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時期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幼兒文學是幼兒成長時期必不可少的文化給養,它具有語言淺顯、生產快樂、故事性強的特點。對幼兒的語言、思維、情感等心智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探討幼兒文學與幼兒心智的關系有利于幼教工作者關注幼兒的成長,選擇更適宜幼兒聽賞的文學作品對其進行熏陶與塑造,這對幼兒教育有著深遠意義。
關鍵詞:幼兒文學;心智發展
作者簡介:沈西卉(1980.10-),女,漢族,四川廣元人,大學本科,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幼兒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2
隨著家庭和社會越來越關注幼兒的成長,幼兒的心智發展得到廣泛重視,幼兒文學對幼兒心智的影響也逐漸進入幼教工作者研究的范圍。眾所周知,幼兒文學包含兒歌、幼兒故事、幼兒詩和幼兒散文。這些文學作品究竟有怎樣的特點,使之能滿足幼兒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需要呢?
首先就在于幼兒文學的語言具有淺語的特點。幼兒文學屬于聽的文學,幼兒是通過聽賞的方式獲得文學的享受,而口語多用短句、單句、實詞,其形象具體可感,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是容易為幼兒所接受的語言形式。且這些語言中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如流傳于各地的搖籃歌,就是母親或成人在嬰幼兒睡前的淺唱低吟,“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每一個字都是成人愛的音符。這種語言簡單、情感親近、愛意飽滿的文學作品既能安撫幼兒的情緒,又能給他們帶來節奏的親拍,實為幼兒的專屬享受。
其次,幼兒文學一定是快樂的文學。快樂是為了滿足幼兒的心理特征,在孩童的世界里,不能負載過多的陰暗、悲傷、孤獨、憂郁等負面情緒。 唯有快樂的文學才能迎合他們活潑可愛的天性,為其心智的正常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比如在成人世界中,令人厭惡的老鼠,在孩子的世界里和別的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因此在幼兒文學中的小老鼠是活潑可愛的形象,即便是老鼠偷油的場景也充滿了趣味。“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來了,嘰里咕嚕滾下來。”這就猶如貓和老鼠之間的一次快樂的躲貓貓游戲。同樣是老鼠的形象,在動畫片《貓和老鼠》,圖畫書《鼠小弟的紅背心》中都是經久不衰、備受孩子喜愛的。
幼兒文學還呈現出強烈的故事性。高小康給人下的定義是“人是講故事的動物”,幼兒尤其如此。朱自強甚至認為兒童的思維是故事性思維。 J·莫費特說,孩子們在長時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過故事來進行的。這些故事無論是真實的存在,像《司馬光砸缸》,還是虛構的創造,如《晴天有時下豬》,都能讓孩子們通過其得到文學的浸潤。美國作家艾諾.洛貝爾在他的青蛙和蟾蜍系列故事中就曾經寫了一個《講故事》,情節非常的簡單,青蛙身體不舒服,蟾蜍就讓他睡下,然后絞盡腦汁給青蛙編故事。可是無論他是在走廊里徘徊、頭朝下倒立、給大腦澆冷水、用頭撞墻都不能想出一個故事。最后只能無奈地告訴青蛙能否讓他躺會兒,因為自己想的頭疼。故事幽默而簡單,看似一直沒有講出一個故事,但實際這已經讓孩子們在故事中體會到了友誼。當然幼兒文學的故事性不僅體現在幼兒故事中,任何一個幼兒文學作品都具有這一特征。如兒歌《辣椒》:“小青樹,個兒不高,開白花,結綠刀。綠刀圓又尖,變得紅艷艷。饞得蚱蜢咬一口,呀!辣得翻跟斗。”給我們展現了辣椒的形象,顏色的變化過程,還利用小蚱蜢的形象巧妙的描寫了辣椒的特點。小蚱蜢夸張的翻跟斗讓孩子對辣椒望而生畏。
幼兒文學對幼兒心智發展的影響也是得益于它的上述特點。幼兒心智發展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討論:
首先,激發幼兒語言發展。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杰出的語言學家史迪芬·平克指出,幼兒是語言學習的天才,因為他們具有語言本能。當然,這種本能并不是在無需任何刺激的情況下就能自然展現。能夠激發幼兒語言發展的素材也是特定的,成人世界過于高深的語言不能為幼兒所理解和學習,優秀幼兒文學作品在早期閱讀活動中卻能夠給予幼兒高質量的語言給養。這是因為幼兒文學的語言系統不僅符合幼兒語言學習的規律,還包含情境語、反復語這些極容易被幼兒理解、記憶并掌握的語言。
用語言來描繪形象的世界,讓這一世界在向幼兒敞開的時候更容易被接受是幼兒文學的一個目的。幼兒的詞匯量有限,對事物的具體形象理解占優勢,抽象思維還處于萌芽階段。于是幼兒文學在向幼兒展現抽象世界時要將其與形象事物發生關聯,便于讓幼兒捕捉抽象世界的特點。如在向幼兒介紹春天時,幼兒詩歌會以具體的形象——雨點為春天代言。“小雨點,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兒樂得向上拔。”或者讓筍作為春天的使者“筍,悄悄地爬出大地,想來打聽春天里樹綠地秘密,花開的消息。”春天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當把它和苗兒、筍、綠樹紅花、細雨聯系在一起時,會使其形象可感。
反復也是幼兒文學中常見的。比如兒歌《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小孩坐飛機。 你拍二,我拍二,兩個小孩丟手絹。你拍三,我拍三,三個小孩來搬磚。你拍四,我拍四,四個小孩寫大字……”這樣簡單反復的語言可以從一持續到十,這種具有規律且押韻的兒歌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掌握了語言的特點。反復不僅體現在具體語言上的反復,在故事的情節中也常見反復。在幼兒故事中,有很多三段式的安排,如《三只小豬》,《狼和七只小羊》中狼三次來到小羊的窗前,《狼來了》中淘氣孩子對村民的三次捉弄,這種相似情節的反復出現會使語言的學習得到強化。
其次,訓練幼兒思維能力。幼兒的思維能力的形成不是在短時間能實現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皮亞杰認為,兒童期的思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幼兒期處于“前運演”階段。這一階段,幼兒通過具體形象感知事物的能力很強,發展很快,而抽象思維的能力還處于蟄伏的時期。抽象思維的發展需要很多的前期準備和積累。《小壁虎借尾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在故事中小壁虎的尾巴被花蛇咬掉之后,小壁虎向好些小動物借過尾巴,但都被拒絕,因為燕子的尾巴要用來保持平衡、鯉魚的尾巴要來劃水、老牛的尾巴要用來扇蚊子,雖然小壁虎沒有借到尾巴,但是不久后卻長出了自己的新尾巴。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知道了尾巴作為身體的一部分是有著一定作用的,不同的尾巴有不同的用處,小壁虎的尾巴還有幫助逃脫敵人捕捉的特殊之處。endprint
像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它們能培養幼兒的認知和思維,幫助他們成長。作者將一些不容易被幼兒理解和掌握的道理巧妙的融匯在淺易故事中,讓孩子們在小故事中認識大道理,對其進行必要的思維訓練。
最后,幼兒故事還能豐富幼兒情感。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指出,要從不同角度去促進幼兒情感、態度、 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情感的培養排在第一位。曹文軒認為:“美感與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文學就是要將美植根于孩童的內心,豐富他們的情感。因此,兒童作家們都不遺余力地用美去澆灌孩子的情感之花。徐魯在《一片紅樹葉》中寫到:“秋天的一陣涼風/吹過了山谷和田野/發出了唰啦唰啦的聲音/光禿禿的老橡樹上/還躺著一片/小小的紅樹葉/老橡樹慈祥地說——再見了,孩子/等到明年春暖花開的季節時/我再聽你唱歌/看你跳舞/小小的紅樹葉溫和地說——再等等吧/冬天正在趕來的路上呢/等到大雪紛飛的時候/我再離開你/那時候/你該有多寂寞和孤單呀”。詩歌中雖然只有樹葉和大樹的對話,但讓我們體會到的卻是溫情和關愛,離別和不舍,付出與回報……讓孩子們體會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詩歌把純凈的內心給孩子們敞開,讓他們看到的是唯美的愛之世界。
幼兒文學中的美景、語言、幽默風格、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整體意境無一不對孩子的情感進行著塑造。讓孩子們無限的接近美好、純凈、善良、積極、勇敢,讓他們在文學海洋中徜徉。為幼兒選擇能給予他們美的感受和熏陶的作品,能不斷的撫慰心靈,使他們能調節情緒、完善情感,為不斷進行自我激勵、形成真善美相融合的人格蓄積力量。
總之,幼兒時期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重要啟蒙時期,語言、思維、情感等心智發展都是在這一時期初具雛形的。從家庭到學校和社會都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氛圍,用優秀的幼兒作品去感染和浸潤祖國的花朵,使其更為茁壯和燦爛的明天輸送文化給養。
參考文獻:
[1]皮亞杰.兒童的語言和思維.1923年. 傅統先譯.北京市: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章紅.幼兒文學與幼兒發展——幼兒師范學校幼兒文學課程的定位與構建[ J].學前教育研究,2005(Z1):67-69.
[3]馮帆.幼兒文學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學 院學報,2011( 2):17-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