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革”時期,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單一化和封閉化的特征,政治上的特殊性以及時代的顯性特征,凸顯了作家群體的斷裂狀況。“文革文學”不僅是一個實踐概念,更是一個歷史概念,它代表了一個特殊時代整個文學領域的發展狀態及方向,以及由此反襯出的社會政治、作家特征、作品特點等方面帶著時代的特殊味道。本文主要以文革時期作家群體的整體性特征為研究中心,通過此中心探討本時期作家群體的形成,作家群體的個性缺失以及對本時期作家群體整體性的評價等問題。
關鍵詞:文革;作家群體;整體性
作者簡介:汪苗,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某一時期的作家群體的真實面貌是這一時間內學界狀況的真實寫照,文化與經濟政治分不開,文革時期作家群體精神層次的變化,恰能反映這一特殊時期文化的價值所在。當時的社會把這種文學作為宣傳政治的工具,所以導致作家群體在進行文學創作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整體性,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這一時期的個別文學作品基本上失去了文學作品本身應該具有的文學藝術的閱讀和鑒賞價值。
一、文革時期作家群體的形成
文學藝術需要服務于、根基于政治,且要符合社會政治背景文化發展脈絡與趨勢,這一思想是流淌于“文革”文學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文革文學”是這一時期內,最能反映社會形態,最能說明這一時期人們精神文明的“回憶錄”與“反思錄”,因為文革文學有著鮮明的政治色彩和獨特的時代特點。“文革”時期的作家群體,在特殊的政治條件的影響下,文學創作風格有著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的特殊色彩和特征。
政治上的要求、文化環境的渲染以及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使得原本“各具特色”的文學創作個體向具有“千篇一律”創作風格的作家群體轉變。在此形勢影響之下,“紅色主流文化”成為作家創作的出發點,這一時期內作家創作出的文學作品中大都隱去個性化的人物、情節,響應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要求,創作出適合時代宣揚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文革時期作家群體的個性缺失
文革時期的中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斗爭格局不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實體階級對抗,而是意識形態的內部對抗。”并且,真正的“統治階級”又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壓制人民的要求和愿望。
文化大革命中,階級斗爭與作家文學創作相互糾纏,中國文藝界被宣布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修正主義文藝黑線政治”,“被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文藝界各個領域中都遭受到重創,建國以后出現的歌頌與宣唱革命歷史與新社會的作家筆下的優秀文學作品,也大都被宣稱為“有毒之草”,再強加上“復辟資本主義的宣言書”、“丑化工農兵形象”、“為階級敵人張目”的稱謂,有的大加鞭撻,有的被付之一炬。這一時期內,能夠正式并公開出版發行的文學作品沒有多少,然而創作出來的成型作品都十分珍貴。這些帶有特殊時代烙印的文學作品,都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值得后人研究與思考。
這一時期內的作家,一些作家并不敢隨意抒發個人創作思想,很多“地上創作者”隱身變為“地下創作者”。作家創作的思路受到政治的影響,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內容多圍繞黨的基本路線塑造形象。迫于政治壓力,這一時期的一些作家借以不同題材、體裁以及寫作手法、表現手段,來努力反映文革時期階級斗爭的規律及特征。作家群體創作的特征從“各有特色”、“百花爭艷”向“千篇一律”過渡。
三、對文革時期作家群體整體性特征的評價
文學藝術需要服務于、根基于政治,且要符合社會政治背景文化發展脈絡與趨勢,這一思想是流淌于“文革”文學中的基本理念之一。作家群體創作的中心基本圍繞于這一時期的政治綱領,其整體性表現出緊貼于政治、服務于政治的特性。
文化大革命時期作家群體的整體性特征是受社會、政治、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合力促成的,也是在扭曲的社會大背景中產生的具有時代特質的產物,它深深扎根于“文學土壤”,且產生于時代誘因。而在文化大革命這一大環境的影響下,文革時期作家群體的創作個性都受到壓制,社會地位受到排擠甚至打壓。正是因為其具有特殊性和整體性,才更加需要辯證地看待這一時期文學領域各個層面的動態。
主流意識形態反映著當時的社會中政治形勢、經濟環境以及文化走向,作家群體所表現的“整體性特征”中相似性、順時代性最為突出,是在文化大革命這一特殊時期,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的結果。對于文化大革命時期作家群體的種種整體性特征不能在某一方面對其評判優劣,歷史是整體性的也是多方面的,亦如主流意識形態也是多種方面促成的。看待作家群體的整體性特征,評判歷史的正誤與否,都應從各個方面宏觀且客觀的衡量,這也許才是后人研究歷史、回顧歷史的真正意義所在。
結論:
受時代影響,作家群體收起了正常的表達方式,創作出的文學作品從人物到情節,從文體到寓意無不需遵循社會大環境的需要。大多作家在創作時,都刻意將筆下人物塑造成適合時代需要的英雄典范,作家個性受到嚴重壓抑。多方面分析這一時期作家群體的整體性特征,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進行古為今用。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五·一六通知》,1966(5).
[2]王石,《人民日報》,1967年(6).
[3]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85頁.
[4]初瀾,《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典型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任務》,1974(6).
[5]《致讀者》,《今天》創刊號, 1978(12).
[6]方厚樞,《“文革”十年的期刊》,《編輯學刊》,1998年第三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