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仲勇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這一系列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無疑是利好消息。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如能借助資本市場建設,必將助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資本市場 區域經濟 專業人才
十八屆三中全會最大的突破和理論創新是重新塑造政府與市場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構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發展模式。通俗來說,是在“聽市場”還是“聽市長”問題上,強調市場是首要的、決定性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闡述了四大原則六大要點,頭條內容都是關于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強調要把更多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一、區域經濟發展
(一)區域經濟發展概述
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個自然環境、人文條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區域內,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以實現最優化的發展。其構成要素主要有:特定的地理區域;資源條件相同或相似;人文社會條件基本相同;經濟活動的方式及特征具有連續性和一致性;區域內形成統一、有序、健康的市場。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在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同志提出“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即首先發展沿海地區,在沿海發展起來之后,沿海再支援內地。向沿海地帶非均衡發展的區域戰略,充分發揮了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發展的巨大成功,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持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水平,使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徐州區域經濟發展優勢
在中國區域經濟格局中,徐州處于東部沿海開發和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連接帶,是長江三角洲與環渤海灣兩大經濟板塊的結合部,具有顯著的東靠西移、南北對接、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區位戰略特征。同時,徐州也是江蘇省沿東隴海線產業帶開發建設的重點地區,江蘇省將沿東隴海線產業帶的建設作為江蘇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正在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加速推進,努力把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成為江蘇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讓徐州成為沿東隴海線上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戰略優勢的經濟發展“活力之城”。2017年6月23日,國務院官方網站發布消息,對《徐州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2017年修訂)》予以批復,從國家層面上定位徐州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并強調要求徐州進一步加強與淮海經濟區相關城市的聯動,服務江蘇省域整體發展。這些必將大大加快徐州城市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大大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利用資本市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城鎮化問題上,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建立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體系。這說明對于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將逐步走上“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路徑。城鎮化會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速運轉,將帶來巨大的投資需求。面對投資需求,應該實行“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城鎮化模式,著力擴大民間投資,讓民間資本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大有作為。其中,資本投入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而要形成大規模資本投入,最佳途徑就是借資本市場的推動。《決定》中對“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內容明確提出: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4日至15日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表達了對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定位:“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而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發展直接融資。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三、利用資本市場促進徐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國家政策無疑對資本市場形成利好,那么,如何利用資本市場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就徐州地區來講,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積極培養和開發一批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后備軍,支持本地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徐州市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特大城市,現有11家上市公司,總數居全省第6位,擁有上海股交中心等場外掛牌企業112家,居全省第4位,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額累計突破300億元。但無論是從上市公司市值總量還是從證券市場募集到的資金量來看,與蘇州市擁有95家上市公司相差甚遠,甚至與我國東部沿海江浙及山東等同類經濟區域相比也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在利用證券市場振興區域經濟的過程中,不但要促進現有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還要培養和開發一批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后備軍,以便使本地企業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為證券市場上的“徐州板塊”提供新鮮血液。
(二)積極支持并扶持資本市場的中介機構尤其是證券公司開展資本市場業務
要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資源優勢配置功能和機制轉換功能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決定》明確提出: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允許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
(三)充分利用地區教育資源和優勢,積極培養專業人才
1.徐州地區面臨著證券公司發展迅猛但專業人才奇缺狀況。據不完全統計,徐州投資者A、B股開戶數近30萬戶,原有6家證券公司營業部和數百家銀行、保險、投(融)資、信托(貸)及其他理財類金融公司。自2010年來,徐州市新增大同、東海、齊魯、東莞等12家證券公司。目前現有中信、華泰、東海等18家證券公司落戶,發展十分迅猛。但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的從業人員是從銀行業分離而來的,接受金融證券專業系統學習和培訓的不足五成(即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人員);具備操盤手實戰技能的供不應求;前臺職崗人員嚴重不足甚至空缺;既懂投資又能操盤、既懂財務又能理財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少之又少。endprint
2.徐州地區擁有專業學校教育資源和優勢。按照區域經濟學的解釋,區域經濟運行是多種要素作用的結果。這些要素主要包括:區域的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狀況、區域的人力資源狀況、區域的資金、技術狀況等等。自然資源與自然條件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資金、勞動力、技術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源。而承載其中勞動力和技術資源的主體則是學校。
在徐州市國家5A級風景區云龍山南麓、云龍湖畔坐落著一所江蘇省財政廳主辦的財經學校,學校為了適應證券金融業高速發展對各類業技術型應用人才的需要,依靠強大財經類專業為后盾,于2003開設了證券投資與管理專業。該專業經過多年建設與發展,初步形成鮮明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先后被評為徐州市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并被省教育廳直接確定為五年制高職特色專業,目前是“國示范”建設的重點特色專業。
積極建設證券專業高素質人才隊伍,應追求行業與專業高度對接和融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協助學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多證融通、跟崗實訓、頂崗實習、實習與預就業一體化”為特色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完全適合證券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行業現實與專業教學的高度融合性。力爭通過校內教師講授、仿真實訓、證券公司頂崗訓練和公司專家項目指導“四輪驅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所學知識的有效性和有用性,切實感受行業氛圍,提升專業認知,培養專業感情,享受專業人脈關系。
(3)深入校企對接。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完成由學校和券商共同參與的學生頂崗實習管理體系建設,實現“校企聯手、互動和雙贏”。
四、結語
利用資本市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徐州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應乘著2017年金融工作會議東風,把握“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本分”內涵,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為徐州經濟培育新增長動力,持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做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3]《國務院關于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國函〔2017〕78號.2017年6月16日.
[4]李克強.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2013年7月10日.
[5]劉勇.2011~2012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分析.《中國市場》2013年第4期.
[6]田書華.利用資本市場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國證券報.2011年8月29日.
[7]辜勝阻.市場主導的城鎮化需要激活民間投資.農民日報. 2013年11年26日.
[8]周忠和.企業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融合研究.南昌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