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松,劉曉明
(1.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2.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淺埋軟弱圍巖隧道變形與受力現場監測研究
楊 松1,劉曉明2
(1.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2.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通過對韶山一號工程尖卜洞隧道進行研究發現:尖卜洞隧道圍巖總體處于穩定狀態,但在上下臺階的開挖施工中,由于受到施工振動的影響,地表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沉降問題,但在二次襯砌,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之后,其沉降會逐漸趨于穩定。而鋼支撐的應力值隨時間變化曲線經歷急劇增大~緩慢增大~趨于平緩這三個階段,在拱部承受較大的土壓力,為鋼支撐的最不利部位;拱頂的壓力比拱腰兩測點的壓力值明顯偏大,在淺埋情況下拱頂部位為最不利位置。
隧道工程;軟弱圍巖;淺埋;現場監測;變形與受力
1.1 隧道監控量測方法
(1)周邊位移監測法。不同的施工方法,運用周邊位移監測法時,在對測點進行布置的過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的位置。
(2)地表下沉監測。在此類隧道施工過程中,避免不了會出現地表下沉情況,因此,為了避免其對施工造成影響,就需要對地表下沉進行監測。
(3)圍巖壓力量測。在圍巖壓力量測中,每一級圍巖需要選擇3監測斷面,并在其中沿隧道周邊埋設三個壓力盒,以保證量測的準確性。
2.1 收斂變形分析
通過對該工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施工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水平收斂主要表現在支護強度上。通常情況下,在支護結束之后,由于混凝土還沒有達到設計中的強度要求,這個時候就會發生快速的收斂,而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支護結構開始發揮作用之后,收斂就不會再繼續發生。另外,在施工過程中還發現,如果在開挖過程中所發生的振動比較大,或者是隧道受到山體兩側的壓力比較大,所產生的收斂情況就會比較明顯,反之,則不會出現明顯收斂,也不會發生太大程度變形問題。
2.2 地表下沉分析
在本文所研究的隧道施工中,在開挖工作時,由于受到開挖施工的影響,在掌子面的附近,約7 m左右的范圍內,分別出現不均勻沉降的情況。在下臺階開挖的過程中,由于上臺階的洞室地表會受到開挖振動的影響,所以也會出現沉降情況;同時,在整體開挖施工結束之后,在進行二次襯砌時,在混凝土沒有達到設計強度之前,也會出現一定的沉降,這些在施工中都需要進行針對性控制。另外,在開挖初期階段,在接近和進入監測斷面的時候,地表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沉降,而當開挖施工越過監測斷面之后,沉降就會逐漸減輕,等到越過斷面約100 m時,地表沉降基本上就已經固定,不會再繼續沉降。
3.1 鋼支撐內力計算方法
在對內力進行計算的過程中,首先采用ZX-210T表面型鋼筋應變計測試鋼支撐上下翼緣的應變,然后再利用虎克定律對測點處的應力進行計算,最后根據截面應力分布換算出鋼支撐的實際內力。其具體測試方式如下所示:
設支護結構測試截面所受軸力為N,彎矩為M,根據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得出(1)(2)
N=σgAg+σhAh
(1)
M=N·e
(2)
而由結構受力時的變形諧調原理,得出(3)

(3)
將(2)代入 (3)可得
(4)

(5)
截面偏心距可由式(6)求得

(6)式中:e為截面偏心距;σg,σh為測試截面中鋼筋、混凝土所受應力;Eg,Eh為鋼筋(或型鋼)、混凝土的彈性模量;Ag,Ah為鋼筋(或型鋼)、混凝土的計算面積;σ1,σ2為根據虎克定律由鋼筋應變計應變換算的應力值;h為截面高度。
3.2 結果分析
如圖1所示,其為鋼支撐應力值隨時間的變化示意圖,通過該圖能夠看出,應力值一共經歷了從急劇增大到緩慢增大再到逐漸平穩的過程。第一階段,為上臺階開挖階段,該階段受影響較大,所以應力值變化較快;第二階段為下臺階開挖階段,該階段的應力值擴大速度便逐漸降低了下來;而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從仰拱施工做到二次襯砌結束,應力值的變化逐漸趨于平穩,并最終穩定。

圖1 鋼支撐應力值隨時間的變化
在本工程中,鋼支撐的軸力較大值為297.4 kN,分布在隧道拱頂,而拱腰處兩測點僅為23.5 kN和21.8 kN,著說明拱部承受的土壓力比較大,在支護過程中應該加強對該部分的控制。另外,通過對鋼支撐所承受的彎矩進行分析可發現,其呈對稱分布,因此,在對支護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其擁有足夠強的剛度。
工程的實際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可知,在淺埋軟弱圍巖隧道的施工過程中,從上下臺階的開挖,一直到二次襯砌結束之前,地表都會出現沉降問題,隧道也都會出現變形問題,因此,在施工中要對其量測工作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可能將因為地表下降所帶來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同時,由于鋼支撐的軸力最大值在隧道拱頂,并且其彎矩呈對稱分布,所以在對支護結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重點考慮拱頂的強度,并確保整個鋼支撐的強度能夠滿足支撐需求,盡可能將變形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參考文獻:
[1] 于寧,朱合華,蘇生瑞. 大風婭口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質災害及對策[J].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3,14(2):21-26.
[2] 吳碩,李作恒. 隧道圍巖強度不均地段塌方成因及其處理方法[J]. 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2007,20(2):73-76.
[3] 任會,趙明華,張進華,等. 土地坳隧道塌方段注漿方案綜述[J]. 中南公路工程,2006,31(1):40-42.
2017-04-28
楊松(1977-),男,長沙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監控等工作。
U456.3
:B
:1008-3383(2017)07-0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