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摘 要 2006年頒布的債務重組準則中恢復了公允價值的運用,將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該準則在一定程度抑制了企業的盈余管理,提高了財務報表信息的相關性,但該準則在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而且其存在的問題相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要嚴重的多。本文將對該準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從準則本身的修改以及監管措施的完善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 債務重組 盈余管理 公允價值 財務困難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1 我國債務重組準則存在的應用問題
1.1 財務困難難以界定
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是債務重組的一個必要條件,債務重組定義中的“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是指債務人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或經營陷入困境,導致其無法或沒有能力按照原定條件償還債務。但是,準則中沒有對企業在什么情況下屬于陷入財務困難進行具體和準確的界定,這導致一些企業仍然可以利用這個漏洞進行來粉飾報表。
1.2 公允價值難以準確計量
當資產不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時,公允價值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許多資產仍然不具備活躍的交易市場,公允價值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這為一些企業在進行債務重組時利用償債資產的公允價值操縱利潤提供了空間。
1.3債務重組中賬面重組比重較大
大量上市公司進行的債務重組僅僅體現在賬面上,而未進行實質性的重組。重組利得不是通過注入優質資產或依靠內部資源的重新整合而使資產質量提高來持續獲得的,而是通過調整非經營性收益項目來實現。并且在重組中關聯交易嚴重,由于我國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因此政府行為有時候也起到關鍵作用。在我國,企業的債務重組往往是控股股東促成。
1.4 債務重組的信息披露不規范
我國準則規定應當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債務重組的方式、利得總額以及公允價值的確認和計量的方法等信息。但是在實務中,許多企業只披露是否進行債務重組以及利得等一些相對來說不敏感的信息,而對債務重組的詳細操作方法和重組細節以及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等相對重要的信息含糊其辭,甚至不披露。
2 債務重組準則實施問題產生的原因
2.1 會計準則不夠完善
債務重組準則中規定將債務重組利得一次計入當期損益不符合謹慎性原則和權責發生制。另外,準則并沒有對財務困難進行具體的界定。以上兩個準則缺陷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2.2 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我國市場經濟仍然處于發展和培育階段,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完善的價格機制還沒有形成,因此許多資產都未形成公平活躍的交易市場,加之一些中介機構資歷不夠或不規范,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施行還不太可靠。另外,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是不完善的,治理層對管理層的監督不夠嚴格。
2.3 會計從業人員職業素質較低
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普遍較低,學歷參差不齊,因此他們在進行公允價值和財務困難的界定時往往會出現錯誤。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一部分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比較低,一些管理層出于提高業績、追求短期利潤等目的,要求會計人員利用債務重組粉飾財務報表。
2.4 監管體系不完善
我國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后,如果該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審計結果表明凈利潤為正則可以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這里并沒有要求凈利潤要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因此許多ST類公司利用債務重組等方式扭虧為盈,避免退市。并且社會審計缺乏獨立性也是企業能夠如此輕易進行報表操縱的原因之一。
3 我國債務重組準則應用的改進建議
3.1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
我國將債務重組利得一次計入當期損益不符合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因此可以將債務重組利得分期計入損益。如將債務人在重組當期的利得先計入重組當期的遞延收益,設置“遞延收益——債務重組損益 ”科目,企業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受益期分期轉入“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利得”。
3.2 明確如何界定財務困難,制定公允價值操作指南
準則應該詳細規定如何進行財務困難的界定及其量化標準。如準則可在應用指南中盡量詳細地制定一些財務指標,只有達到這些指標的企業才屬于陷入財務困難。另外,企業還應當做出一些非財務的要求,如要求企業在進行債務重組之前聘請中介機構對其進行是否具有持續經營能力的鑒定。
3.3 完善監管體系,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
完善監管體系首先要從企業內部做起,首先企業應當加強內部審計意識,建立相對獨立的內審部門,定期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內部審計。其次,國家監管部門要建立健全監管措施和手段,改進現有的證券市場監管指標。對上市公司摘掉ST帽子應規定更加嚴格的利潤要求,如要求凈利潤去掉非經常性損益。與此同時,必須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
參考文獻
[1] 李小兵.關于新舊債務重組準則的比較分析[J].中國市場.2010(52).
[2] 姚麗,劉曉偉.債務重組稅務處理所得及其確認[J].財會通訊.2010(31).
[3] 谷長輝.債務重組與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05).
[4] 汪靜,馬廣爍,宋昊.債務重組對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及利潤的影響——基于“*ST金化”債務重組的案例分析[J].財會研究.2012(09).
[5] 孫光國,莫冬燕.債務重組損益:何去何從——由新債務重組準則執行情況引發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