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鳳++劉義秀

[摘要]目的 對延時10 min觀察對定向藥透儀皮試結果準確性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方法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過定向藥透儀皮試的患者358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測試5 min后觀察皮試結果,若5 min判斷結果呈現為陰性,但是患者自述存在不適癥狀者延時10 min觀察,并對觀察結果進行記錄。結果 本組受試者5 min和延時10 min觀察,檢出陽性患者共計65例,陽性率為18.16%,5 min以內陽性率(12.85%)較延時10 min陽性率低(0.00%)(P<0.05)。10 min后再無陽性檢出。結論 延時10 min觀察可提高定向藥透儀皮試陽性率,增加結果準確性,提高了護士工作效率,獲得良好社會效益。
[關鍵詞]定向藥透儀;皮試;延時觀察;結果準確性;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8(b)-0158-03
Efficacy of 10-min delay observation on the accuracy of skin test results by directional medication device
HUANG Yu-feng LIU Yi-xiu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guo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Xingguo 342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effect of 10 min delay observation on the accuracy of skin test results by directional medication device,so a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future clinical work.Methods 358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and received skin test by directional medication device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5 min after the test,the results of skin test were observed.If the results after 5 min showed negative,but the patients 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discomfort,the observation was delayed to 10 min.The observation results were recorded.Results In this group of subjects,after 5 min and 10 min delayed observation,a total of 65 patients were detected as positive.The positive rate was 18.16%,and the positive rate within 5 min (12.85%) was less than the positive rate within 10 min (P<0.05).There was no longer positive detection after 10 min.Conclusion The observation of 10 min delay can improve the positive rate of skin test by directional medication device,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improve the nurses′work efficiency and obtain goo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Directional medication device;Skin test;Delayed observation;Result accuracy;Clinical value
臨床診療工作中,諸多藥物會造成過敏反應的發生,包括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等,極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的過敏性休克,甚至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提高臨床的用藥安全,科學有效的皮試方法的應用意義重大[1]。近幾年,定向藥透儀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相對于傳統手段,其具有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省時省力、安全可靠、減輕痛苦以及適用范圍廣等諸多優勢[2]。現階段,應用定向藥透儀的過程中,說明書上要求測試5 min后對皮試結果進行觀察。本次研究中,以對延時10 min觀察對定向藥透儀皮試結果準確性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為目的,對358例接受過定向藥透儀皮試的患者的觀察結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過定向藥透儀皮試的患者,共計35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1例,女147例,年齡15~65歲,平均(32.4±11.2)歲。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皮試檢查。
1.2方法
對受試者進行測試5 min后再觀察皮試結果,若5 min判斷結果呈現為陰性,但是患者自述存在不適癥狀者延時10 min觀察,并對觀察結果進行記錄。endprint
使用桂林市威諾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威諾敦皮試寶進行快速過敏皮試。在進行皮試前,對患者的用藥史、過敏史、家族過敏史進行了詳細的詢問。操作時,首先接入電源,儀器進入自檢狀況,如果顯示P,則表示進入待機狀態。與患者前手臂內側,經注射用水或者是蒸餾水對局部皮膚進行清潔,切忌使用酒精。定向藥透儀的方形電極上,滴2滴配制好的實驗液,實驗液組成:青霉素為1000 U/ml,頭孢菌素類為1000 μg/ml。在圓形電極上,滴2滴生理鹽水,作為對照,將其綁在經過清潔后的皮試部位,啟動定向藥透儀,展開快速皮試,5 min后對患者皮試反應進行觀察,若是皮丘無明顯變化,周圍皮膚未出現紅腫,患者并未出現自覺不適癥狀,則結果判定為陰性。如果患者皮試皮膚出現了密集的丘疹、蕁麻疹,或者是周圍存在充血情況,手臂癢、刺痛,此時結果判斷為陽性[3]。5 min后觀察患者,皮丘未出現明顯改變,但是患者自述存在不適癥狀,針對此類患者,延時觀察10 min,而后依據上述指標對結果進行判斷。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組受試者5 min和延時10 min觀察,檢出陽性患者共計65例,陽性率為18.16%,包括有青霉素類44例,頭孢菌素類21例。觀察5 min內陽性者46例,包括青霉素類30例,頭孢菌素類16例,延時10 min內檢出19例,包括青霉素類14例,頭孢菌素類5例。5 min內陽性率為12.85%,10 min內陽性率為18.16%,觀察5 min較延時10 min陽性率低(P<0.05),10 min后再無陽性檢出(表1)。
3討論
臨床上,抗菌藥物造成藥物過敏反應位居過敏因素首位,在臨床用藥過程中,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均需要進行皮試。曾有調查顯示,在主訴青霉素或者是頭孢類“過敏”的患者中,醫院藥物皮試時發現的反饋頻率最高。多是在皮試過程中,局部紅暈直徑超過1 cm,因此被醫務工作者判斷為過敏。在確定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過敏后,會造成患者在治療時,藥物選擇范圍變窄,從而也會增加臨床合理經濟治療的困難。
研究與實踐顯示,肥大細胞脫顆粒為Ⅰ型過敏反應的主要事件,IgE與肥大細胞上存在較高親和力的IgE受體進行結合,造成肥大細胞脫顆粒,進而產生組胺、花生四稀酸、白三烯等過敏介質,最終誘發一系列過敏癥狀。組胺為造成速發相癥狀的一種主要介質,其會造成皮膚局部反應,進而造成小血管發生擴張,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也會因此增加。對于哺乳類動物而言,組織內肥大細胞多分布在機體與外界環境相通的地方,譬如說氣道、皮膚、消化道等,這些部位多會與病原體、過敏原接觸,在以上物質的刺激下,會造成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胞漿遞質。人體皮膚中,肥大細胞在真皮細胞中所占比例在2%~8%,多分布在真皮血管、神經、毛囊、皮脂腺周圍,在真皮淺層的含量相對較多。在進行藥物皮試中,變應源性藥物在注入皮內后,會激活淺層真皮中肥大細胞,使得組胺大量釋放,皮試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滲出增多,皮丘增大,局部出現水腫,毛細血管擴張,這屬于典型陽性反應。
過敏反應的發生分子機制指出,其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有關。人類白細胞抗原為調控人體特異性免疫應答、決定疾病易感性個體差異的基因系統[4]?;颊呋蛘呤羌易鍌€體體質、遺傳背景,對一些抗原容易產生IgE抗體,這一類患者存在高度過敏傾向。因此,在臨床上,用藥前對患者既往以及直系親屬中有皮毛、花粉、食物、藥物等各類不明原因過敏史、蕁麻疹的對象,局部紅暈者,經生理鹽水對照,區別判斷患者是特異性素質個體,還是對皮試液過敏[5]。
曾有學者采取不同濃度組胺展開皮膚點刺試驗,結果發現,組胺濃度與風團、紅暈反應強度之間,存在良好的量效關系[6]。真正的過敏反應,體內組胺濃度相對較高,屬于變應原與IgE結合后,組胺短時間內釋放,在數分鐘內發揮作用,持續時間在2 h左右[7]。
臨床上,抗菌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居首位,需要皮試最為常見的藥物包括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調查顯示,主訴青霉素類或頭孢類過敏者中,反饋頻率最高的為醫院藥物皮試中,由于局部紅暈直徑超過1 cm,則被醫護工作者判定為過敏。從而造成這一類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藥物選擇性變窄,為臨床合理經濟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擾[8]。
藥物過敏試驗為目前臨床上提高用藥安全的一個重要措施,對于傳統藥物皮內試驗而言,因其屬于人工有創性操作,因此在引發患者痛苦的同時,也會因諸多認為因素造成皮試結果出現誤差,增加假陽性率[9]。曾有學者經研究發現,皮內注射法與快速過敏皮試儀兩種方法對青霉素類皮試、頭孢菌素類皮試效果對比,無統計學差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經電腦智能控制的快速過敏皮試儀法,屬于一種無創離子導入技術,可以對人工操作帶來的弊端予以有效避免,從而減少假陽性率的發生,快速、安全、無痛、準確性高,患者更容易接受。除此外,傳統皮試方法,皮試液在注入體內后無法取出,針對高度敏感者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焖龠^敏皮試儀操作中,皮試液不直接注入到體內,若是發生過敏征象,則可立即停止操作,對嚴重不良后果的發生可以有效避免,保證了患者的安全[10-14]。
近幾年定向藥透儀在臨床藥物過敏試驗中,被廣泛應用,其具有明顯的無創、試驗時間短、可自動計時、假陽性率低等優勢。曾有學者經研究發現,在應用定向藥透儀的過程中,試驗結束5 min內獲得的試驗結果并不科學,部分患者會出現一定的過敏滯后情況,因此存在陽性漏檢的風險[14-16]。
本次研究中,以對延時10 min觀察對定向藥透儀皮試結果準確性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為目的,對358例接受過定向藥透儀皮試的患者的觀察結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現,本組受試者5 min和延時10 min觀察,檢出陽性患者共計65例,陽性率為18.16%,包括有青霉素類44例,頭孢菌素類21例。觀察5 min內陽性者46例,包括青霉素類30例,頭孢菌素類16例,延時10 min內檢出19例,包括青霉素類14例,頭孢菌素類5例。5 min內陽性率為12.85%,10 min內陽性率為18.16%,觀察5 min較延時10 min陽性率低。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17-21]報道結果相似,由此提示,延時10 min觀察可提高定向藥透儀皮試陽性率,增加結果準確性,提高了護士工作效率,獲得良好社會效益。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值得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并推廣。endprint
[參考文獻]
[1]張燕,張春紅,劉聿秀,等.快速過敏皮試儀結果觀察時間的討論[J].護理管理雜志,2012,17(8):602-603.
[2]顧春聯,徐立芳,肖秀華.快速過敏皮試儀在臨床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3(3):212-213.
[3]李向英,李向青,馮朝暉.加強門診皮膚過敏試驗的環節管理[J].護理管理雜志,2013,24(5):356-357.
[4]楊麗娟,吳歌,韓銘,等.86例藥物過敏反應的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1):65-66.
[5]張宇,姚煦.Allergin-1在過敏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39(2):95-97.
[6]賀學榮,何川,龔建平.肥大細胞激活機制與變態反應性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4,43(9):1139-1141.
[7]朱海寧,張迪,黃猛,等.肥大細胞對針灸治療過程中的物理刺激的敏感性機制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2(5):681-687.
[8]張燕,劉聿秀,崔錦美,等.快速過敏皮試儀觀察試驗結果最佳時間的研究[J].護理學報,2011,8(10A):63-65.
[10]王艷艷,孫曉萍,逄海峰,等.快速過敏皮試儀在兒科的臨床應用及觀察[J].北方藥學,2013,10(9):124-125.
[11]魏福玲,邵愛琴,劉曉晨.快速過敏皮試儀的應用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5):172-173.
[12]陳霞.快速過敏皮試儀皮試法在兒科門診輸液室的應用[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11):1369-1370.
[13]章應嫻.頭孢替安皮試液配制濃度改進探討[J].安徽醫藥,2013,17(2):342-343.
[14]胡京晶,劉建濤,于巖偉.快速過敏皮試儀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0,8(12):136.
[15]廖莉,文香,李芹.76例藥物過敏性休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2):1355-1356.
[16]劉祉莉,沃紅纓,陳萍.頭孢菌素抗菌藥物皮膚過敏試驗現狀的醫療風險分析[J].中國藥房,2014,25(33):3087-3089.
[17]章映嫻.頭孢替安皮試液配制濃度改進探討[J].安徽醫藥,2013,17(2):342-343.
[18]欒嶸,朱婧,翟所迪.基于化學結構分析頭孢曲松的皮膚試驗問題[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4,16(2):68-70.
[19]韓梅,宋志勇,劉海凈.基于藥品說明書分析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皮膚過敏試驗[J].中國藥房,2013,24(22):2098-2100.
[20]商照國,劉紅月,丁哲,等.頭孢類抗菌藥物皮試問卷的調查與分析[J].抗感染雜志,2014,11(2):144-146.
[21]黃毅婷,陽麗梅,黃旭慧.158例青霉素皮試陰性致過敏反應的文獻分析[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5,15(4):294.
(收稿日期:2017-05-19 本文編輯:馬 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