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 要:本文主要從勒克萊齊奧作品的角度進行分析,充分說明勒克萊齊奧作品獨特性,這與我國現代文學的太過傳統,文字太過優美,形成強烈反差。在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新價值觀下,勒克萊齊奧的作品,揭示了許多身邊小事中透出的深刻含義,這同時也給了世界生態意識的敲響警鐘。
關鍵詞:生態意識;勒克萊齊奧;新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2
引言:
勒克萊齊奧是一位具有強烈生態意識的作家,他將生態融入小說中,將現實主義,生態批判完全展示出來。他由小看大,由點看面,將他心中對當代社會文明的強烈逆反心理體現的淋淋盡致。他追求生態平衡,追求原始的純粹。
一、處女作《訴訟筆錄》
勒克萊齊奧的處女作《訴訟筆錄》憑借濃郁的神秘主義,黑色感情的基調加上自己獨樹一幟的寫作手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一部是反叛類文學的代表作。這部作品,是以亞當的視角對細微事物的觀察,將亞當原始化、非人化、物化,同時以各個角度,充分地體現了亞當對當代社會文明的強烈逆反心理,他將亞當賦予生命,賦予自己的感情,讓他對這種暴力文明也嗤之以鼻。書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隨著他向前行走,他看見縱橫交錯的直線和曲線一一散開,諸多物體閃爍著物質的光亮,遠處,濃霧重又合攏。在此類的景觀中,誰也難以斷定什么;置身其間,人們多多少少總像是個滑稽可笑的陌路人,而且其表現方式令人掃興?!边@是勒克萊齊奧對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嘲笑,對社會現實主義的批判,對生態進行批評。在亞當的人物特色上,以追求生態平衡,追求原始的純粹,由保護環境下的反“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的意識集中體現。“我剛才已經到達植物境界……成了青苔,成了地衣。”他還企圖物化自己,使自己成為“青苔”、“地衣”、“細菌與化石”。
他在書里又這樣寫到:“隨著亞當往山下走去,連房子,天空,甚至是海灣的曲線也漸漸變得模糊不清。因為前面是一色的小灌木和矮林;一切都壓迫著大地,酷熱令空氣搖曳不定,遙遠的天際宛若縷縷青煙,從草叢中裊裊升起。太陽也扭曲了某些東西:陽光下,公路化作了灰白色的薄片;有時,車輛馳過,看似一條普普通通的流線,可突然,黑色金屬無緣無故地像炸彈般爆炸開來,發動機罩里迸發出螺旋形的閃光,驟然形成一圈光暈,映紅整個山丘,致使山丘低頭,連大氣也退縮了數毫米?!备S著他的腳步,就好像是想要把自己變成灌木和矮林一樣可以阻擋住別人的視野;把自己變成一縷縷青煙一樣飄向任何地方;他想把自己變成光暈,朦朦朧朧;他想把自己變成大氣,四散八方。從一開始,就體現了他不拘泥于現實生活的特點。再繼續往下看,我們會發現,勒克萊齊奧筆下的亞當有跟蹤狗、效仿狗的奇怪行為、經常幻想自己會成為動物家族的一員。他把自己想象成老鼠,想象成貓,不愿與人為伍,只是獨自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融入自然界。勒克萊齊奧通過亞當這個角色,向我們展示出了西方文明對人們的剝削。在這個科技不斷進步的社會,只有物質給人們帶來了享受,這使原本充滿“幸福味道”的生活失去了原始化的淳樸,自然生態下的和諧。勒克萊齊奧用《訴訟筆錄》警醒世人,呼吁世人提高對于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共同利益的責任感和自覺性,這是對現代文明的質問與控訴。
二、一反常態的《戰爭》
如果說勒克萊齊奧的處女作《訴訟筆錄》是一部物化角色,物化自己,物化整個現實世界的著作,給了西方國家生態意識的一記當頭棒喝。那么,《戰爭》就是將全世界剝絲抽繭的駁斥,就是對物質主義的現代社會的無情譴責。那個由零和壹構成的初始世界的本質才是勒克萊齊奧所追求的美好。
勒克萊齊奧在《戰爭》的文字處理上顯得尤為一反常態,他將語言變得很精妙,這是要將這個世界按在手術臺上,抽絲剝繭,徹底肢解了現代社會主義文明。就這樣一個被戰爭施虐后的毫無生機、光怪陸離、滿目瘡痍、喪失本性的枯槁世界“光鮮亮麗”地出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不勝唏噓?!氨热蹘r溢流更美,放射著紅、藍、珠光色的燈。深嵌在地里的玻璃舷窗。沒有草地、沒有塵埃的塑料空間。在空中游移的臉。電扇、散熱器、每時每刻、四處都有一堆堆臉孔,在軀體的頂端滑行……在這地球表面封閉的薄薄氣泡內,而此時無數的面孔正從四面八方壓過來。”
在這部小說中,勒克萊齊奧站在戰爭的角度上揭露了人們弱肉強食的殘酷,用戰爭暗喻工業發展,用血腥恐怖體現出人們精神建設被徹底摧垮,工業發展不再文明,這是工業上的悲哀。這同時又再說是工業暗喻了戰爭時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無情。在這樣不受掩飾的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下,讓這些殘酷、剝削就顯得不足為奇了。
三、其他短篇小說集
1.短篇小說集《發燒》,主要以九篇日常消極態度的思維進行串連的,勒克萊齊奧不走傳統路線的編排,而是將身體的不適感特顯出來,以其為主題。
2.小說《洪水》與整個世界水火不容,勒克萊齊奧將男主角定義為與這個社會針鋒相對的人物,本是一名有前途的大學生的男主角,卻不滿這個社會,看破了一切,竟然竟用兩眼直視太陽,直至失明。
3.《可愛的土地》一文,從這個世界的一草一木開始直到可愛的小動物們,甚至是塵埃,是陽光,都充滿回憶,但是在這片可愛的土地上,唯獨沒有人類的存在。
4.短篇小說《夢多》,主角夢多天真、勇敢、樸實、自由、積極、善良,他愛那些笑容燦爛的人們,他喜歡談天說地,描繪著大海、暢想著自然。
四、生態批評視野下的勒克萊齊奧
勒克萊齊奧不拘泥于現代文學的普遍特點。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跟別人是不同的,勒克萊齊奧反駁了當代文學,建立了反叛主義文學,也是一種將文學與文化相結合的新視野。
1.在主題上,勒克萊齊奧更加善長將那些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們的精神生活用自己獨特的手法展示給大家,例如:流浪者、小偷、逃犯、偷越國境的人,還有那些心靈純潔但行為“怪僻”的少年人。透過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勒克萊齊奧力圖反映出人類心靈中與貌似合理的發達的現代文明相對立的向往自由、回歸自然的本性,使這些作品的批判色彩很濃。
2.在藝術手法上,勒克萊齊奧刻意求新求奇,而又不拘一格。觀察入微、描寫細膩是他的最大特色。他的早期作品結構略顯松散,堆積雜亂,內容不連貫,后來的作品中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對物件細的、靜的描寫,使人想到新小說;人物不連貫、無意義的對話使人想起荒誕派戲?。欢S多跳躍性極大的比喻可說是象征主義式的。
3.他的生態文學作品是全面性的、深刻性的,并且出乎意料的映射出強烈的生態危機意識、人文關懷傾向和異域特色,再加上他在文學藝術形式上的創新,使他的作品在眾多生態文學作品中獨樹一幟;同時,他在現實生活中與文學實踐中生態觀念與生態行為的一致性和整一性,又為他在生態文學史上的領軍地位加上了重重的砝碼,其在解決生態危機方面給我們最大的啟示為: 復蘇生態意識和跳出中心。勒克萊齊奧借作品向這個世界表達了人類生存的弊病,為了追求物質生活,卻一點一點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丟失了自己的人性本善,扔掉了自己的淳樸自然生活。他狠狠地點破了這一點,讓我們不禁反思,究竟我們是要怎樣的一個生活呢?現實中,究竟該如何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新世界?
總結:
本文通過對勒克萊齊奧作品展開分析,在西方社會與社會物質主義的角度上反思生態意識。勒克萊齊奧的作品中大多是以社會步調不一致的小人物入手,緊接著出人意料的情節,著重渲染一些生態批評下的“恐怖”色彩,突出生態自然的重要性,批判了當今社會的殘破不堪。
參考文獻:
[1]潘水萍.蒙多的世界——對勒·克萊齊奧流浪母題小說的新透析[J].山東文學. 2009,09(12):97-114.
[2]張公善.洞見與盲視:勒克萊齊奧《訴訟筆錄》簡論[J].外國文學. 2009,10(06):56-78.
[3]陳小鶯.同處當地和異域,屬于不同的歷史——勒·克萊齊奧小說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 2009,11(04):130-152.
[4]盧志博.物質的遮蔽和反物質主義的“戰爭”——勒克萊齊奧《戰爭》評析[J].新東方. 2009,09(04):78-93.
[5]許鈞.勒克萊齊奧的文學創作與思想追蹤——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J].外國文學研究. 2009,14(02):356-3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