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普惠金融的概念入手,闡釋了國內外關于普惠金融的理論成果,包括金融排斥理論和二元經濟結構理論,進而在總結美國和孟加拉小額信貸發展的經驗上對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普惠金融 國外普惠金融經驗 金融排斥理論
一、普惠金融的內涵
關于普惠金融的內涵,學術界眾說紛紜。一種觀點認為普惠金融實質上是關于如何公平性地配置金融資源問題;第二種理論把普惠金融當作一種對傳統主流金融業務的創新。這種理論希望在現行金融體系基礎上對金融制度、產品機構等方面進行改革,讓更多傳統金融服務覆蓋不到的人得到更多的金融服務;第三種認識將普惠金融當作責任,致力于推廣金融服務向低端客戶,如中低收入者、貧困人口和小微企業普及。
目前,我國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地區存在大量的貧困和低收入群體,他們多數從事個體戶或者小微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現有的金融服務機構,在為這些低收入人群、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方面,面臨利潤率低、風險收益不匹配等問題,很難有效地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普惠金融的正是以貧困低收入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達到消除貧困的目的。
二、國內外發展普惠金融的理論及借鑒
國外發展普惠金融的理論。金融排斥理論揭示出金融服務供需存在的矛盾,社會中某些低收入貧困群體沒有能力進入現行的金融體系,也就沒有能力以恰當的形式獲得必要的金融服務,但他們卻又是極其需要金融服務的群體。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強調,傳統經濟部門與現代經濟部門要協調發展。
(一)金融排斥理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被廣泛應用,同時金融管制也開始放松,很多金融機構為了減少經營成本,節省機構運營支出,開始從一些落后的中小城市和社區收縮服務營業網點覆蓋。于此同時,發達國家的債務風險急劇上漲、經營風險驟增。因此,金融機構為了減少信貸風險,開始從這些中小城市和社區精簡機構。這兩個方面共同者造成這些地區缺少金融機構的狀況。這就情況的發生就稱為金融排斥現象。
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研究結果都發現金融排斥的成因,不僅僅是由于銀行機構網點的缺失,還有其許多非市場因素帶來的存在,最終導致一部分低收入群體和小微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要,無法獲得最低限度地滿足。這種情況也被當成金融排斥現象。總體上此,對于金融排斥現象的理論陳述可以借鑒Sherman Chan(2004)在其會議論中的定:在金融體系中人們缺少分享金融服務的一種狀態,這包括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缺少足夠的途徑或方式接近金融機構,以及在利用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
(二)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在他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研究中將國民經濟分為兩個部門,其一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傳統部門和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現代部門,而在現代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將使用可再生性資本,從而現代部門中的勞動要素的邊際生產率比農業部門的生產率高,能夠帶來更多的經濟剩余。于此同時,傳統農業部門由于缺乏資本和土地等要素的投入,導致農業生產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較低。最終,現代部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創造出新資本,規模也隨之加大,這吸引了傳統部門的剩余勞動力,使得傳動部門的勞動力更多地轉移到現代部門,引起現代部門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這也伴隨著資本規模的不斷擴大。劉易斯提出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結構不同點。最初劉易斯模式在只強調現代部門即工業生產部門的擴張,輕視傳統部門的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農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很小,其主要的作用是為現代部門的發展提供所需的勞動力。
三、國外發展普惠金融的實踐及啟迪
(一)美國的普惠金融發展經驗
社區銀行模式是諸多西方發達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之一,在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各國對社區銀行的稱呼可能不一,如日本稱為地方銀行,德國稱作區域銀行等,但其服務個人、家庭和中小企業的性質是相似的。其中,美國的社區銀行是世界上公認發展得最為成功的。
在美國,因收入狀況不佳、信用等級低而難以獲得貸款及其他類型金融服務的家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社區銀行的主要領導成員由當地居民組成,其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銀行發展,為存款者居住地和工作地附近的居民提供貸款。這些社區銀行由于對自己的客戶比傳統金融機構擁有更多的信息,更容易獲得信貸對象的信用情況和還款能力的信息,在進行貸款審批和發放時,能夠綜合參考更多因素,有效降低信貸過程信息不對稱的程度。
(二)孟加拉的小額信貸發展經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孟加拉央行的批準開展“格萊珉”項目。并于1983年,通過政府允許將其正式注冊為“格萊珉銀行”(GrameenBank,簡稱GB),為貧困居民提供可分期償還的小額貸款,是典型的“窮人的銀行”。GB模式是小額信貸的重要實踐,機構對小額信貸業務的全程進行管理包括。GB模式的的運作系統包括兩個組成部分:其中自身機構部分分為總行、分行、支行、營業所4級;貸款人機構分為中心、小組、貸款人3級。該模式的支柱是農名互助組織小組,小組內成員按照“自愿組合,親屬回避,互相幫助”原則分組,一般是由5個人構成一個小組,形成“互助、互督、互保”的組內制約機制。如果組內任意成員無限違約行為,整個小組就同時失去申請新貸款業務的資格。此外,貸款人和GB還需要各自拿出少量自由資金,共同組建違約救濟基金。基金在借款人出現緊急狀況造成無法按時履約時,用于幫助借款人履約。小組之間定期召開會議,檢查貸款項目實施情況,辦理放、還、存款等手續,各組成員之間也借此機會開展經驗交流,團結互助。
四、我國實現普惠金融體系構建的建議
(一)利用區位優勢建立金融機構,緩解信息不對稱
我國實現普惠金融體系構建可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注重利用區位優勢建立針對弱勢領域的各類金融機構。無論是社區銀行還是信用合作社對本區域的企業和居民較為熟悉,可有效取得這些客戶的財務、信用狀況等各種信息,這就較好地解決了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此外,這些專注服務于弱勢群體的銀行或組織,其管理層次及科層結構相對簡單在審批流程上更精簡靈活,相關貸款條件能夠適當放松,從而更契合弱勢群體的特點,能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
(二)注重國情,真正做到以弱勢群體為服務主體
孟加拉國格萊珉銀行的成功有其具體的國情背景,當地居民極度匱乏的生活資料使他們對小額信貸資金有著迫切的需求;匱乏的資金使得小額信貸在資金使用的過程的獲利可能性大大增加。我國在學習孟加拉格萊珉銀行的經驗時,要從國內具體的國情出發,把小額貸款引導向支持弱勢群體改善生活方面,組建起適應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的小額貸款機構。
參考文獻
[1]巴曙松等.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技術驅動變革[M].杭州:浙江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2016.
作者簡介:郭挺(1992-),男,漢族,福建福安人,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