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題材是一個隨著文學發展變化的歷史產物,并非是簡單地對在文學中所表現的生活內容進行分類。文學題材作為文學史研究的對象,被命名、反復闡述以及賦予特殊的意義,形成了文學史的范疇。本文將對“鄉土文學”和“農村題材小說”的文學范疇的形成原因進行探究,研究其生成和使用,以及這兩個范疇背后的意識形態動機,從另一個角度去研究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生信息。
關鍵詞:鄉土文學;農村題材小說;中國現當代文學
作者簡介:李宇馳(1990.6-),女,漢族,遼寧昌圖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一、“鄉土”與“農村”
“農村題材小說”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小說創作進入嶄新階段的標志,體現了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特色。無論是數量上,還是作家隊伍,都可以說是蔚為大觀,其中有許多作品甚至能夠代表本時期最高成就的經典。
在現代文學史的研究中,關于“鄉土文學”和“鄉土小說”,無論是在文學史事實還是在文學史范疇,都沒有太多爭議,魯迅的文學創作以及理論闡述,就是對這一范疇進行定型和普遍化的重要依據。魯迅的許多作品如《故鄉》等,對后來的作家起到了示范與號召的作用。在其之后的鄉土小說家,無一不受魯迅的影響。因此文史學家提供了一個文學史的范疇,他們認為20年代涉及對鄉村生活描述的基本上都稱為“鄉土小說”,這個稱為一直沿用到如今的各類現代文學史著述中。然而,毛利噸卻沒有追隨者一般的稱為,而是更加看重農村生活,他城鄉土小說家為“描述生活的作家”。這一定義,讓研究者開始思考,究竟在什么意義上能夠把它區分為“農村”或者“鄉土”呢?
通過對許多創作和研究者的論述進行分析,“鄉土”與“農村”是有明顯的分野的,除了在經驗上是能夠區分的之外,對于理論和歷史方面的描述并不完全。
關于對一些題材的轉換、演變、定性以及瓦解,都是在研究文學史的同時,需要注意到的,而研究的過程中,題材的命名、界說、闡發和修正等,往往是容易被人所忽視的。然而后者體現的是文學創作與社會生活的變化,更能體現意識形態對與操控機制的變化,這兩者才是推動文學史更迭轉變的力量。
二、“農村”對“鄉土”的置換
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以“農村”置換“鄉土”的內在驅動,本文將不把這兩個詞看做是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而是當做是對于中國鄉村的兩種不盡相同的言說方式和想象方式。魯迅所說的“鄉土小說”主要指的是靠回憶重組,來對包括鄉鎮與農村的故鄉生活,進行帶有鄉土氣息以及地方特色的描述。然而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分野,選擇什么樣的記憶,取出記憶中的哪些材料進行描述,以及從哪一個視角去描繪中國鄉村,如何去想象,就成為了這一重要分野。茅盾之所以不用“鄉土小說”,而是更常用到“農村生活小說”,是因為他對“鄉土文學”的提法和創作傾向都有著一份保留。他認為,原來的定義“鄉土文學”僅僅是對當地的特色、特殊的風土人情進行的描寫,是一副能夠生動地展現異域風情的畫作,能夠給讀者帶去的知識好奇心的滿足。而在特殊的風土人情之外,除了游歷家的眼光,還需要有著深刻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去展現一些我們共同面對的、一起抗爭的命運,而游歷家只能看到前者,而具有一定世界觀以及人生觀的作者則能夠把后者這一重點給與我們。茅盾的看法深刻且有理有據,給我們指出了內在驅動在哪里,是如何實現這一“農村”與“鄉土”之間的置換的,同時,在他看來,對于中國農村的想象,更應該具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于命運的掙扎”,而不是只能夠去描繪出有地方特色的風土人情,只停留在游歷家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
而許多農村土地斗爭及其他反封建迷信、文盲、不衛生、婚姻不自由等題材,不是“鄉土文學”的概念能夠包容的,這一進步的鮮明的世界觀指導顯然得不到包容。所以,以“農村生活”來置換“五四”以來的“鄉土小說”的概念,就是理所當然的。新中國成立后,“農村”取代“鄉土”的普遍使用,能看出這一轉換具有當代文學意義。
總結:
回頭看,鄉土小說向農村題材小說的這一個轉變,可以讓我們從中把握“鄉土”到“農村”的社會關系演變,這一社會關系的演變是通過家庭、家族到階級的演變體現出來的。由此可見,“鄉土文學”的指認焦慮,不僅忽視了鄉土文學和農村題材小說關于品質上的差異,也忽視了題材的轉換。因此農村題材變化的原因在于,新的農村社會,新的階級關系對過去封閉的鄉土社會秩序的那種宗法制的沖擊。作家經過對“世界觀的改造”,形成了新的對于中國鄉村的視野和想象方式,這也能體現出“鄉土文學”在朝著“農村題材”概念發生轉變,中國當代文學史事實來看,這一置換喻示著公共現當代文學題材的重要置換。而這一鄉村社會形容的蛻變,在文學創作中體現為重要的文學轉換,總的來說,本文得到了中國近現代農村題材小說發展中的信息。
參考文獻:
[1]丁帆. 中國鄉土小說史論[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
[2]楊劍龍. 放逐與回歸—中國習時弋鄉土文學論[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
[3]陳繼會. 中國鄉土小說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4]莊漢新. 邵明波中國為世紀鄉土小說論評[C].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