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妲妲
摘要:通過對木刻版畫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有效地培養其想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與創造能力,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因此,在高等院校中,教師就要充分重視木刻版畫教學,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木刻版畫的教學質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在高等院校中開設木刻版畫教學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提升教學質量的策略,希望可以有效促進木刻版畫的良好傳承與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木刻版畫人才。
關鍵詞:高校 傳承 發展 木刻版畫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J2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6-0184-02
木刻版畫是一種視覺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其要求創作者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可以在藝術作品中充分融入個人的情感以及個性。所以,在高校木刻版畫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充分認識到木刻版畫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與作用。而且在實際教學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地提升木刻版畫教學質量,從而全面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促進木刻版畫藝術的有效傳承與發展。
一、高校開設木刻版畫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校美術課程中開設木刻版畫教學,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是由于版畫具有以下特征:在最初階段,版畫有著非常明確的創造意識,從構思、構圖、制作直到最終作品完成的整個過程中都會對學生提出與寫生模仿不同的要求與標準。也就是要求學生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想象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積極地開展創造活動。木刻版畫比較復雜,并且具有固定程序化的制作過程。如畫稿的構思、正稿的刻制與拓印等,并且在此過程中,還會使用到許多的工具、材料以及媒體[1],如此一來,就會使其具備較強的綜合性。在創作木刻版畫期間,無法看到最終的版面效果,這就會處于一種空想狀態,其和直接繪畫存在著不一樣的創作狀態,因此要求版畫的作者能夠具備較強的控制能力、創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策劃能力等。通過木刻版畫教學,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會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提升高校木刻版畫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加強教學理念的創新
通常狀況下,在木刻版畫教育教學中往往會比較注重“傳統木刻”,對我國而言,在木板刻畫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最初產生于唐宋時期,將其作為章回小說中的一些插圖,例如,在公元868年,我國《金剛般若經》的扉頁畫就是世界范圍內最為古老的木刻版畫[2]。發展到中期,木刻版畫已不再依賴于宗教,而是更加注重人們的具體需求。從一些畫譜、經、史與醫書等中進行取材,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如此,當時還同時存在宗教畫以及民間的日用版畫。木刻印刷技術也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在此期間還產生了比較簡單的兩版套色版畫。隨著我國文學作品的日益增多與文學事業不斷發展,也有效推動了版畫事業的發展。版畫以插畫的形式在文學作品中得以展現,這為人們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想象空間,帶來視覺上的美感。比如,比較著名的《水滸傳》以及《西廂記》等,其中就穿插了許多不同刻本的插圖,這使得作品的藝術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時也促進了木刻版畫的良好發展。
當前,許多教師都有著強烈的傳統文化意識,即要充分保留木刻版畫的原生形態,能夠使其韻味得到良好的發展。要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使得我國的傳統意識能夠與西方的現代派進行抗衡,具備較強的復古意識。但是,在木刻版畫歷史文化的學習過程中,不要只是一成不變或者是背書式的進行掌握,而是要打破傳統,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良好的傳承與發展。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發起新興的木刻版畫運動,有效推動了傳統木刻版畫的發展,為其賦予了新的活力與生命力,促進了木刻版畫的創新與發展。
目前,在高校的木刻版畫教學中,許多教師一味地為學生強調刀味、木味、前人的創作思路以及處理色塊線條的方法等,但是這樣的傳統學習方式并非是科學的。在實際作品創作中,教師實現教學理念的創新與改革,要指導學生能夠去掉各種“枷鎖”,可以在全面領悟木刻版畫傳統意識的前提下,積極地進行自我主觀判斷,要在傳統創作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改革,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木刻版畫的發展,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二)實現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綜合擴展
當前,在高校的木刻版畫教育教學中,通常都是將制作流程作為重點為學生進行講解,然而卻忽略了我國當代版畫正在步入技術多元化綜合發展的狀態,其并非只是傳統的版畫形態。例如,著名的藝術家以色列米凱·魯芙娜在其影視作品制作中科學、合理地運用版畫的基本原理;我國著名的藝術家馮夢波也借助于版畫衍生互動游戲等,諸多案例都在表明,把版畫與裝置以及影像等有機結合起來,將成為其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在木刻版畫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單純針對木刻這一概念進行教學,而是要積極地拓展教學內容。要從各個方面,例如技法、板材以及色彩等方面入手[3],實現對學生的綜合指導教學,進而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推動學生的良好發展。
當前,在高校木刻版畫教學中,許多教師對現代科技作品非常排斥,會覺得此類技藝屬于“取巧”,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的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學生無法全面地了解當前版畫的發展現狀,無法對新知識與新理論給予合理運用、融會貫通。在實際教學中,要實現傳統藝術以及現代技術的有機結合,加強對歷史以及現狀的反思,能夠在實際創作中充分重視精神文化品格,而且又能夠充分重視技藝的精良。
(三)創新與改革教學方法
以往,在高校木刻版畫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生硬、落后,進而使得學生通常都是采用生搬硬套的方法進行學習,這會影響到學生能力的提升,影響到其學習效果。因此,為了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就要實現對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教師要積極地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培養其創作能力。endprint
首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指導并鼓勵學生能夠到圖書館或者是通過網絡閱讀更多與木刻版畫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全面地掌握木刻版畫的藝術形式與藝術內涵。要鼓勵學生閱讀以后要展開深入思考,對于不理解的問題要及時向老師求助,教師要耐心地為其進行解答,并且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地對木刻版畫作品進行欣賞[4]。
其次,要積極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高校木刻版畫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課前,教師要將優秀作品的圖片制作成PPT或者是視頻,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進行播放。在視頻或者圖片播放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講解作品的精妙之處,進而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欣賞作品,培養其審美能力。而且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論知識,激發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果。
第三,要采用示范輔導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高校的木刻版畫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做示范,幫助學生直觀地領略到木刻版畫的藝術之美,要教導學生如何使用鉛筆復制圖片、如何使用木刻刀完成作品創作。指導學生從繪制草圖開始,合理地對畫面的色彩效果以及黑白關系進行處理。要鼓勵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操作,獨立完成繪版、刻版以及印刷整個過程,甚至要鼓勵學生在不需要草圖的狀況下,直接創作木刻作品。從臨摹至作品的創作完成,有效地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其感受到木刻版畫的藝術之美。
(四)教學評價中注重對藝術理念的傳播與拓展
高校木刻版畫教育教學的目的即為能夠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木刻藝術人才,確保這些人才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審美能力、想象能力與動手操作等,可以真正地與國際進行接軌,具備較強的綜合素養,不僅能夠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學習初期,對于每位學生而言,木刻版畫學習是比較陌生并且新鮮的,但是在此過程中存在著強大的誘惑力以及豐富的探索空間。因此,學校要為學生創造出比較愉快、寬松的學習環境,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提升師資力量,進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版畫創作中,提升教學質量。盡管木刻版畫有著特定的規范性與工藝性,然而每一道制作程序又具有非常廣泛、有時無法預測的操作模式以及制作效果。因此,其藝術處理手段是靈活多變的,這是木刻版畫獨有的特點。每次疊壓、筆痕與印刷等都會為學生帶來許多的靈感,可以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維[5]。而且通過多次的制作,可以幫助學生充分領會到木刻版畫所具有的強大的感染力以及藝術表現力。因此,在教學評價方面,不能只是注重對版畫的傳承,而且要充分注重對藝術理念的傳播以及拓展,要使得學生能夠對木刻版畫藝術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體會到藝術所具有的魅力,能夠用個人的靈魂以及身體真正地去體會、去實踐。
總而言之,通過高校的木刻版畫教育,能夠有效地推動我國木刻版畫的發展。因此,在高校木刻版畫教育教學中,教師就要深入研究,找到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努力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從而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木刻版畫的魅力所在,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木刻版畫藝術的良好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鐵.木刻裝飾版畫的教學實踐研究[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01).
[2]施源.美術學(師范類)專業版畫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新課程研究(中旬-雙),2016,(01):71-73.
[3]楊繼平.淺析木版畫教學中思維的轉換[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8):203-204.
[4]唐建.淺議版畫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教育,2015,(04):76.
[5]鄭適.普通高校版畫創作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08):175-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