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君 邵德福 張興福 于峰 李春江
[摘 要] 地方性綜合大學多屬于教學研究型大學,培養目標基本定位在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以佳木斯大學為例,針對課堂教學改革,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博采眾長,靈活教學方法與手段,依據課程教學大綱,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采用案例、探究、項目教學等課堂教學手段,改變考核方式,豐富學生學科視野,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課堂教學;教學改革;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9-0104-02
“教學質量是生命線”,課堂教學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目前,高等學校積極探索慕課、網絡課程、形成性考核課程、精品資源共性課程等優質課程建設,通過課程建設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是高等學校發展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為實現有效課堂教學,高等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程設計、編寫教案、選用教材、備課、布置作業、設計選題、考試命題及成績分析等教學環節中,均圍繞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活動。科學制訂并嚴格執行課程教學大綱,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體現分類培養,推進教師科研成果與課堂教學深入融合,推進課堂教學方法多元化,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改進教學方法,完善以形成性考核的多樣化考核方式,加強考風考紀建設,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 科學合理的制定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制定與修訂,從培養目標出發,體現新的教育思想觀念,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積極吸取經典教學內容和體現學科最新研究成果,注重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做到要求明確、重點突出。一是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二是 體現教學改革精神,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節安排等方面有所創新,突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三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并結合專業特點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新課程內容,融入前沿性知識;四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和精講多練的原則,不斷更新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體現分類培養
針對“卓越工程師”、“卓越醫生”、“卓越教師”等創新型人才培養,在保證課堂基本知識傳授的基礎上,融入學科前沿知識,引入項目教學法,將教師的科研方法和研究成果貫穿到教學內容中,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申報國家、省、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校長創新創業基金項目,學校團委大學生科技創新等項目,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背景和相應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針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通過強化實習實訓環節,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小組協同學習等多樣的學習方式。
三 推進教師科研成果與課堂教學深入融合
教師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學術專長,在本科教學中,能夠結合課程特點,及時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中,引入項目教學法,實現科研向教學的轉化,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科研反哺教學,主要依靠六種途徑:一是通過學術報告活動,教師把前沿科技知識傳播給學生;二是本科生提前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科研項目以及學生主持的各類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等;三是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源于教師科研課題;四是教師科研成果直接融入課堂或教材中;五是教師開發實驗教學裝置;六是將科研課題挑選簡化后作為開放實驗。這種“優化課內、強化課外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科研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的相互貫通,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素質和合作精神的培養。
四 以學生為中心,推進課堂教學方法多元化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在傳統授課模式基礎上,針對不同授課內容,靈活融入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同時把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板書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探索實踐形成性考核,推行開卷考試,推進網絡化考試等考核方式,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教師講授與學生小組討論相結合,專題匯報、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相結合,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相結合,課上教學與課下實訓相結合等多種教學形式,逐步營造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氛圍。
五 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
加強課程中心信息化條件建設,以精品開放課程、百門課程建設為核心,加大投入,積極組織網絡課程錄制、制作和上線工作,通過課程中心平臺供學生線下學習。除了課堂聽講以外,為學生提供基于網絡資源的自主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閱讀大量專業書籍和論文的課外學習,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以及各類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等研究性、創新性學習,學生以參加科技競賽為途徑的實踐性學習,以及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自主學習。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基地,并全面開放,通過系統性學習和實踐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和培養了學生的多學科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六 加強試卷命題質量,改革考試方式
嚴格管理試卷命題質量,做好考試各環節的工作。命題以課程大綱為依據,確定考試的形式與內容,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重點與知識面的關系。命題要題量適中,深度、廣度和份量適當,有區分度。試題評閱流水作業,評語規范標準。既著重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核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揮形成性考核對教與學的促進作用,實施形成性考核,注重過程培養,提升學生培養質量。推行開卷考試,為全面考核學生知識深度和廣度、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推進網絡化考試。為進一步加強考試規范化建設工作,建立了網絡題庫與考試評價平臺,在公共類、計算機基礎、公共外語課程實施網絡化考試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其他課程的網絡化考試。
參考文獻
[1]丁明秀.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11):41-43.
[2]葛成軍,俞花美,王旭,黃月華. 基于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
[3]李文雅. 基于工作過程和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建筑裝飾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學周刊,2016(26):36-37.
[4]郭瑞峰.基于卓越人才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策略研討[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3):97-98.
[5]蘇志武.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 中國高等教育,2012(17):10-14.
[6]謝小苑,吳慶憲. 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外語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2(08):82-85.
[7]賈麗婷.以培養實用性人才為目標的翻譯教學改革[J]. 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05):40.
[8]林海萍,張立欽,張昕,王勇軍,胡加付. 創新應用型人才
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J]. 微生物學通報,2009(12):1912-1915.
[9]王素艷. 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1):44-45.
[10]毛小平,吳曉蓉. 高校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水平之課堂教學途徑探究——兼論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10):129-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