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席榮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贛州文化的靈魂作用,建立完善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從深度和廣度上促進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實現文化旅游業良性互動、共贏發展和轉型升級。
關鍵詞: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路徑探討
近年來,贛州市旅游業不斷加強對文化資源的利用,探索旅游與文化相融合的路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延伸文化產業鏈、提升旅游文化產品附加值。
一、贛州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意義
贛州是江西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江西第二大城市,常稱贛南,處于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地延伸的過渡地帶,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主要以紅色、宋城、客家、綠色生態等文化旅游為主。2016年,贛州將旅游業列為現代服務業攻堅戰的重中之重,不斷促進旅游業提質增效發展。贛州以文化為內容、旅游為載體的文化旅游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文化和旅游可以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只有將文化內涵貫穿到吃、住、行、游、購、娛等各環節,用獨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詮釋旅游,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旅游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挖掘文化、優化文化、豐富文化和保護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豐富和拓展文化內涵、不斷滿足游客更高層次精神要求,提升旅游產業素質,借助旅游市場助推文化產業發展,以旅游獨特的宣傳方式更好地傳播贛州特色文化,提升贛州軟實力。
二、贛州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一)實行資源產品融合
贛南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在發展贛州文藝創作與表演、文化遺產保護等文化產業的同時,可發展旅游接待服務業,共享資源產品,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托贛州獨有或特有的紅色、客家及宋城等文化資源,以旅游項目建設為載體和抓手,加強文化旅游產業軟硬件建設,不斷優化產品結構、豐富產品內涵,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如瑞金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資源在全國都具有很高知名度,是贛州目前唯一具有相對壟斷性和獨特性的旅游資源,可借助紅色旅游發展的良好契機,成為贛州旅游發展的亮點和突破口。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借助這些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的項目作為示范和支撐。
城鄉統籌,讓贛南民間民俗文化成為贛州旅游的一個發力點,為鄉村旅游業發展增強活力。在旅游路線的組合及專項特色旅游市場的開發上,緊密聯系城區和鄉鎮,二者互相補充,最大程度地集聚各種生產要素,實現城鄉旅游協調發展。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加強對贛南民間民俗文化的支持。利用民間民俗文化投入小,參與范圍廣,見效快,易組織等特點在鄉村旅游中開展各式活動,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內容。如贛縣的白鷺村、尋烏的周田村、瑞金的密溪村等都是歷史悠久的客家古村落;興國的三僚村有“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的稱號;于都屏山牧場被譽為“江南第二大天然高山草場”;大余西華山廢棄的鎢礦生產基地可開發成國際流行的工業遺產旅游項目;通天巖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臍橙資源已成為贛州城市的又一塊“名片”。
利用贛州現有文物、古跡、名勝、民俗、節慶、禮儀、宗教儀式、文學、戲劇等文化資源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推動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整合利用這些資源,使其既能使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等軟性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又能夠吸引游客、開辟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旅游產業開發的雙贏,以達到“以文促旅,以游養文”的目的。如龍南的關西新圍、燕翼圍、烏石圍及分布于定南、安遠、全南、信豐等地的客家圍屋民居建筑,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它們是珍貴的客家歷史文化遺產。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已正式確定贛州“客家搖籃”的地位,為贛州客家文化旅游開發提供了新的契機。而利用贛州文化資源及旅游發展元素開發出來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是贛州文化和旅游兩大產業融合形成的標志物。
(二)實行市場融合
文化產業通過與旅游產業的聯姻,有效地擴大了其市場容量,使贛州居民市場逐漸延伸至異地的游客市場,文化產業借力旅游也可以得到迅猛發展。同時,旅游產業也可共享文化產業的市場,進行旅游產品的營銷與推廣。
在贛州的旅游中注入贛南文化元素,改變文化資源展示、陣列的單一模式,把靜態的文化資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內涵轉化為貼近游客、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轉化為既有鮮明文化特色,又有很強參與性和很廣消費面的文化休閑娛樂產品。通過對贛南傳統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改造、包裝、升級,使贛州旅游產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人文效益。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著力打造贛州高品質旅游演藝產品;以投資融資為紐帶,整合旅游演藝資源,促進贛州演出單位、演出場所、旅游公司強強聯合,共同培育旅游演出市場,優勢互補、實現雙贏。鼓勵和支持贛州藝術表演團體,把贛南采茶戲、石城燈彩、興國山歌等民間經典歌舞表演作為演藝的主要內容,創新演出形式,提高節目創意,打造體現贛南地域特色的旅游演出節目。旅游景區景點廣泛吸納當地文藝演出團體和藝術表演人才以多種方式靈活參與景區經營,不斷提高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
(三)實行渠道融合
旅游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僅在于借助文化資源實現旅游觀光的發展,更深層次的融合是豐富旅游產品的形式與種類,創新旅游產品與業態,豐富游客的體驗,促進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打通文化服務到文化產品再到文化產品的創作與生產渠道。
加強贛州的文化和旅游規劃整合,堅持“互通有無、互為利用、互相促進、共同繁榮”的原則,研究制定旅游文化一體化發展規劃,共同做好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區定位,共同謀劃一批帶動性強、綜合效益明顯的旅游文化重點項目,共同打造兼具贛州特色旅游、文化品位的復合型產品,破解文化與旅游融合渠道瓶頸。
旅游產業已進入品牌制勝時代。贛州在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戰略進程中,無論是重點項目的規劃設計,還是各類節會、賽事活動的策劃包裝,都應以文化發展增強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以旅游發展拓展文化發展的空間,從而達到全面彰顯贛南地域文化旅游特色,共同促進贛州文化旅游業做大做強之目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群眾藝術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