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婧
摘 要:進入江戶時期(1603-1867),日本出現了大量的儒學家和文人,因而形成第三次漢文學高潮,更是日本漢文學的全盛期。這個時期,詩社眾多,漢詩人人才輩出,菊池五山便是江戶后期的著名儒學家、漢詩人。他的《五山堂詩話》共十卷,以漢文書寫,該詩話從內容和體例上都深受中國詩話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收錄了與五山同時代的六百多位詩人的共計二千多首漢詩,在中國詩學思潮的影響下,品詩論詩,針砭時弊,強調以味論詩,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關鍵詞:菊池五山;《五山堂詩話》;味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1、以味論詩
味是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從中國古代先秦開始已納入審美觀念之中。味論確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于唐宋,承傳于元代,完善于明清,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最重要的范疇之一。
在日本,并沒有系統闡釋和總結詩味的作品和文學家,但這并不妨礙日本的詩學作品中以味論詩觀念的形成。《文鏡秘府論》中記錄了中國唐朝釋皎然《詩式》中關于味的論述,而《濟北詩話》中虎關師煉對宋代以“平淡”作為詩歌審美的標準表達了反對意見。他認為“理”重于“味”,說明當時的日本漢詩壇并不關注“味”。到江戶時期,以味論詩的傾向有所發展。特別是菊池五山,他在自己的《五山堂詩話》中論詩評詩,注重“味”。
當時的詩人輕視近體絕句詩,而看重長句累韻的所謂長篇大作,而五山認為詩之妙處不在制作那種長篇大作,重要的是要在于體會弦外之音、味外之味。這里的味已經不單單是飲食上的味,而是作為一種詩的意境審美追求。這與我國唐宋味論的開拓者司空圖的論詩標準相似。司空圖對味論的貢獻除了主張以“辨味”為言詩標準外,就是提倡“味外之旨”。五山所說的“味外有味”,是對漢詩的一種境界的闡釋與理解,好的詩歌應該給人一種細細品味的空間,這是一種審美要求。
菊池五山在說到諷喻詩時,也以味作為標準來評價。在《五山堂詩話》卷二中:
譏刺之詩以諷托不露為妙,余最愛明虞克用《題趙松雪畫》云:“王孫今代玉堂仙,自畫苕溪似輞川。如此青山紅樹底,可無十畝種瓜田。”何言之優游而有味也。[1]
這首詩是明代詩人虞堪嘲諷趙孟頫,說他沒有像唐朝王維不仕安祿山的氣節。詩中確實如五山所說,諷而不露,譏而不發,給人留有余韻,所以五山才會用“有味”兩字來做評價。五山不僅對中國詩人的作品以味品評,對當時江戶漢詩人的作品也力求如此。
《五山堂詩話》從第三卷到第六卷,提及“味”的共有11處。而這11處有5處是以“風味”的形式出現的。“風味”一詞在唐代釋皎然的《詩式》中就有記載,他在概括不同詩歌風格時歸結“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體,風味盡矣……其比興等六義,本乎情思,亦蘊乎十九字中,無復別出矣”[2],釋皎然將“風味”用以概括詩作的不同個性特征。菊池五山將“風味”注入了含蓄無垠的特征,在評價江戶詩人時:
奧平升,字秀士,信州人。以詩來見,《秋日道上》云:“一溪如玉瀉寒流,紅樹云遮野寺樓。馬上欲描無紙筆,滿胸貯得眼前秋。”《山村暮歸》云:“風吹短帽弄昏黃,幾個寒鴉投暝忙。猶有夕陽收不了,丹楓一樹照前岡。”頗得晚唐風味。(卷三)
詩人無學,學人無詩,是今時通病。余讀柴碧海《枕上集》,特怪其不然。如五言云“江水多于地,青山欲到門”“野徑垂楊外,人家亂水間”“蹊回方學斗,潭轉欲成輪”,七言云“風前林影藻荇動,露下蟲聲絡緯愁”“真源在在無非水,覺路頭頭總是山”“七十平分仍故我,尋常負債又今春”諸句,極有風味,不似平時勃窣談理。(卷五)
人或有喜綴巨篇,而以七絕為小作,不復措意者,只知駝峰熊掌之為美,未嘗知晨鳧夜鯉自有真風味也。(卷六)
“晚唐風味”“極有風味”“風味益饒”無一不是五山論詩尚“味”的表現,切實將其運用在自己的詩學批評中,對江戶漢詩提出了高要求。詩之味不單單是字眼上的斟酌,更是詩語里蘊含的無限韻致,一言有萬象,妙在筆墨之外,反對以理說詩,注重言外之美,令人回味無窮。
除此之外,還有3處是直接以 “臭”“甘美”這樣具體的形態品評詩歌。通過對文本進行分析,不難看出菊池五山多以味喻詩,“化飯體”不知真風味,表意淺指飲食之美味,實則通過飯之味隱喻唐宋不能混用之理。如上卷六所言的是駝峰熊掌與晨鳧夜鯉之間的對比,長篇巨制與七絕小作之間,顯然五山認為后者自有它的特點和境界,飲食的真味與詩作的境界相映成趣,以喻寫實。其他則是直接成為鑒賞漢詩文優劣的一把量尺。
總而言之,菊池五山以味論詩,認為漢詩佳作應該有“味外之味”的境界,言詩必有味,否則即是“梁高祖不讀謝朓詩三日,便覺口臭,余讀近人詩,便覺三日口臭”一般,盡是令人口臭之作。菊池五山將味融入詩的創作、審美之中,以味外之味的韻致為詩的最高境界。
2、結語
菊池五山以味論詩,充分體現出對詩味的標舉之意,豐富了他的詩學世界,也體現出中國古典詩學對日本文學的影響,對江戶詩壇提出了更高的衡量標準,使江戶詩歌的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
注釋:
[1]馬歌東 《日本詩話二十種》(上卷)“五山堂詩話卷二”,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4.4 p207。
[2]張伯偉匯校:《全唐五代詩格匯考》,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頁。
參考文獻:
[1]祁曉明 《江戶時期的日本詩話》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10.
[2]馬歌東 《日本詩話二十種》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4.4.
[3]松下忠著 范建明譯 《江戶時代的詩風詩論:兼論明清三大詩論及其影響》 學苑出版社 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