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篇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作為英國著名當代作家約翰·福爾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英國后現代主義小說的經典范例。此書自1969年出版之時起,便引起了文學評論家和讀者們的廣泛關注與研究。本文分別從《法國中尉的女人》形式上的反傳統性以及故事設定的不確定性作為切入點,對此篇小說的后現代主義特色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約翰·福爾斯;《法國中尉的女人》;后現代主義;反傳統性;不確定性
作者簡介:祝長韻(1994.9-),女,滿族,遼寧開原人,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2
一、作家、作品及理論簡介
約翰·福爾斯作為當代作家,是英國后現代主義小說的開創性代表人物,在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他1926年出生于英國,曾以教師為職,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才正式開始他長達四十多年的文學創作生涯。在約翰·福爾斯創作的六部長篇小說中《法國中尉的女人》是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約翰·福爾斯于1967年開始《法國中尉的女人》的創作,小說歷時兩年后出版。此部作品出版之后便備受關注,曾于1970年獲得W·H史密斯文學獎,199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更是被譽為二十世紀世界最優秀的文學作品之一。
“后現代主義既是一種文化思潮,又是一種思想方式,是20世紀影響最廣泛的思想文化運動”。[1]它涵蓋領域和內容廣泛,以至于學者們對于后現代主義的概念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明。不過即使包括伊哈布哈桑,米歇爾福柯在內的后現代主義理論代表人物們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具體的派系,他們卻共有一種超越現代主義的思想,并且引導了我們稱之為后現代主義的潮流?!昂蟋F代主義理論特征比較復雜,一般看來主要表現為:強調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拆解固有結構,反正統性,不確定性,非連續性以及強調多元化,大膽地標新立異,反權威等?!盵2]
《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長篇小說之所以成為約翰·福爾斯最引人關注的作品,原因便是它突破現實主義小說創作局限的創新手法和與眾不同的情節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正是《法國中尉的女人》與傳統小說截然不同寫作形式與故事設定,使之成為英國后現代小說創作的典型范例。
二、打破現實主義傳統的寫作形式
元小說這一術語在1970年首次出現,英國文學批評家和小說家戴維·洛奇這樣定義元小說:“元小說是有關小說的小說,是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及其創作過程的小說?!盵3]元小說作為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打破了傳統現實主義的寫作成規?,F實主義作家力求還原真實,并以自然的方式展開敘述。他們只是直接陳述虛構出來的場景或人物,以及他們的情感、想法和行為,而作者本人并不介入敘述之中,不會插入自己的見解和評論。而元小說卻恰恰相反,它不掩蓋文學作品是虛構的事實反而向堅持讀者說明所敘述故事的虛構性。
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約翰·福爾斯就時不時的出場,試圖強調故事的虛構性和自己現實中創作者的身份,有時他更是站在當代的角度對虛構的故事以及當時的歷史和人物做出評價。如在小說第一章中當福爾斯描述完查爾斯與歐內斯蒂娜的外貌是評說道“年輕女子的衣服顏色在今天看來可能過分夸張……”[4]此處福爾斯雖未明確站出來表明自己的作者身份,卻從現實中的現代人視角對歐內斯蒂娜的穿著做出評判,從而向讀者明確出自己所處的時代。他也曾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毫無掩飾的暴露自己創作的虛構性,如在第十三章開頭他便以第一人稱直截寫道“我不知道。我正在講的故事完全是想象的。我創造的這些人物在我腦子之外從未存在過。”[5]尤其福爾斯還在行文中插入了對自己的構思和創作過程敘述,在《法國中尉的女人》第十三章中他也曾寫道“我在寫作的時候,曾經想到過讓他停下來喝牛奶……和薩拉再次相遇,那樣可能更巧妙些”[6]這類語句使得讀者認清現實與故事的差距,顯示出其作品的虛構性,為讀者創造了不同于傳統寫作形式帶來的全新感受。他們不再忘記現實,不再忘我地沉浸在虛構的作品中,而是能夠全面考慮到自己所處的現實世界以及非現實的故事情節,從而更加客觀地進行反思與思考,從閱讀中獲取人生經驗。
三、不確定的故事設定
“與現代主義者的實驗性相關聯,后現代主義者生產出了開放的、即興的、不確定的或極端偶然的結構?!盵7]在福爾斯《法國中尉的女人》中這種不確定性在其開放式的結局和不明確的人物形象塑造兩方面體現明顯。
在這部作品中福爾斯共提供給讀者三種結局。第一個結尾出現在第四十三和第四十四章,查爾斯沒有去找莎拉,而是回到了萊姆鎮履行了與未婚妻蒂娜的婚約并且生兒育女。他的婚后生活平淡乏味并不美滿,薩拉也從未再出現過。在小說的第六十章第二個結局中,查爾斯最終解除婚約離開蒂娜,并找到了薩拉,見到了他們的女兒;在小說的第六十一章第三個結局出現,查爾斯經歷千辛萬苦后終于找到了莎拉,但他的求婚遭到了她的拒絕,最后查爾斯離開了莎拉。[8]作者沒有說明究竟哪一個才是故事真正的結尾。他給讀者提供了不同的卻都合理的可能性,表明作者不能完全控制小說的走向。讀者與小說中的人物都是自由的,而故事的結局也會因他們的意愿而改變。
我們還能在《法國中尉的女人》這一作品中發現,作者對于薩拉這一人物的塑造是模糊的,不確定的。福爾斯在小說對于除了薩拉之外的人物描寫中常常使用全知視角來介紹人物背景,外貌,語言,動作和性格。比如第一章對查爾斯和蒂娜的外貌描寫,和對他們家世的介紹。有時福爾斯也深入人物內心,將其思想和感情描繪出來,比如寫歐里斯蒂娜富商小姐的心態,查爾斯愛慕薩拉又苦于薩拉敗壞的名聲與已有婚約的糾結,和仆人山姆怕查爾斯婚約取消影響自己與情人未來的自私等等。但是對于女主人公薩拉的描述,作者卻一直采用周邊環境中其他人物的視角進行描述,展現的全是他人對薩拉的看法與評價,從未觸及薩拉的內心。[9]于是讀者對于薩拉的印象一直是神秘的不確定的,而正事女主人公人物本身的不確切,讓讀者們更加好奇,也更多地思考薩拉的人物形象是否與他人的評述相符,她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這種人物塑造的不確定性,也給了讀者更多的空間和自由,薩拉就是每位讀者心中所想象的樣子。
四、結語
約翰·福爾斯《法國中尉的女人》一文,兼具后現代主義的反傳統性以及不確定性等特色。前者反映在作者所使用的文學形式。他以后現代元小說的寫作形式,在向讀者呈現故事的同時,也提醒他們將現實與虛構的故事分開來,從而使讀者保持清醒的頭腦,并能夠結合他所提供的信息對虛構的情節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甚至是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后者在小說多元的開放式結局與有所保留的含蓄的女主人公塑造中均有所體現。這種結局與主人公形象的不確定性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身份變得更加主動,有機會參與到故事中來,按照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對結局和主人公形象做出判斷?!斗▏形镜呐恕芬晃闹兄饕膬蓚€后現代主義特色都為讀者提供了更豐富的體驗,使他們不只是作家個人經驗與意愿的旁觀者,而是能夠清醒獨立地參與到作品中來。一方面讀者們可以全面的了解和思考虛構和現實,另一方面也對結局和主人公形象的選擇有了主動性,因而可以獲得更全面自主的閱讀體驗。也正是這種不同以往的閱讀體驗才使《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作品大受關注和歡迎,使之成為了后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2]段吉方主編(Duan, Jifang)20世紀西方文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4][5][6](英)福爾斯著;陳安全譯.法國中尉的女人.??冢耗虾3霭婀荆?014.7.
[7](英)塞爾登等著;劉象愚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5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
[8]慕婭林“后現代主義視角下《法國中尉的女人》敘事結構研究”.赤峰學院學報,2012.10.
[9]林萍“論《法國中尉的女人》的后現代敘事特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