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傳義
【摘要】任何用理性所得出來的知識都是對事實的解釋,把握的是事物的現象,而不是對事物本質的追問,正如尼采所說的理性總是停留在“只有事實存在”的現象中,我們應該要對他說:“不,沒有事實,只有解釋”??档略谂欣硇缘倪^程中指出,理性關注的也只是物象界,而真正的物自體是理性無法敘述的。
【關鍵詞】虛無主義 價值 終極理由
虛無主義是現代性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越來越充足,但是人們的精神卻越來越貧乏,找不到精神的家園,缺乏歸屬感,物質的富有并沒有給人們帶來所預想的幸福,反而出現了信仰危機,傳統價值體系出現了崩潰。正如尼采所說的理性總是停留在“只有事實存在”的現象中,我們應該要對他說:“不,沒有事實,只有解釋”??档略谂欣硇缘倪^程中指出,理性關注的也只是物象界,而真正的物自體是理性無法敘述的,因為物自體本身就是變化的,它處于不斷的游離之中,我們既可以說它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也可以說它是虛無的想象,人們用理性是無法把握的。所以存在就是一種虛無,虛無才是真正的存在。
虛無主義的起源,一般人認為虛無主義是現代社會的產物,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其實虛無主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早期的古希臘人并不遵守善惡的觀念,他們僅僅出于生命的本能去支配自己的行為,從而實現生命的擴張,在他們的意識中,道德就是生命的本能,生命的本能也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德,道德和生命是完全融為一體的,任何對生命的限制都是不道德的。尼采認為,蘇格拉底的時代預示著希臘生命本能的解體。更為嚴重的是蘇格拉底的這種做法直接導致了行而上學的虛構,尼采說:“善”“正義”這些偉大的概念同其所屬的前提分了家,成了辯證法的獨立“觀”的對象,人們在他的背后尋找真理,人們把他當成了實體。并且將他們正當化的方法看成是訴諸終極理由或基礎的方法,而這個終極理由或基礎是無法驗證的,其正當性是給定的,被傳統或權力給定的,是不容追問和質疑的,它的前提是預設的。
虛無主義已經成了現代人的通病,在虛無主義者看來,片面的強調意識形態的差異并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已經不再追問理想的社會制度,而更可悲的是他們已經失去了追問最好制度的能力。其次是道德論的虛無主義。這是虛無主義者對傳統道德體系的顛覆,其中一派是超道德主義者,他們根本就不承認道德的存在,傳統意義上的道德只是人類虛假的游戲,根本不具有自然的合法性,生活中無所謂道德也無所謂不道德,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才是自然的唯一法則,生存仍是弱肉強食的本能的爭斗。另一派是道德主觀主義者,認為道德判斷純粹是個人的與任意的,在道德要求的沖突中,不存在任何裁決的方式和普遍的標準,那種將道德表述看作有真假之分,看作可以受制于任何理性測試的東西的想法是荒唐的。道德的尺度沒有掌握在上帝手中,而是掌握在每個人的心里。不要試圖用自己理解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在他們看來,道德純屬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最后一派是道德唯我論:這是一種虛無主義,因為他否定通常的道德觀,即否定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對等的責任,否定道德規則的平等性。這種觀點和道德主觀主義者有明顯的不同,道德主觀主義者承認道德的存在,只是根據個人的理解不同而道德的含義不同,而道德唯我論者則根本不承認道德體系的存在,拒絕使用道德話語體系,強調個人發展的差異性,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標準根本不存在,所以道德也就無從談起。
其次是認識論的虛無主義者。這種類型也分為兩種情況來考慮,第一種情況是純粹的認識虛無主義者,他們根本不承認宇宙間存在“真理”。世界是復雜的,情況是多樣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人類是沒有能力把握的,甚至根本就無從把握,所以未來是無法預測的,也是無法驗證的,讓人們歡呼的真理只不過是對個例的勝利。并且所謂的“真理”在語義上也完全可以理解為封閉性,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言。只不過是一個概念的設置,并且語言的有效性也存在一定的范圍,不存在超語言的元語言,當然也不存在對一切語言都有效的普遍“真理”。而另外一部分認識論的虛無主義者則認為:世界存在真理,并且可以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真理具有相對性,完全是相對于個體和團體而存在的,不能擴大其范圍,不然就失去其普遍性和有效性。
再次是宇宙的虛無主義者??傮w而言,他們都認為宇宙是無目的、無意義的和無價值的。但是如果具體分析他們有各有不同,一部分極端者完全否定宇宙具有可知的結構和正義的秩序,它們的運行不會考慮人們的任何意志,火山的噴發不會因為人們的痛苦而減弱,海嘯的肆掠也不會因為生命的嚎叫而隱退,而叔本華、加繆甚至認為宇宙本性就是邪惡的,以增加人類的痛苦為己任,以吞噬無辜的生命為天職。而另一部分氣溫和派相對平和一點,他們不認為宇宙是邪惡的,但是他們否定宇宙會給人所渴望的估價與意義做出回應。所以人們不應該把正義、公平等寄希望于宇宙。最后一種是生存論的虛無主義者,他們認為人的生存是無目的、無意義、無價值的。一切都是神馬,神馬也就是浮云?;蛘哒f,從根本上講,人既沒有生活下去的充足理由,也沒有不生活下去的充足理由。加繆在形容現代人就處于這樣的狀態:一個可以用哪怕是不充分的理由說明的世界依然是熟悉的世界,但一個無法說明的世界是荒誕的,如果背景與演員脫離了關系,我們就處在一個陌生的異鄉。精神上的虛無帶來人生的孤獨、絕望和荒誕。沒有憑據的人生成了現代人的共同體驗,理想、信念被流放,人的靈魂找不到家園,心靈處在一種流浪的狀態。
虛無主義是我們面向未來的必然起點和狀態。如果因為虛無主義而迷茫,悲觀,失落乃至自殺,這是消極的虛無主義的表現。我們應該直面虛無,承認虛無而后實現超越和創造,這才是積極的虛無主義。積極的虛無主義源于生命的強大,因此,是無需信仰,而消極的虛無主義源于精神的衰弱,因此,無信仰。前者已經超越一切,而后者是信仰的奴隸。所以,我們應該直面而超越虛無,不斷地開拓和創造,實現生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龔書鐸.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評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2]王俊.于“無”深處的歷史深淵:以海德格爾哲學為范例的虛無主義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德)尼采.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M]. 上海:商務印書館,2006.
[4](德)尼采.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