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
摘 要 在小學中有許多高年級的學生存在對于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不到位、知識架構不夠清晰以及不會主動解決疑難問題等因素,才造成了小學高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差這一教學中最常出現的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對審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構建解決數學問題思路和方法、注重解題方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 解決問題能力 數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1 原因分析
1.1 基礎知識不夠扎實
部分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遇到問題時就很“畏懼”,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從何處著手解決。只有具備了相應的基礎知識,才能懂得辨別和判斷問題的性質,并理解、分析已知條件。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只重視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對問題的實際意義和學生問題理解程度的重視程度低,學生只是機械化、程序化地接受,沒有自己的理解和對問題的思考,使得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會束手無策。
1.2 教學方法單一和陳舊
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依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種強加灌輸的方式,雖然使學生記憶了大量的公式、定理,但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差,難以將知識應用到應用題解題中,導致教學效果較差。又或者是單一的提問式,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結構,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盡管學生得到了問題的正確答案,但卻缺乏對問題的探索和發現,對如何得到答案的過程一知半解,下次再遇到類似的題目稍有改動就會陷入困難,不知道如何進行解答。
1.3 練習方法單一
據調查,目前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仍舊在搞“題海戰術”,不斷地讓學生做類型題,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被嚴重僵化,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這樣的方法固然能夠最快提高學生的成績,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教育出來的學生就成為了做題的機器,對于應用題的“應用”功能無一絲體會,對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也沒有一絲的用處。
2 解決對策
2.1 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根據課本的知識讓學生自己進行舉例說明,并且要求他們用自己身邊的發生過的實例舉例;或者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學生的生活背景進行舉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而且由于這些知識相對與書本上來說和學生的距離更近,學生可以更好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又或者將知識與現在出現的新事物相結合,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新事物產生好奇,而好奇往往是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2.2 加強對開放題和新型題的訓練
開放題的題型有很多種,如條件開放題、結論開放題、常規策略的開放題、非常規策略的開放題和綜合開放題等。舉個例子:車和客車同時從相距420千米的甲、乙兩城相對而行,貨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出,客車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從乙城開出。(1)幾小時后兩車相遇?(2)客車開出幾小時后兩車相遇?(3)貨車開出幾小時后兩車相遇?這種類型就是結論開放題,不同問題同一結果這里從三個不同角度提出了三個不同的問題,但意思、結果相同。這種訓練對于加深理解“速度和”概念、掌握行程問題是非常有益的。不同種類的開放題有不同的教學效果,解決這些問題可以用假設、方程、畫線段圖和利用模型繪制的方法。
2.3重視解題策略的反思
2.4 加強小學生數學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 數學教學應當由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及所掌握的數學知識為起點,提供師生之間有足夠的溝通時間和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 因此,數學教學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活動。 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中,老師可以盡可能將學生的學習范圍伸展到他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及各類數學教學活動中,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利用數學實踐活動去展現學生的主人翁的地位,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讓學生懂得運用數學知識去處理他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小學生與小學生之間的認知水平是存在差異的,探其原因,并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匱乏,還有就是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去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技巧等能力存在差異。小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在不斷的探索和不斷地實踐過程中,要加深在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在學習上能夠充滿興趣。還要引導學生如何自己去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