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摘 要 公益訴訟旨在保護公共利益,而公益訴權的歸屬是最為關鍵的。當前,我國法律并未賦予公民享有這種公益訴權,這對于社會的良性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在“辱罵河南人案”中,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的行為被視為“吃螃蟹”之舉,然從長遠來看,“還權于民”是必然趨勢,公民應當享有公益訴權。
關鍵詞 公益訴訟 訴權 公共利益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標識碼:A
1 “辱罵河南人案”之公益訴訟
1.1 公益訴訟之概念
“公益訴訟”這個概念是基于“公地悲劇”這樣一個為經濟學界所熟知的現象而催生的,其旨在解決處于“三不管”地帶的公共利益保護問題。從訴訟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權益受到損害,其就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以司法救濟的形式來保護其權益。然而,對于公共利益范疇的權益受損后,又該由誰來提起訴訟對其加以保護呢?隨著社會法治的發展以及公益受損問題日益嚴重,公益訴訟理論便應運而生了,它賦予了某些主體享有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以保護公共利益的權利。然而,時至今日,對于什么是公益訴訟,理論界和實務界尚未達成共識。其中,梁慧星教授認為:公益訴訟針對的是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并未直接損害原告的利益,因而其是一種與起訴人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訴訟。
綜合各學者觀點,筆者認為:公益訴訟是指公民、有關國家機關和相關的社會團體,針對與己無直接利害關系(但存在間接利害關系)或利害關系微不足道,但根據法律的授權,可對違反法律法規,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且其訴訟后果由公共社會來承受的活動。
上述公益訴訟的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1)理論上,公益訴訟可由公民、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來提起,但須法律授權;(2)原告是以自己的名義起訴,而非以社會公眾的名義;(3)原告與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但存在間接利害關系)或利害關系微不足道;(4)公益訴訟救濟的對象是社會公共利益;(5)公益訴訟的判決后果由社會公眾承受。
1.2 “辱罵河南人案”基本案情
2016年胡偉三次在其實名認證的新浪微博上發表對河南人帶有歧視性的言論——“河南人沒一個好東西,天生就知道生孩子搶劫吹牛逼?!?“河南人真完蛋?!?“馬蓉這種女人真不要臉,跟河南人一樣的不堪?!倍笤搸讞l微博迅速引起網民注意,很多條微博評論數量都遠遠高于轉發量,最高的一條微博下評論數達到了7萬,影響范圍甚廣。胡偉的言行讓長期在河南工作的井長水有些憤怒。井長水認為,胡偉在微博上對河南人的辱罵是長期的并帶有明顯惡意,已經對近一億河南人的形象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且傷害了河南人民的感情。因此,井長水便一紙訴狀將胡偉和新浪微博訴至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狀告其名譽侵權,要求胡偉公開道歉并賠償其精神損失1000元,新浪微博負連帶責任。
另據新聞報道,該案已被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并于2017年4月14日公開進行了開庭審理,但目前尚未作出判決。
1.3 “辱罵河南人案”之定性
從公益訴訟的定義以及結合基本案情來看,“辱罵河南人案”從性質上判斷應將其歸屬公益訴訟為妥。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胡偉辱罵的是河南人這個整體,其侵害的是河南人的整體名譽,而非某個個體,井長水受到的僅是間接損害,屬于間接利害關系。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本案救濟的對象是整體河南人這個社會公共利益而非井長水個人直接利益。
其次,從井長水的訴求來看,其認為胡偉對河南人的形象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傷害了河南人民的感情,要求公開向全體河南人道歉??梢钥闯?,本案的訴訟結果是由整體河南人來承受的。
最后,本案必須是公益訴訟,否則可能出現大量訴訟,影響司法秩序。因為若不是公益訴訟,則除井長水外的其他河南人也均可提起訴訟,這樣的結果是上億河南人將產生上億個案件,不符合司法實際,也是不科學的。而公益訴訟既能解決糾紛又能促進司法效率。
綜上,“辱罵河南人案”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來講都必須定性為公益訴訟。
2 “辱罵河南人案”之公益訴權
從訴訟法理論來講,訴權是將實體法上的糾紛引入司法審判程序的橋梁,即當事人享有因其自身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爭議或處于不正常狀態時,訴請法院作出裁判的權利,其實質是一種針對個人私益的司法救濟權,訴權的關鍵在于其直接涉及個人私益。因此,公益訴權實際是對訴權理論的一種突破,是對當事人(原告)適格的擴張。但是這種突破是正面的,其既是現實需要,也具有理論依據。現實需要主要體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些新的利益問題,諸如環境污染、社會群體利益(消費者權益、勞動者利益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地域歧視等。這些問題都是大方面的問題,其體現的是由眾多個體私益組成的整體利益、社會利益。由于其處于“三不管”地帶,很難得到充分有效的司法保護,而審判機關因其“不告不理”的中立地位,也無法主動加以處理。而理論依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法律保護所有的合法權益,個人私益由個人訴權來尋求司法救濟,相應的公共利益也必須賦予某些主體公益訴權以尋求適當的司法救濟;二是我國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要求賦予公民在法律框架內對國家事務進行管理,即賦予公民社會管理權,而公益訴權便是其行使社會管理權的一種方式;三是實體法上有許多規范和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相關規定,要使這些規定得到落實則必須通過司法審判程序,而公益訴權就是二者間的橋梁。因此,公益訴權便應運而生。公益訴權在保護公共利益的同時也可能導致濫訴,損害司法秩序,因此,公益訴權必須要得到法律的授權方才有效。
“辱罵河南人案”的原告是一個河南人,即與本案有間接利害關系的公民。而在本案中,該公民是否享有公益訴權呢?從理論上來看,該公民是享有公益訴權的,因為其與本案有間接利害關系,且其提起訴訟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案件的判決結果是由整體河南社會公眾來承受的。然而從我國的立法實踐上來看,該公民不享有公益訴權。因為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及其司法解釋第二百八十四條均規定,只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享有公益訴權,可以作為原告提起公益訴訟。
因此,就現有法律框架來判斷,本案中的井長水是沒有公益訴權,不能提起公益訴訟的。
3 “辱罵河南人案”之價值取向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辱罵河南人案”在定性上必須歸屬公益訴訟,而現行法律又未賦予公民公益訴權。因此,在現有法律框架內,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的立案受理行為涉嫌違法,其不應受理且受理后的結果也只能是駁回起訴。本案中,井長水不具備原告主體資格,應由有關機關或社會團體來提起訴訟。
上述觀點僅是就現有立法實踐評判的,而從理論上來看,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的立案受理行為是正確且值得肯定的。本案具有公益訴訟的一切屬性,是一起典型的公益訴訟案件,而井長水作為一名河南人,其個人名譽融于整體河南人名譽中,與本案存在間接利害關系,應享有訴權。其訴訟目的在于維護河南人這個整體公共利益,也旨在促進公共政策或法律制度的形成或轉變,有利于更好的解決地域歧視問題。
筆者認為,本案存在兩大價值取向:其一是倡導將公民個人納入公益訴訟原告范圍,賦予其必要的公益訴權,這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公益訴訟的發展,更好的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其二是本案可能創設一種政策或法律規則來更好解決地域歧視矛盾,從而促進社會團結,國家安定。
4 結語
本文以民事公益訴訟理論為視角且主要從公益訴訟的概念以及公益訴權兩個方面來對“辱罵河南人案”進行簡評,分別從理論和當前的立法實踐發表了看法。筆者認為“辱罵河南人案”是值得肯定和研究的,“還權于民”是必然趨勢,必須賦予公民享有必要的公益訴權。
參考文獻
[1] 單鋒.公益訴權論[J].河北法學,2007,25(3).
[2] 辜恩臻.論訴權的性質及其適用[J].法學雜志,2008,8(3).
[3] 江偉,邵明,陳剛.民事訴權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
[4] 梁慧星.民法解釋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5] 江偉.民事訴訟法學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 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