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結構是二元經濟結構,是指以城市工業為主的現代部門,和以農村農業為主的傳統部門,兩個部門并存,傳統部門比重過大,現在部門發展不足,城鄉差距十分明顯的經濟結構。科技進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動力,技術進步是指在產品生產中人們使用生產效率更高的勞動方法和工藝技術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提高生產效率的過程。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互聯網金融發展是一種傳統金融領域的科技突破,它帶來了新的金融模式和創新。
【關鍵詞】產業結構 科技創新 互聯網金融 傳統金融
一、我國的經濟結構現狀
產業是指生產相似或相同產品的一組企業。產業一般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是指直接獲取自然資源的產業,例如,采礦業和農業。第二產業是指對獲取的自然資源進行加工和再加工,例如,建筑業和制造業。第三產業是指流通所有產業有形和無形的產品,例如,金融、物流、貿易、電子商務、餐飲和信息傳輸等等的流通性的產業。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內各產業之間在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經濟聯系和數量比例關系。
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結構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經濟結構是指以城市工業為主的現代部門,和以農村農業為主的傳統部門,現代部門和傳統部門長期并存,而且,傳統部門占比重大,現在部門占比較小,并且發展不均衡,導致城鄉差距十分明顯的經濟結構。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中,農業發展速度嚴重落后于工業或其他產業的發展速度,雖然農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但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下,導致城鎮和鄉村的差距過大,地區的差異增加,農村經濟是依靠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經濟是依賴現代化工業生產為主,并且農村的基礎設施,例如交通,教育,衛生,公共設施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而大城市的基礎設施相對于農村地區相對先進和發達,發展優勢明顯。城市和鄉村的收入差距明顯拉大,最終導致城鄉的消費水平出現很大的差異,農村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低于城市,農村的購買力地下。
以上簡述的內容正是我國的經濟結構的主要矛盾的體現,同時也是我國目前的大部分人口,特別是在農村和鄉村的農民貧困和發展落后的基礎原因。所以要想發展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和工業化道路,一定要調整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使其從根本上把目前不利于發展的二元經濟結構調整為利于發展生產的現代經濟結構。在這一過程中,要明確產業結構調整的市場導向社會需求,明確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動力是科技進步,明確產業結構調整的體制保障是制度安排,明確產業結構調整的物質基礎是資源供給。
二元經濟結構轉向現代經濟結構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快建設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大力支持城鄉企業的發展,而且從分保障實現城鄉良好的關聯關系。同時,要不斷的完善農村教育制度,漸進式地廢除不利的二元戶籍制度,逐漸調整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根據發展生產,逐漸地減少農村人口,穩步提高和發展勞動生產率。還有,要不斷的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競爭優勢,采用跨越式的發展模式,鼓勵科技進步,鼓勵科技創新,加大力度發展信息產業,用信息產業的發展來引導其他產業的發展模式變革和其他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在此基礎上,促進我國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優勢發展。
二、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力
馬克思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和“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且科技進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動力。科學技術進步是指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人們使用生產效率更高的勞動方法和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不斷提高社會的生產效率。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產業結構有積極的影響,首先,積極創新,會在科學技術進步的背景下,創造了新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方法,并且促進新的產業或者新的單位企業的產品。其次,對傳統產業或者企業的傳統技術形成了倒逼機制,從而推動傳統企業,單位,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第三,增加了行業內部的競爭性,推進了產業結構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有助于形成一種良性的生產經營模式。
經濟結構是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各部分地占比,而影響經濟結構的最主要的因素一個是社會需求,另一格就是科技進步。技術創新是指一種在經濟中最先引用新的產品,系統,工藝,方法的有效手段,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帶來收益的大幅度提升。技術創新和市場結構演進的關系密切,技術創新促進市場機構調整,市場機構調整有助于科學技術進步。行業或企業的競爭程度高低,企業的規模大小,行業或企業的壟斷力影響是技術創新的制約因素。使用新技術新工藝的單位或企業就能在行業競爭過程中獲取更大的利潤,在競爭中獲取更大的優勢,繼而繼續投入創新研發和研究。企業的規模大小也直接影響到創新所能開辟的市場的前景大小,企業規模越大,開辟的市場就會越大,反之越小。壟斷力量影響技術創新的持久性,壟斷程度越高,對市場的控制力越強,創新越不容易被人模仿。對于企業或行業的利潤越高,創新的積極性提高。
三、科技的進步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發展,促進了金融和經濟的發展,
全球經濟的重要的改革,必定是有重大的金融創新。我國正處在互聯網金融起步新興的時期,依賴于傳統金融業務和互聯網科技,我國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效率和金融架構等都將發生變革。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和通訊技術,實現資金流通、支付、投資等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是科技與金融一種全新的結合。
互聯網絡的發展,促進了科技進步,促進了金融產品,業務,和服務等方面的發展。比如:促進小微企業的良性發展和減少失業率,這個是在原有的金融機構在考慮眾多風險后實現較困難的。促進了銀行業等傳統金融機構邁出金融創新改革的關鍵一步。同時,促進了平等,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金融業有序的發展,提升金融產品質量和服務效率。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特點,第一,支付概念的引入。以前的人們購買商品或服務都需要使用現金,后來信用卡工具的興起,使用人們出門消費時減少了隨身帶現金的習慣,各個銀行也大力促銷自家銀行的信用卡,通過各種優惠來吸引消費者。而現在隨著手機使用的普及和APP的方便快捷,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新的消費模式,給世界帶來了無貨幣支付和電子化支付的概念,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購物消費和支付。第二,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根本基礎是技術,所以技術問題和網絡安全問題的處理,是保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例如云計算,服務化,柔性化,生物特征支付密碼等。第三,更多的資源渠道。人們需要市場進行買賣,可以現實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導致交易效率不高,但互聯網金融解決了這一限制。人們的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買賣和交易,擴大了交易范圍和參與人員數量,在交易過程交易透明化和公開化。使得資源配置更加有效,促進了資金更快更好的流通,發展了我國經濟。endprint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創造了新的金融模式,促進了經濟發展。
(一)小貸模式,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我國中小微企業占我國企業總數98%以上,所以中小微企業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傳統金融機構,例如銀行,融資租賃,尤其是國有銀行和金租企業在面對中小微企業的大量需求時,要考慮金融企業效益和風險,往往無法滿足中小微企業的需求,使得大量中小微企業在創業過程中資金融資與貸款變得非常困難,導致企業效益不高,從而影響這些企業的發展。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金融擁有更多的渠道,更加及時,更加便利,貸款融資靈活的優點,滿足中小微企業的需求,并且符合它們的發展道路。
(二)眾籌,提高項目的公開和透明性
也可以理解為群眾籌資融資,是指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一個新的項目,如果缺乏投資,勢必會無法經營下去,而互聯網金融提供了創造者獲取需要的資金的渠道,同時這個項目又在集資過程中受到大家關注。這種運作模式中,創意者將需要投資的項目計劃交給眾籌平臺,經過相關審核后,可以在平臺發布產品信息,用來向公眾介紹項目情況,達到融資目的。而同時,為了得到大眾資金,發布者需要把信息公開,提高項目的公開和透明性,減少了經濟中的信息不對稱的風險,整個項目籌集資金的過程中公平,公證,公開競爭,提高了效率,減少了風險,使得投資變成普通百姓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的新產品。同時,也使創意者擁有了更多渠道獲取資金,將經濟社會中閑散的資金最大效率的進行利用。
(三)第三方支付,形成真正的電子化貨幣
第三方支付是指的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非金融機構作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網絡支付、預付卡、銀行卡收單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非銀行機構借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最早的第三方支付應該就是支付寶了,它通過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并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賬、要求發貨;買方收到貨物,檢驗貨物,并且進行確認后,再通知第三方付款;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這種支付概念的形成,主要解決了電子商務中買賣雙方信任風險。同時實現了傳統貿易在電子商務中演變,而且形成了今日蓬勃發展的電子購物時代。
四、總結
互聯網金融還有很多很多的模式的興起,它們的發展,創造了新的金融模式,給各個行業帶來的新的契機,提高了就業機會,使農村地區也有發展機會,幫助小微企業發展,維護了良好的經濟運新,促進了經濟發展。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依賴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國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科技進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動力,互聯網金融是科技進步的表現之一,互聯網金融的各種各樣的經營模式促使各行各業金融活動白花齊放。用信息技術帶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
參考文獻
[1]楊瑞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王健.《電子商務導論—企業角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姚新超.《國際貿易實務》[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版.
[4]竇衛霖.《跨文化商務交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史燕萍.《國際金融市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戴冬(1984-),女,北京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中國工商銀行軟件開發中心北京研發部職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