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莉萍
摘 要:王維從19歲中進士后,一生都在做官,在終南山和藍田輞川過的亦官亦隱的吏隱生活。隱居在王維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于王維的半官半隱也有很多的爭議。本文旨在通過對王維個人及所處歷史背景分析,深入了解王維在仕途隱居道路中兩難選擇的隱情。
關鍵詞:王維;長安;輞川;山水田園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王維,生于祁州。關于王維家室的資料相對匱乏,但是,從祁縣往蒲州的遷徙以及系譜來看,這是一個中央政權級官方文化的家庭。王維幼年早熟,《新唐書》中說他“九歲知屬詞”。對中央集權有著很強的指向性的家世對于這個神童所給予的厚望不難想,王維很早就離開蒲州來到作為權勢與文化的樞紐都城長安。
一、從蒲州到長安
與此時期的王維創作多為樂府詩,女性和邊塞換而言之愛情和冒險,成為王維詩歌創作的兩大主要題材。少年的意氣和稚氣,使得這種具有類型性和非事實性的樂府詩成為王維未成熟時期的主要創作形式。也正是由于區別于正統詩這種非正式的、安慰性的、片面的文學,反而更容易真實的表現人的內心。年少的王維已經在長安體驗到權利的壓抑,而樂府這種文學樣式具有其他詩歌無可比擬的御用和娛樂性質,一定程度上降解著倫理的制約和社交上的顧慮。其代表作《隴頭吟》中“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可以看到長安的繁華與疏離。
貴族與寒士的對立,成為一種長安主要的社會矛盾,王維在貴族掌權的社會中,屬于這樣的群體:盡管有著表面的榮耀,但并不屬于被體制優待的一方,要小心斡旋應酬。在這種非人性的社會中,王維深有不遇之感。但是,王維沒有能夠從他對貴族階層的不滿進入到與貴族勢力徹底決裂和抗爭的更高境界。他一方面在貴族優勢的體制下感到深刻的隔膜,另一方面又與這種體制息息相關,只有適應這個體制,以便在這種體制內得到生存與發展。然而,體制自身衰落程必然的趨勢時,也不得不沿著這條路走入絕境。
二、從長安到輞川
這一時期的王維創作的詩歌多用冷色調,多用寒冷的意象,多使用“寒”字。如《過香積寺》中“日色冷青松”。《冬夜書懷》中“冬宵寒且永,夜漏宮中發。草白藹寒霜,木衰澄清月?!贝藭r的王維內心深處有著冰冷的地獄?!豆蠄@詩》中由“林端出綺道,殿頂搖華幡”轉為“回風城西雨,返景原上村?!钡膶庫o田園,表現了作者的傾向,經過長期痛苦的思想斗爭,在往長安和輞川兩個方向的長期搖擺徘徊后,開始決議于輞川方向的生活了。
長安南邊,藍田縣附近的輞川溪谷中,曾有過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業。后被王維購得。輞川是龐大的終南山在藍田縣境內的一條風光優美的山谷,輞川山谷四面環山,群峰聳立,溝壑較多,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王維的《斤竹嶺》詩云“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王維在輞川別業半隱的時間跨度達二十年左右,輞川的山水景物他酷愛至極。《輞川集》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彪m是獨居,但全無半點孤獨之感,仿佛我們進入了一個禪意的世界,沒世俗,無需官場的逢迎。輞川已經升華為超凡脫俗的靈境,可與神靈溝通的圣地。王維正是這樣,被從長安官場逼進了絕地,躲入了輞川的藝術世界。
三、長安輞川之間
有著“寬猛相濟”“通商惠工”的善政理想的王維沒有像屈原那樣淋漓盡致地坦示自己愁慘的心靈世界,而是在絕望的晦暗中插進一抹希望的余暉。他無法走像屈原決絕沉江的毀滅之路;也無法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的歸隱之路。他贊美隱遁卻有甘愿受世俗的束縛,于儒教、仕宦、政治的一條路和佛教、修道、輞川藝術的一條路逡巡莫定。
那么,為什么王維沒有能夠走得更遠,而是在這兩者之間徘徊,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呢?
首先,與王維所處的時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王維創作這些詩的天寶時代被表面的盛世假象掩蓋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還沒有激化,士族自身雖然內心不平,卻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其半官半隱也是受當時吏、隱兼得的時風影響。
其次,王維的禪宗思想。維有著深重的贖罪意識,佛禪對世界人生冷靜、智慧的態度給王維以極大的啟發,使他能以平和心態面對大千世界,體察其間的細微變化,品味其中的意義。佛禪對王維的影響方式,與儒道思想對傳統知識分子實在儒家文化的基礎上接受佛教思想對傳統知識分子的本質制約有關。
再次,家庭背景影響。王維很早就失去父親,肩負著重要的家庭責任?!靶∶萌臻L成,兄弟未有娶。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痹谝粋€高度崇尚個人功業的時代,王維不可能徹底的選擇輞川這條路,那只能在長安的戰場中的一個烏托邦,作為暫時的規避場所。
最后,王維的選擇也離不開他的性格。在性格上,王維屬于溫和遷移,不同于陳子昂的慷慨激烈、李白的狂俠浪漫,也不同于杜甫的憂國憂民,而是充滿藝術家氣質的知識分子——“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余習,偶被世人知。”雖是自嘲,又何嘗不是王維的夫子自道。
在時代條件的制約與個人身世與性格,注定了他不會在長安或者輞川這兩條路上走得太遠,在這兩條路上徘徊掙扎是知識分子共同的心理歷程。不能拋開時空背景和詩人自身的境遇來孤立的談論作者作品的思想,全方位的理解作者的心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藝術上的傾向選擇和思想內涵。
參考文獻:
[1]王達津.《王維孟浩然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入古山介.《王維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尚永亮,王鳳玲. 《王維、孟浩然“隱”“逸”之辯》[J].江漢論壇,2004(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