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具有優良的傳統文化。而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更展現出古代人的智慧與高尚的節操。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很多都能夠體現出水思想與水意象,借助于水,來表達出不同的情感,以水喻政,以水喻德,在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還有很多事借助于水,來表達愁情、愛情、離情、豪情等等。本文就簡要的分析了古代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水思想與水意象。
關鍵詞:古代文學作品;水思想;水意象
作者簡介:邱炳銘(1995.2-),男,漢族,湖北省武穴市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它的名字就叫長江,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就叫黃河。”正如歌詞所說一樣,有著著名的長江與黃河,他們養育了神州大地,可以說,他們正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從這個角度來看,水在我國中華文明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浸潤著中華文明,也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等詩句,都借助于“水”這個意象,來表達出詩人的情感。毫不猶豫地說,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有很多是由“水”滋養出來的,處處都充滿了水的氣息。
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水思想
(一)《老子》的以水喻道
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思想,其中,道家思想在諸子百家思想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主要的代表人有老子與莊子。道家思想講究的是一個“道”字,他們認為道是萬物的根本,也是最高的道德追求。而在其的著作中,常常以水喻道,也體現出道家精神。比如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借助于水的潺潺不息,與水利萬物的特點,來表現出道家所追求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再比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等句子,蘊含著道家所追求的樸素的辯證法的思想,他們認為,水是柔弱的,但是水又具有著以柔克剛的特點,這就告訴世人,萬物具有兩面性,需要辯證地看待問題。
(二)《管子》的以水喻政
水,在管子與荀子看來,是萬物之源,在管子的思想中,也有很多事借助于“水”這個意象,來表達自身的政治理想。比如說,他將水比作是君子的德行,認為水的身上蘊含著很多的人生道理。比如說“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將水從小流匯聚成大江、大海,來啟示人們,要善于積累,腳踏實地的學習,從而才能夠提高自身的才能,這體現著量變與質變的重要思想。在荀子看來,將“水”比作是民眾,那句著名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展現出一種先進的治國理念,從現代來看,就是要堅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并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三)論語的以水喻德
在我國古代的思想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十分盛行,而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地方借助于水來比喻君子之德。比如說,在《孟子》中,有這樣一句話,“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這句話顯得極其的有深意,不僅展現出水的特性,也強調了水就像是君子的品德一樣,啟示世人要像水一樣,務本求實,學習水的拼搏、堅韌的特點。
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水意象
(一)以水比喻愁情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很多都是通過水來展現出自身身上的愁情。比如說,大詩人李白的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一句,不管是流水還是酒水,都不能拯救詩人身上的惆悵心情,那煩惱就像是江水一樣,無窮無盡。在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所描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通過描述枯老的藤樹、烏鴉、小橋、流水、房子、小道、風、馬等意象,組成起來構成一幅悲涼的畫面,通過對流水的描寫,表現出作者身上那愁苦的思緒。
(二)以水比喻豪情
古代的文人墨客,心中涌動的情感,能夠通過水、山等意象,來描寫出讓世人所贊嘆的作品。長久以來,通過水這個意象,來比喻自身豪情的文人數不勝數,比如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就點名了雖然說前行的道路艱難,會遇到諸多的風險,但是,只要相信自己,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還是會實現自身的夢想。詩人李白在《望天門山》中所描寫的,“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描述了奔騰的流水,也展現出其身上的豪情。
(三)以水比喻離情
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很多都是描述友人離別之時的情感,為了能夠抒發自身的情緒,就借助于水,來表達自己身上的傷感。像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描述了長江之水,大氣磅礴,卻仍舊不能夠抵擋住朋友之間離別的傷感氣息。就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借助于對桃花潭邊,水的描述,即使那水有千尺深,卻仍舊不能夠抵擋住李白與汪倫二人的情誼,更是令人感動。
結束語:
不可否認地說,水在中華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水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孕育著中華文明,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古代的文人墨客,通過對水的描述,來激發出自身之感,借助于水,能夠喻出世間百態。借助于分析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探究其中的水思想與水意象,不僅能夠品位水的魅力,還能夠進一步的傳播水文化,傳播我國的優秀文化,凝聚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王倩. 中國傳統文化中“水”意象分析與文化繼承[J]. 北方文學:下, 2015(5):105-106.
[2]楊發軍, 蔣濤.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水思想與水意象探析[J]. 短篇小說:原創版, 2015(15):123-124.
[3]周曉維. 淺談中國文學中的悲劇意象——“水”[J]. 草地, 2016(4):79-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