紙,2012年4月發行了第一期報紙。報社全體編輯和記者由校團委老師和校學生會宣傳部學生擔任,發行范圍覆蓋安徽財經大學全校,每月一期,每期發行約2000份。在幾經改版后,現包含8個版面,涵蓋了時政新聞、社會動態、職場就業、人物采訪、校園生活、文學交流等多方面信息。本著“貼近實際 貼近生活 貼近青年”的原則,《安財青年》不僅為同學搭建了信息交流、靈感碰撞的平臺,更豐富了學校的文化生活,傳遞青春正能量。同時,《安財青年》也開創了手機報業務,建立起自己的網絡平臺,定期上傳數字內容,受眾可以在網上平臺在線閱讀每期報紙。
二、《安財青年》的優勢
校學生會宣傳部的全體部員均由安徽財經大學學生擔任,除了新聞系大一至大三的部分學生之外,更多的是會計學、金融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等經管類專業但愛好新聞與寫作的學生,是一份真正的學生報紙。與同類校園報刊相比,《安財青年》主要有以下幾個優勢:
(一)有學校官方作為堅實后盾
《安財青年》在創刊時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校團委將此重任交給校學生會宣傳部,并有一名專業的老師作為報紙的業務指導。報紙的運營經費有了基本的保障,使全體成員可以集中精力于報紙的內容制作。除此之外,報紙在新聞線索、新聞采訪等方面有學校的支持和提供,另有校團委派專人定期為成員作新聞培訓,使得報紙能夠如期按質按量地完成和出版。
(二)內容廣泛,體現創刊宗旨
《安財青年》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除了基本的校內外熱點新聞、校內文體活動介紹、原創文學作品之外,還有微話題討論、攝影圖文集錦、學習主題分享、社會事態聚焦、勵志人物專訪、切合學校特色的金融管理專欄等等,充分體現了“貼近實際 貼近生活 貼近青年”創刊宗旨。
(三)多條發行渠道,影響范圍廣
《安財青年》的發行覆蓋到全校師生,包括向各校級院級部門以及各班級寢室樓送閱,以送閱和在校內公共場所定點贈閱的形式相結合的方式擴大報紙的認知度和影響力。通過《安財青年》的手機報平臺,讀者也可以在線閱讀每期報紙,并反饋閱讀感受。另外,微信公眾號和人人網主頁也是一種傳播渠道。
三、新媒體環境下《安財青年》面臨的發展問題
(一)信息量供應不足,受眾范圍縮減
目前,無線網絡已經遍布在高校教學樓、寢室、圖書館等各個角落,高校師生及其他社會人士能夠及時地從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獲知社會新聞、通知、政策等信息,使得信息時時處于“可得到”的狀態,新媒體成為了當前高校師生最為常用的信息獲取方式,信息由供給不足轉為供給過剩。相比之下,傳統的校園報刊發行周期長,通常是上個月的新聞消息到這個月才能被閱讀到,時效性根本不能與新媒體比較。而《安財青年》也意識到了這一缺陷,遂減少了時效性較高的信息量,增加了更多的沒有時間限制的內容如文學作品、經典人物和事件介紹等。由于《安財青年》沒有市場運營壓力,因此其受眾范圍已經大幅縮減。
(二)內容過于格式化,缺少吸引力
不同于新媒體上文章的圖文搭配以及表達口語化,校園報刊登出的新聞的體裁單一,內容過于公文化,新聞題材缺乏創新,而多為校園網上新聞動態的復制和縮減。由于版面的空間限制,報刊的新聞報道缺乏深度和廣度,難以有效地長期引導校園輿論方向。校園報刊的版面設計也缺乏視覺沖擊力。《安財青年》的頭版一般都是時政新聞和政黨思想,較難引起廣大學生群眾的吸引力。
(三)校園報刊的作用和影響力受到限制
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媒體傳播的方式向個性化、多樣化的方式發展,人們對媒體的接受方式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向主動獲取的方向轉變,因此使得媒體傳播的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經逐漸偏向數字閱讀方式。另外,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使得校園報刊對輿論的引導、對信息的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力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校園報刊的進一步發展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四)部門人員流動性大,新聞采編能力普遍低下
負責《安財青年》的校學生會宣傳部全部由學生組成,他們的職務任期通常為一年,剛培養出一批業務骨干,新學年又不得不換屆讓新人接班。有些經驗豐富的大三、大二學生因制度和個人原因不得不退出組織,新加入的成員對新聞采編的了解程度較低,導致部門成員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由于《安財青年》屬于非盈利性校園報刊,宣傳部的部員是自愿加入并無償進行報刊的編輯發行工作,其服從性和執行力有限。長此以往,校園報刊將難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部員的采編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其內容的質量將受到一定影響。endprint
四、新媒體環境下《安財青年》的創新方向
(一)以受眾為中心,努力尋求受眾的閱讀平衡點
受眾是媒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無論新舊,媒體如果得不到受眾的青睞,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校園報刊的功能定位是要按照新聞價值來選取校園新聞,引導輿論。貼近師生,對上的同時盡量對下,一定要報道學生喜聞樂見和關心學生的事情,追蹤校園熱點,不回避敏感話題。在上級“不許說”和學生新聞之間尋找平衡點,做最貼近學生的新聞選材,避免一本官腔,除了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新聞信息的題材之外,還應注意采用有吸引力的表述方式,使得新聞信息的內容與學生自身發展密切相關,如同筆友一般地和受眾進行交流。而在這方面,《安財青年》的微話題討論給思想豐富的青年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但是其占板面積小,應當考慮增加一個或幾個專題研究欄目和深度探討欄目,增加能夠交流互動的機會。
(二)加快報網融合的步伐,推動校園報刊微信化
鑒于傳統媒介的劣勢和新媒介的優勢,報網融合是促進校園報刊發展的必要手段。校園報刊的網絡化,可以有效利用新媒體時效高、信息多、互動溝通便利等方面的優勢,彌補傳統校園報刊在新媒體時代的種種缺陷。根據2015年《微信平臺數據化研究報告》,微信的主要用戶群體是18-35歲的中青年,占比高達86.2%;職業為學生的用戶比例為19.7%。由此可見,微信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推動校園報刊微信化勢不可擋。當前,我校的微信公眾號除了各學院之外,“青春安財”、“安財學生會”等校級公眾號在校內的影響最大,關注人數和閱讀量也在校內同類公眾號中處于領先地位。《安財青年》可以將紙質內容做成數字格式,在“青春安財”、“安財學生會”等公眾號的界面設置快捷進入通道,以改變其制作和發行方式。通過相關信息內容的實時更新,可以迅速拉近《安財青年》與受眾群體的距離,借助文字、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加強《安財青年》與受眾群體之間的互動,實現高校校報的全面轉型和創新發展。
(三)提高相關人員的新聞采編能力和新聞素養
校園報刊從事人員的新聞采編能力和新聞素養是影響校園報刊持續發展的極重要因素。學校和有關部門對從事人員的培養方式應圍繞是學生記者團隊建設、組織培訓更新理論知識和思想、建立和完善創新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此外,隨著《安財青年》在微信公眾號的上線,部門應當重視新媒體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微信工具的運用、網絡信息的篩選、受眾后臺討論方向的引導等,做好充分準備有效促進校園報刊在新媒體環境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顏少菊.論高校校報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J].采寫編,2016.
[2]宋宇婷,姜文姬.新媒體時代校園報刊的發展現狀及應對舉措——以北方民族大學新聞系《北大青年報》為例[J].學理論,2014.
[3]楊希.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經營管理者,2016.
[4]滕永華,莊向陽,陳汝冰,徐家偉.高校校園媒體現狀及校報傳播力提升途徑[J].青年記者,2016.
[5]劉欣.融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報轉型與發展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
[6]趙蔚.高校校報與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融合探析——基于報紙與微信優勢互補的思考[J].新聞知識,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