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摘 要:創新教育不是一門簡單的創新課程,而應該是在整個高校課程教育中引入的理念,創新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教育應融合到一切教育學科中。
關鍵詞:創新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目前在國內,創新教育已成為熱門話題。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中提出“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強調智慧來自于大眾,并堅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會在國內迸發出燦爛的火花。教育部于2010年發布《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要求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實現突破性進展,以便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黨的十八大則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落實文件精神,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近年來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
一、創新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融合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雖有大小、層次之分,但無領域、范圍之限。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不是一門簡單的創新課程,而應該是在整個高校課程教育中引入的理念,創新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教育應融合到一切教育學科中。
1.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
高校應在創新教育的理念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挖掘學生潛能,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是自我意識良好,個性完整統一。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理想、抱負和堅定的信念。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性格以及優缺點都能做出比較客觀的評價,能根據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來調控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與環境保持平衡。而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人,自我意識不清,創新意識相應低下。人格健全的人,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運用到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上。自我意識良好且人格健全能促進大學生勇于創造、善于創造。
2.創新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照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結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以及我國現階段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可以概括為智力正常、情緒情感積極穩定、意志、行為健全協調、自我意識良好、個性完整統一、社會適應良好、心理活動特點符合年齡和性別角色,無心因性生理異常現象。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只有在知、情、意統一,協調發展的前提下,才能發展創新能力、培養出創新素質。創新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和強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可以從自我意識、人際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興趣等方面作為突破口,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創新教育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活動課程、心理健康講座、心理社團活動等都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將課堂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通過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創新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修養身心、陶冶情操,不斷提高心理健康素質。
1.培養創新興趣
興趣能促進大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對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興趣廣泛的人一般見多識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從多方面考慮。當代大學生的興趣具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廣泛性與多樣性。學科學習、體育運動、課外閱讀等方面的范圍廣、種類多。第二,娛樂性和消遣性。對文學類、生活類、言情類作品的興趣濃厚。第三,實用性和社會性。比如,對英語和計算機類的強烈興趣。第四,思想性與時代性。我國教育制度中的應試教育和沉重的課業負擔導致了多數學生興趣意識的減弱。第二課堂給學生創造了融洽、親切的氣氛,它能給人以溫暖和精神力量。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活動,激發大學生獲取興趣的意識,培養他們渴望興趣的品質,提升他們擁有興趣的能力。
2.提升創新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是人的創造力的核心。創造性思維能夠保證大學生深刻、嫻熟地掌握理論和運用知識,并將這些理論和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使其學習和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教學內容使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受到的教育多屬集中思維,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因此,加強大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首先要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團體訓練和素質拓展訓練,正好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提升創新思維的大舞臺。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提升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形成健全人格
要做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首先需要心理健康。創新性人才應當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健康的人格。從心理學視角來分析,創造性人格強調的是人們在創造性活動中人格因素的重要作用。實際上,人們創造行為的實現,既依賴于認知過程的各種能力品質,也依賴于動機、興趣、信仰、價值觀、性格等人格因素。大學生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實踐,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同時加強思想品德修養,培養自己具有高尚的情操。正如俞國良在《創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中所說:“對創新性人才的創新人格培養教育,其實質就是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當代大學生要想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社會,要想追求自己卓越的人生,必須塑造創造性人格。
三、創新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相融合
創新素質境由心生,心理學家把它稱之為內在的動機,有的專家將創新表述為“轉換思考問題的能力”。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教師而言,則要有內在的熱情。除了要掌握廣博的心理學知識、還要有教育學知識、科學文化知識,即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尤其要具有較高的創新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講到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所體現的心理品質的總和,也是人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所體現的品質的總和。非智力類的心理素質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情緒、情感、意志、態度、理想、信念等。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這就要求教師自身也要具有較高的創新素質,即教師首先要成為創新型教師,擅長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善于運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推行實踐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做,在做中學。
創新精神心育教師的創新精神是指教育工作者要有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創新思維能力,要有勇于革新的勇氣、意志和智慧。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更新教學觀念。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觀念中強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心理障礙的預防作用,以消極的心理學為主線。隨著教育理念和社會發展的不斷推進,心育教師應與時俱進地學習和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和激發學生自身的個性優勢。教師接納及支持學生想法、教師肯定并鼓勵創意表現、學校常常舉辦創意活動、參加社團及讀書會、學習環境自由開放等都有助于創意發展。因此,教師要以創新精神來推進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品質。
教研能力即教學與科研的創新能力。教師教研與科研水平決定著學校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大學教育中,教師和學生始終是教育改革的關鍵,教師能力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學生課堂質量的好壞,這也正如教師創新能力的強弱決定著創新教育效果的好壞。各高校應致力于營造一個積極寬松的學術環境,同時把對教師各項能力、素質,尤其是教研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投資當做重中之重,積極創造有效條件,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和科研比武,提升教師的教研創新能力。
四、小結
大學階段是青年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心理和生理發育趨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判斷能力,思想活躍,接納信息量大,求知欲強,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礎。因此,高校應當把創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基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廣水.創新創業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程美華,劉青瑞,白瑞.淺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東北大學學報,2012(1).
[3]俞國良.創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02(1).
(作者單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