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子不語》一書,近二十篇涉及與“龍”有關的內容。該書不僅從外形特征、本領能力、性格特點三方面塑造了作為圖騰動物的龍獸形象,而且記載了龍女歸寧、龍人報恩等龍仙故事,極具文學意義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子不語》;龍形象;文學意義;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李爽(1994.8-),女,江蘇南通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子不語》是清人袁枚撰寫的一部筆記小品,又名《新齊諧》,得名于《論語·述而》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1]。這本書遠承《山海經》,近效蒲松齡,提供了豐富的龍形象。
1、作為圖騰動物的龍獸
龍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圖騰之一,是偉力和神異的象征。袁枚筆下的龍獸極具生命張力。筆者將結合具體篇目從外形特征、能力本領、性格特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1.1外形特征
宋人羅愿的《爾雅翼》中,有“釋龍”一節,交代了龍獸的外貌:“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2]這個說法將龍獸身體的各個部分和尋常可見的動物聯系起來,使龍變得具體可感。
首先,龍與蛇極具相似性。《摸龍阿泰》中,有“滑軟有涎,旋即蠕蠕而動”、慌亂之中“驚以為蛇”的描寫。由此可以看出龍和蛇軟滑、蠕動的共同點。而在《王莽時蛇冤》里,蛇“修煉有年”成龍,又一次驗證了龍和蛇的密切聯系。其次,書中也交代了龍有別于凡物的外形特征。諸如“兩目如燈,照見頭有須角;委地上,騰空去,始知乃龍也”的描寫,顯然抹上了“龍”才獨有的神異色彩。
1.2能力本領
龍獸作為依據典籍和傳說衍生出來的虛擬動物,承載了先民對于安寧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們渴望得到庇佑的心理。
首先,龍善于變化。據《指上棲龍》所載,萃里民王興的左手大指“著紅紋,形紆曲,僅寸許,可五六折”,小小一處指尖竟為應龍所棲。雷雨之時,龍應聲遁入云端。可見龍獸的體型可大可小。其次,操縱天氣。《左傳·桓公五年》便有向龍“雩祭而求雨”[3]的記載。王充《論衡·龍虛篇》有“云雨感龍,龍亦起云而升天”[4]一說。《子不語》肯定了龍呼風喚雨的能力。《禿尾龍》中,鄉人但凡“祈睛禱雨”,就會無所不應。最后,少數篇章里龍有治病辟邪的本領。得精氣所化的“煙龍”有著“療怯”之效,足使“一切毒蟲皆不敢近”。
1.3性格特點
通過品讀《子不語》所記載的龍獸的行為習慣,可以分析得出龍的普遍個性。
其一,暴躁易怒。《霹靂脯》一文里,火龍“騰空而至,奮鬣舒爪”,從洶洶而來的動作中就可以看出其狂暴的個性。其二,愛憎分明。《禿尾龍》里,龍對生身之母和“父親”的態度大相徑庭。由此可見,龍有德報德,有怨報怨,頗有些快意恩仇的味道,從中也可窺見袁枚清疏狂放的行事作風。
2、作為人類形象的龍仙
龍化人形,廣泛見于佛教典籍和各類志怪小說,為袁枚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從而塑造了樣貌、個性各異的龍仙形象。
2.1龍女歸寧
龍女形象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是善良、美麗的代名詞。袁枚在《白龍潭》一篇中用寥寥數語記載了龍女歸寧的情景。“飛魚大小成對,如擺隊伍,有絳衣女子持扇揮之,偕至潭中,隨即不見”。飛魚秩序井然,女子衣著華美且充滿了神秘色彩。
2.2龍人報恩
在佛教典籍中,龍是奇珍異寶的守護者。《子不語》里的龍人不僅富有,而且慷慨大方。《白龍潭》中,白龍化身為人投宿,臨走前留下一水缸的黃金作為回報。這類題材里,龍人溫文爾雅、言而有信,大有君子之風。
此外,《子不語》里還記載了應龍幻化為美男子前來托夢的故事。龍在夢境而非現實里以人的形象出現,可謂是由袁枚獨創。
3、《子不語》中龍的文學意義和文化價值
3.1文學意義
《子不語》對我國古代文學中的龍形象進行了一次匯總。大部分龍充當了守護神的角色,反映了民眾渴求庇護的心態。而惡龍和毒龍的肆意作祟則帶有隱喻的成分,是官吏暴虐、民生多艱的體現。
3.2文化價值
《子不語》可以說是對我國龍文化進行了整理。第一,出于對龍呼風喚雨神力的膜拜,官員在干旱時節主持建修“太白山龍王祠”用以求雨。第二,龍的勇猛威武之氣深入人心。杭州惡少在背上文小青龍,號稱“青龍黨”橫行閭里;第三,龍高貴典雅的形象影響了民間俗語,如“天龍肉”一詞,表示高不可攀之物。可以說,龍文化滲透到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子不語》中有關龍的作品是極其豐富多彩的,不僅篇目眾多,而且形象生動,集中體現了龍的文學意義和文化價值。袁枚“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歷經幾十年方才成書,亦可稱作是“集腋成裘”之作。這些關乎龍的故事雖然簡短、零碎,卻大有探尋的意趣。
注釋:
[1]李澤厚:《論語精讀》,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204頁。
[2]羅愿:《爾雅翼·釋龍》,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版,第283頁。
[3]左丘明:《左傳》,長沙:岳麓書社,1988年版,第18頁。
[4]王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頁。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49.
[2]劉淑萍.《太平廣記》狐類龍類虎類研究[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03.
[3]吳生道.淺談龍的起源[J].中原文物,2000,(3):24-32.
[4]楊倩.袁枚《子不語》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