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妍妍+周蕾
摘 要:作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蘇軾用他獨特的視角觀看這個世界。雖歷經磨難,但最終仍對這社會溫柔以待。鮮有以文人名號命名的食物,他做到了;即便遭遇貶斥,在一方土地便愛一方人民。像是一個玩童,更像是大智若愚的智者。本文就東坡一生經歷,結合其詩詞作品,感受這有趣、有智、有愛、豁達的靈魂。
關鍵詞:蘇軾;詩詞;靈魂
作者簡介:武妍妍(1986-),女,漢族,河南省焦作市人,碩士研究生,焦作大學人文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周蕾(1983-),女,漢族,河南省焦作市人,碩士研究生,焦作大學新聞采編與制作教研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臺灣作家余光中說:“如果讓我跟一個人去旅行,我不會選擇李白和杜甫,前者太不負責任,后者過于嚴肅。蘇東坡就很好,是個很有趣的人。”綜觀文學藝術成就,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無人能與其并駕齊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最杰出的古文家之一,堪稱宋代最大的詩人。在詞方面,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是宋詞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畫的墨竹及枯木怪石在繪畫史上享有盛名,同時還是文人畫的開創者。古往今來,何曾有過一人在這么多的藝術領域登峰造極?是什么原因使蘇軾能在如此廣泛的藝術領域內游刃有余?這些問題當然不是一篇文章說的清楚的,本文主要從蘇東坡生活的變化中結合其關鍵時期的作品談一談這有趣的靈魂。
一、藝術生命的天賦靈性
據說蘇軾出生時其家鄉的山頭的草木突然枯死,直到蘇軾死了此山頭才恢復了蒼翠。蘇軾自幼接受嚴格的而教育,飽讀詩書,十歲便寫下“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的千古警句,可以說蘇軾的文學靈性是一種天賦。蘇軾喜愛書畫,其父蘇洵喜愛收藏繪畫,而蘇軾不僅能觀賞,還畫得一手好畫,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據說,蘇軾年少時曾把重要的經史典籍全部手抄了一遍。而且每一部書用不同的書體來抄寫,這樣既精熟了經典,又練習了各體書法。大多文人都可以稱得上是“專才”,而蘇軾,我們認為可以成為“通才中的專才”。
蘇軾的藝術成就涉及各個領域。雖然北宋時期文人有著至高的社會地位,但是作為一名愛國者,這位多才多藝的文人仍不忘以一己之力服務祖國。官場的現實與爾虞我詐并沒有讓蘇軾一蹶不振,即便遭遇貶謫,依然不忘身負百姓安危,做百姓的知心人。
二、人生的轉折點
身處困境卻把生活過的興致盎然,蘇蘇軾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卻是最淋漓盡致的一個。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謫黃州,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便是在吟誦《定風波》之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并沒有讓蘇軾覺得狼狽:管他刮風下雨,“何妨吟嘯且徐行”。春風吹來依然有些涼意,但山頭的斜陽還在等著呢。再看看來時的路“也無風雨也無晴”。文學史上“也無風雨也無晴”是蘇軾詞作風格的臨界點,也道出了蘇軾人生觀的豁達。這之后的作品中,蘇軾更多書寫對人文、人性的關懷,對世事寬容的心態。
我們翻閱對蘇軾其人其文其作品的研究可以發現,蘇軾真正的有趣之處在于他對各領域的好奇。不僅與佛緣、禪宗相連,還涉及旅游及音樂等領域。
一個有趣的人在于他對世間萬物的態度,一個有趣的靈魂在于其豁達開朗,容納萬物的豪氣!蘇軾的幽默再起詩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前文的《定風波》是一例。蘇軾在和其胞弟蘇轍的《澠池懷舊》中寫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飛鴻這種優雅的鳥不是在天上飛,它是在雪泥里面踐踏,我們每個人在這世上留下的痕跡印記最終都會在這世上消失。從優雅的飛鴻到蹇驢,又有些許的幽默。蘇軾能夠在多次經歷了人生的不如意之后能夠從容地在這世上,靠的就是這份對人生、對世間百態的達觀、幽默。
在《赤壁懷古》中我們又看到了頗具風流和豪情的蘇軾。“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畫”,并不僅僅是長江的自然景觀,而且是“千古風流”的人文景觀,這一景以“一時多少豪杰”為注。而自然景觀雄奇的偉績,正是他內心深處的政治和人格的理想的意象。
蘇軾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其作品風格的轉折點。《定風波》更像是他走出心靈困境的政治宣言。而此后的《赤壁懷古》等作品也確實讓讀者看到了瀟灑、豁達、風流的蘇軾。
三、結語
當下,正值大力宣揚和踐行人文的高潮期。人文教育不再僅僅是學校課堂的知識灌輸。更關注的是人內心的情趣。楊三喜先生在《人文教育當培養更多有趣的靈魂》疑問中強調,當今社會“精致的人才太多,而有趣的靈魂太少”。距離我們千年之遙的蘇軾,從他的詩文及經歷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擺脫了狹隘的物質生存考慮,保有追求真理、承擔社會責任的理想主義精神的有趣的靈魂。
參考文獻:
[1]蘇軾的藝術氣質與文藝思想 莫礪鋒中國韻文學刊2008年02期.
[2]飛鴻踏雪泥 詩風慕禪意——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蘇軾詩詞翻譯中禪境的再現 外語教學 戴玉霞 2011年05期.
[3]論蘇軾赤壁的豪杰風流之夢 孫紹振 文學遺產2010年05期.
[4]蘇軾與人生 莫礪鋒.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