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
隨著人口流遷的定居化和家庭化,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作為“從屬人口”也卷入人口流遷的大潮中。老年人口的“人戶分離”現象以“城市老漂族”的面目出現并引發社會關注。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流動老人將近1800萬,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老人比例高達43%。
“城市老漂族”不斷壯大是我國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對子女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依賴性和情感依賴性,代際居住從分離到聚合具有某種必然性。例如,當老年父母高齡、有病或者喪偶需要人照顧陪伴時,或者當有了第三代兒女家庭需要有人幫忙時,其必要性就彰顯而出。
如果說老人與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模式的利好表現在可以有效整合家庭資源,共同應對養老和育幼的雙重挑戰,其弊端就在于處在同一個屋檐下吃同一鍋飯難免磕磕碰碰,產生摩擦和沖突。好在血濃于水,矛盾還是可以化解的。
但缺少朋友、想家、孤獨這些“老漂族”的普遍生活難題就沒那么好解決。老人的生活似乎一直畫著一個圈。從早上起床開始,買菜、做飯、帶孩子、打掃衛生,沒有合適的娛樂,一天結束就早早睡覺。第二天又是一個循環。“老漂族”生活圈子狹小,缺乏自主的自由時間,老朋友缺乏聯系,新朋友又沒有;普遍遭遇異地醫療報銷難題;在眾多“老漂族”中,兩地分居的老夫妻也不在少數;孤獨的“老漂族”普遍缺乏歸屬感。
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還是要“從我做起”。城市“老漂一族”要成為“享老一族”,就要有積極的心態,用享老哲學指導自己,學會隨遇而安,落地生根。老年人要走出家門,多結交朋友,主動融入社區活動,積極適應陌生環境,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對老漂族而言,精神贍養問題已經構成養老的深層次挑戰,我們要強調反哺式精神贍養和自強式精神自養的并重和結合。
同時,城市社會首先在態度上對“老漂一族”要一視同仁,不能有分別心更不能歧視。其次,要創造條件,給予其市民化待遇,以包容的胸懷歡迎外地老年人共享社會資源,無論是專門的養老資源還是一般的公共資源,特別是醫療資源的共享對“老漂族”有特殊意義。再次,要依托社區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活動,實現共融共享、文化養老。▲
(作者是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