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
摘 要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語文教學,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課堂有效性,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全面培養新時代的人才。
關鍵詞 語文 教學 有效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1 教師教學觀念及角色的定位必須正確
生本教育思想認為教育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工作的中心和目的,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要從一切有利于學生發展為標準,重新審視教育教學策略,重新設計教學目標和教育要求,創建有利于學生在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價值觀與情感態度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教學機制。具體落實在教學中,針對教師就存在一個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初中語文教什么,新課標有了明確界定,即是課堂應落實為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語文教學要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從而真正地提高廣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應試教育、傳統教育觀念長期影響下,摒棄舊觀念、老習慣不會一蹴而就。教學實踐中以課本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將老師的教替代了學生的學,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純技術訓練等現象,也時常以各種變相形式出現。知識的單向灌輸相比于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來說要簡單易行得多,但他不利于學生的終生發展,也難以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所以,在新課改中教學觀念的變化和教師角色的定位是一致的,教師課堂角色沒變化,教師的教學觀就有老觀念在作祟。因此,我在課堂上時刻提醒自己,教學中切忌越俎代庖,學生沒掌握,第一想到的就是自己是否是切入點沒找對,是否是過于急功近利忽視了學生,能不能換一種形式等。教學中自己位置擺對了,心態也好了。學生也更喜歡我了,更重要的是更多人喜愛語文了。所以我想,能教出幾個高分學生,語文成績很好,固然令人高興,但要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其教學目標層次應該更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教書不僅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方法,更要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
2 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應有所創新和突破
我以學校進行的高效課堂改革為例,談談在這過程的體會。班級實行小組合作制,直接推動課堂模式的變化。要求老師要少講,學生積極開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的學習。課堂上要求使用學案教學,一開始大家無所適從,于是展開了學校大討論,什么改革最前沿的洋思經驗、昌樂模式等,大家都積極探究、學習。學校提出了一個“5521”模式,即5分鐘鞏固,5分鐘預習,20分鐘自主、合作、探究及教師引導,10分鐘課堂檢測。依據此精神,導學案也按照要求炮制出來了。也正是在學案的編制中,我們對教材的思索更多了,對學情的探究也更深入了。另一方面在使用學案教學過程中,許多問題開始顯露:如一味放手學生,感覺許多知識點沒有落實或者是學生知識面過窄,而且如果只是被學案桎梏,沒有老師的二次消化和備課,語文課就成了一潭死水,課堂上朗讀少了,學生又陷入新的變形作業之中。語文的人文精神開始失落了,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強調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的大語文觀,新課標給予了更為詳盡說明,它進一步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活動。開放的教學觀念,采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走出校園,進社區,去(參觀、調查、訪問、公眾活動等),請進來(請社團作報告、請名人作介紹、舉辦具有本地和校園特色演出等),并結合活動,讓學生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以及合作體驗和成功的喜悅。努力尋求一條與各學科間相連的通道,架起一座邁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的大課堂,讓學生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3 教師應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最少的投入,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獲和成長。語文教學長期有個怪圈即:費時多而收效微。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教學策略的提高。我以教學中提問藝術為例來談。西方學者德加默曾這樣強調:“提問得好即教得好。”有效的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提問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好的恰當的提問,可以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能得到積極發揮。因為學生有不同層次,另外本身學習就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無論課堂上對于問題的設置,還是學案自主和探究部分問題的設置來看,都應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因為只有提出貼近學生思維的問題,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可以采取化難為易的方法,把一些較難的問題設計成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小問題來組合逐層解決。例如:《紫藤蘿瀑布》教學中我借鑒其它老師設置的三個問題:我為何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看到“開得這樣盛的藤蘿” ,為何“我”會產生“湊上去,想摘一朵”的沖動?——結尾的時候,“我”又為什么“加快了腳步”?課堂教學追隨作者的感情起伏而伸縮自如,我想這和巧妙的問題設置密不可分。
4 教師應積極培養創新能力
如何使語文教學更有老師自己的特色?語文教學活動必須以教材為憑借,但決不能局限于教材,如何根據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如何使教學新舊知識和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體驗性能力,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讓語文課生動而又有靈性,我想這與教師的創新能力分不開。而培養創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應該有打破常規的、新穎的、與眾不同的獨創性思維,并努力尋找出新的具有獨特性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積極提高藝術修養,熱愛生活,關愛生命。這是培養教師創造思維能力的源泉。也唯有不斷創新,有活力的老師,才能引領更多的充滿創造性思維的學生。也唯有不斷創新,語文教學改革才會不斷推進和深入。
參考文獻
[1] 顏林忠,邱勝輝等.在點、線、面、體中成就有效教學[J].青年教師,2011(9):41-42.
[2] 李艷萍.與學生一起成長——淺談對綜合實踐課的認識和體會[J].教育革新,2012,6(24).
[3] 張新梅.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J].神州,2012(7).
[4] 焦德永.讓語文課堂上的提問更加有效[J].青年科學,2012,9(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