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詩琦
摘 要:20世紀六十年代,余華出生在浙江的一個醫生家庭里,在醫院度過童年的他曾看到許多血腥事件。中學畢業后,他又做了五年的牙醫。七十年代,余華在卡夫卡等著名作家那里受到了最初的文學啟蒙,漸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以發表于1991年的《在細雨中呼喊》為界,余華的創作可分成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側重對血腥暴力的詳細描寫,作者的荒誕敘述和冷酷視角讓人戰栗;后一階段則轉向溫情敘述,描寫生存困境中的人性之光。
關鍵詞:余華;生存困境;溫情敘述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一、前期小說:暴力血腥中的生存困境
在前期的創作中,余華構建了一個想象中的世界,把人物看做是欲望的符號。此時,他似乎只是一個旁觀者,“冰渣子”般冷冷地向讀者講述故事,具備先鋒小說作家的普遍氣質。第一部作品《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了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在第一次出門遠行的路上幫助別人反倒被打的經歷。小說寓示著人生普遍的生存困境,即人一登上人生的旅途便與暴力結緣,并伴隨人生的每一步。[1]
在余華前期的小說中,人性的殘忍是一切生存困境中的苦難、殘酷與血腥的源頭,這在《現實一種》中達到了極致。幼童皮皮對堂弟的無意殺害引發了家庭內部的連環殺人事件,一家人的復仇心理和暴力傾向以及手段之狠毒讓人恐懼。除了大人之間的殺戮,幼小的皮皮內心的暴力和血腥因子揭示出人性的殘忍本質。相對于肉體殘殺,精神上的被戕害更令人觸目驚心?!兑痪虐肆辍访鑼懥艘粋€在文革中受到嚴重精神創傷的瘋子,無法尋找外在發泄的他竟把菜刀伸向自己的兩條腿。一方面,人性的殘忍是造成其生存困境的根源;另一方面,人們又在暴力本性的支配下找不到逃離生存困境的出路。
二、后期創作:生存困境的溫情敘述
在后一階段的創作中,余華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作者不僅把描述對象轉向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人,而且用溫情敘事取代了前期的零度敘事,表現出極大的悲憫情懷,展示了特定歷史條件下處于生存困境中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和事件。
(一)《在細雨中呼喊》:溫情敘述的發軔之作
《在細雨中呼喊》是余華進入轉型期的發軔之作。小說開始關注人的內心、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以及人在追求幸福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境?!对诩氂曛泻艉啊窂囊婚_始就細致描寫了孫光林的心路歷程,展現出他內心孤獨的源頭?,F實的不利因素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文中的主要矛盾。作者不但讓主人公自己吐露心聲,更逐漸體會到人物自身所具有的力量。盡管孫光林每次在回憶中都能感到曾經的痛苦與折磨,但兄弟朋友間的打鬧、養父養母的關懷,又能讓他體驗到人性和真情。雖然《在細雨中呼喊》仍有對暴力事件的描寫,但小說的重點在于對社會人生不合理秩序的控訴,顯示出人物對于命運和歷史反抗的悲劇性。這標志著余華對于暴力和苦難已經有了新的理解,透露著濃濃的悲憫與溫情。
(二)《活著》:對困境的忍受及溫情敘述
《活著》中,對于主人公福貴而言,活著本身就是其一生最虔誠的信仰。福貴的命運說明人的一生苦苦追尋的許多東西不過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人活著的意義在于生命延續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骨肉親情。龍二、春生、春生的結局都極大地說明了這一點。在福貴這里,不管福貴或貧窮、安逸或磨難,只要活著就有希望。[2]從特定的角度看,福貴式心理中蘊藏著中華民族傳統的消極與忍受的精神血脈,中國農民視這種小心翼翼、老老實實的活法為生存哲學本身就屬于中國人生存困境中的一類的精神困境。[3]
《活著》中,作者的溫情敘述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與人,尤其是親人之間。輸掉家產后,感受到父母的真情的福貴第一次走上悔悟的道路,妻子家珍雖貴為大小姐卻陪著富貴一生共苦難,兒女更是聽話懂事。福貴用他一生的經歷詮釋了活著的意義:努力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4]
(三)《許三觀賣血記》:與困境的抗爭中的溫情敘述
繼《在細雨中呼喊》中作者讓人物依照自身軌跡發展的做法后,《許三觀賣血記》中的人物已能夠徹底自己說話。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作者以許三觀一生十幾次賣血的經歷貫穿全文。從第一次為娶媳婦賣血到最后一次為了吃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賣血,中間貫穿著許三觀幾十年的生活軌跡以及他為了家庭多次賣血的經歷。作者利用溫情視角洞悉荒唐的人物和歷史事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許三觀沒有文化和背景,他十分懦弱卻又能為家人、孩子付出所有。在幾十年的抗爭中,賣血已成他證明和超越自己的方式之一。而小說中的一個個困境中又醞釀出他與大兒子、妻子之間的刻骨親情。通過一個個細節的展示,許三觀內心的溫情一覽無余。
余華前期的創作中充滿了血腥與殘忍,對暴力的控訴與五四文學對人性的倡導一脈相承。1991年之后,余華轉向用溫情敘述表現人道主義關懷,他開始關注普通人與下層人的生存困境,這同樣與五四時期對人自由發展的關注緊密相連。此外,余華又吸收了卡夫卡、莎士比亞等作家的創作精神。在東西文學的碰觸中,余華將他的人道主義溫情在后期的小說中表達的淋漓盡致,通過展現小人物的堅毅,向更多的人傳遞生命的光輝。
參考文獻:
[1]呂曉潔.追問生存——余華小說主題探析[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5,1(1):102-104.
[2]賈艷艷.論余華小說的生存意識[J].中州學刊,2003,1(1):80-86.
[3]張進紅,劉津津.論余華的《活著》[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9(3):85-88.
[4]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