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中
摘 要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區縣目前的首要任務,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深入理論分析,并從區縣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聚集力吸引力不強、培育模式單一等系列問題出發,提出夯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資源基礎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 新興產業 人才資源 研究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戰略性新興產業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抓手,是區縣未來發展潛力和后勁所在。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必須要依靠高素質、強技能的人才資源。
近年來,國務院《“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重慶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統籌推進獎勵產業發展、支持企業技改、壯大人才隊伍,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明顯成效,但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激勵政策不完善
近年來,區縣發展規劃以發展方向和產業布局為主,人才資源部分無明確規劃,扶持辦法對研發人才團隊引進和相關的研發經費投入、研發平臺建設運行等給予扶持的金額有明確規定,但還沒有配套執行細則,尚未進入申報階段。此外,目前出臺的人才引進扶持制度以領軍人物、高層次人才為主,對部分企業而言“門檻太高”,符合要求的人才可謂鳳毛麟角,難以享受政策紅利。
1.2 企業重視度不均
企業是引進和使用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主體,在人力資源保障方面發揮最重要的作用。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區內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對人才重視程度參差不齊,有的企業思想上未能認識到人才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一味追求產能投入而忽視了人才資源提升;有的企業多年未對人才引進方式進行改革,以師帶徒和人才市場招聘為主,缺乏從大型綜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引進人才的渠道;有的企業缺乏后續培育機制,重視人才使用而忽視了人才資源的“二次開發”,導致人才資源不能“物盡其用”。
1.3 產業吸引力不強
近年來,很多一直致力于推進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質量效益新提升,,在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配件、新型材料、電子信息、食品工業五大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取得較好成績,但是還未能將產業優勢轉換為人才吸引力和聚集力。各企業引進人才常常是“各自為政”,甚至“互挖墻腳”,產業知名度與產業發展水平還不匹配,還未能抱團形成人才聚集效應,尚未形成人才跟著產業走的良性模式。
1.4 培育模式較單一
政府層面的人才培育模式以阻止集中培訓為主,不能根據不同產業、不同層次的人才提供“量身定做”的人才培育服務;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舉辦短期人才交流訪問、行業論壇舉辦較多,常設性人才培育平臺較少;部分人才扶持政策照搬國家、市級層面政策,與區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際結合不緊密。企業層面的人才培育以內部培育為主,較少開展與其他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人才聯訓;帶領人才開展技術攻關的方式較單一,不能打破企業的“固有模式”,技術成果轉化緩慢、轉化率低。
2 人才資源幾點建議
2.1 提升政府引導效能
在對區縣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資源的引進、培育和儲備等情況進行準確摸底的前提下,將發展規劃與鴻雁計劃結合等人才引進扶持政策結合,推動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對區級財政資金在高校、中職院校和科研單位等設立的扶持獎勵項目,要確保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貢獻人才和單位之間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的合力分配,激發人力資源活力。盡快出臺扶持辦法配套的實施細則,落實引進國家級重點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的獎勵,并在按揭購買住房、投資創辦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股權分紅或轉讓收益等方面落實財政補助政策。
2.2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構建企業人力資源科學利用體系,調動企業積極性,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人才基礎。引導和激勵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力度,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和管理學院,構建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上下游企業等建立網絡化協調合作的人才培育體系,加快新產品、新工藝研發人員和綜合管理人才的培育進度。提升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簡政放權“放、管、服”工作水平,使企業在優質便捷、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中干事創業,在創新事業中集聚人才,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
2.3 放大產業聚集效應
結合工業品牌發展激勵扶持,統籌用好報紙、網站、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和APP等新媒體,統籌戶外廣告牌、車身廣告等社會宣傳途徑,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吸引力。鼓勵和組織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參加國內外展會活動,申報中國質量獎、市長質量獎等獎項,提升人才吸引力。適時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系列專題科技、知識產權宣傳活動,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營造人人關注、人人參與的產業發展氛圍,放大產業聚集效應。
2.4 創新人才服務模式
創新人才資源保障陣地建設,以陣地建設促進人才服務工作常態化開展。引導和支持市內外高校在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新材料、電子核心基礎部件等行業建立技術創新聯盟,發揮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智力密集型載體的作用,集中人才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以市場化方式集中運作,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并提供集聚、對接、交易等功能,提升稀缺的人才資源的利用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