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SCOLL網9月18日文章,原題:印度根本無法承受抵制“中國制造”的代價印度一些人發出抵制中國制造這類噪音,但給出的理由很愚蠢。讓我們逐條審視這些膚淺邏輯。
一、“中國是敵人”。或許是。中國與印度存在邊界爭端并與印度多個鄰國保持密切關系——而印度與其中幾個的關系很復雜甚至正在惡化,比方說尼泊爾、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等。
那么,中國是印度無法和解的敵人嗎?不是。眾多印度企業正在華開展業務并與當地企業組建合資企業。中國對印度大舉投資。新德里和北京在國際論壇上經常擁有相同利益和共同立場。印度眾多項目都在吸引包括國企在內的中國企業競相投標。
盡管存在邊界爭端且印度拒絕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許多跡象表明中國樂見擴大與印度的經貿關系。北京總是對貿易關系持務實態度。例如中國有無數理由憎恨日本,但中日間存在巨額貿易往來,這也是地緣政治專家認為兩國不太可能存在真正敵對的原因之一。類似邏輯也適用于印中經貿往來。或許,中國只是把印度視為純粹的貿易伙伴和龐大市場。但若沒有經貿關系,中國很可能選擇在各領域(對印度)加大施壓力度。
二、若印度停止購買中國商品,中國將損失更多。考慮到兩國GDP規模,中國受到的影響更小。中國對印出口約占印度GDP的2.7%,但僅占中國GDP的0.5%。印度對華出口約占中國GDP的0.08%,但占印度GDP的0.45%。若發生貿易戰,雙方都將因從別國進口而多花10%資金,那這只相當于中國GDP的0.09%,絕對值僅為110億美元;而印度支出將高達660億美元,相當于其GDP的2.9%。誰的損失大?不言自明。
印度并非出于行善才購買中國商品,而是因為其他進口選項更昂貴,且印度無法以同樣低的成本生產同樣質量的產品。
三、若印度停止進口商品并在國內生產一切,將擁有強大經濟。并非如此。印度已嘗試這種蠢行幾十年,結果是價高質差的汽車、不制冷的冰箱……另外,中資企業正在印度雇用大量員工,這些人將在貿易戰中失業。
印度從中國進口商品是因為中國提供最佳性價比。目前,印度抵制(中國制造)的意識形態無異于狂熱鼓吹自我傷害。▲
(作者迪旺舒·達塔,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