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佳
【摘要】經濟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隨之產生。由于城市經濟較農村先一步發展,對環境問題的處理已經有了相對充足的經驗和完善的設施。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較強,環境污染基本上得到有效地控制。然而農村經濟落后于城市,農民的環保意識薄弱,設施、設備落后,在發展農村經濟時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就不能很好地解決,阻礙了農村的發展。只有把農村環境保護落到實處,才有利于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境問題 農村環境保護 農村可持續發展 綠色農業
一、我國農村環境問題的現狀
(一)生產行業對農村環境的污染
農村主要生產行業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村種植業給農村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以及對農作物秸稈不能綜合利用,導致土壤肥力持續下降,農田土壤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肥料利用效率低、耕作質量差,污染湖泊等農村自然水體。
農村養殖業給農村環境到成了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村養殖的禽畜數量多,多為分散、無序的狀態,大量禽畜糞便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之中,極易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有機污染。這些糞便降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氣體,氣味腥臭污染空氣;另外不健康的畜禽的糞便中可能含有的病菌、病原體也會對農村居民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
(二)城市污染源向農村轉移
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導致城市的垃圾問題日趨嚴重,大量的生產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處理而被選擇直接排放到大自然。農村土地面積大,環境管理力度弱,很容易成為城市轉移垃圾的選擇地點。許多中、小城市的周圍農村就已經成為大城市的大型垃圾場。垃圾場內的垃圾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處理,順著風,順著水流到處擴散,破壞了周圍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
二、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措施
(一)加強宣傳教育力度
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環保職能部門,需要深刻重視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這些宣傳工作要緊貼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充分考慮農民的文化程度,內容做到通俗易懂,令農民真切地意識到環境污染問題的危害性,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不再單純盲目地追求經濟效益,更加注重生態效益,使農村資源不被浪費,各行業可持續發展。各級部門要系統詳細地指導農民環境保護知識的學習,力求全面掌握新型農業技術,積極創新地開發綠色農產品,從被動轉變為自覺保護生態環境。
(二)轉變產業結構,發展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是指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工業設備和管理理念, 以促進農產品安全、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相互協調統一為目標, 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發展綠色農業可以引導農村產業結構的朝有益方向調整和發展,確保農作物得到綜合、合理利用和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從而使農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三)調整農村環境保護規劃
農村環境保護整治規劃原則包含農村環境保護引入生態規劃原則、農村環境保護中以人為本的原則和創新管理原則。通過對農村居住房屋的有效利用對人文居住環境的進行創新規劃。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資金力度遠遠不夠,需采用多種方式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從而使之改善。做好農村環境衛生改善工作,結合政策改善居住環境。
(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監督
利用法律法規來解決農村環境保護問題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是農村環境保護基本手段。解決當前農村環境問題,必須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使環保行為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三、我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重要性
可持續發展對中國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可持續發展是針對我國自然資源利用的現狀提出的一種具有使命感的發展戰略,只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才能限制過度開發和浪費,節約寶貴的自然資源,福澤民族后代,實現振興中華。政府把可持續發展即看作挑戰,更看作是機遇。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必須找到一種與其他國家不同的、非傳統意義上的發展模式,也就是可持續發展模式。
首先,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次,要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應當利用生物質發電、秸稈還田、發展沼氣等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循環利用,將其變為生物質能源及有機肥料,以減少廢棄物對于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民生價值和環境價值。最后,要加強加強科技的創新與應用,對于現代化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于科技的不斷創新和應用發展。
(二)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聯系
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概念,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促進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村自然資源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科學利用,從而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黨和國家號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環保,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更好地改善現有的生活環境。廣大農村地區必須在農村環境保護與農村可持續發展兩者結合的前提下發展農村社會經濟,這樣建設經濟效益最大化、生態效益最優化、環境效益最佳化的真正符合農民群眾要求的,緊跟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和諧的“新農村”。
四、結語
農村的環境保護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只有充分認識并協調好這兩者間的矛盾關系,才能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永續地發展。這個問題要求我們要在生產穩定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農村資源優勢的原則,積極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合理的全面發展的綠色農業產業格局,使農村生態環境效益和農村經濟效益相統一。積極發展和推動農村的環保產業,努力形成系統配套的農村綠色產業規模,將綠色的、健康的、環保的農副產品推向市場,構建生態農業產業鏈,兼顧生態與經濟的雙重可持續發展,充分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共贏。
參考文獻:
[1]黃國勤.中國綠色農業的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2008 ,(08).
[2]張秋.建立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