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奈保爾的最后兩部半自傳體小說《半生》和《魔種》借助主人公威利漂泊的一生來探尋其身份追尋的過程。小說中,主人公威利企圖丟掉原來的身份而建立一種全新的身份,以及后來在具有了多重身份的背景下試圖找回原有的身份的嘗試都是失敗的,唯有認識到多元身份背景的存在,建構一種雜糅的身份,才有助于找到身份的歸屬感。
關鍵詞:流散;身份追尋;雜糅
作者簡介:牛雙穎,山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1
簡介:
奈保爾是一位特立尼達裔英國作家,他的作品多以自身游歷為題材,以政治暴力、內心無歸屬感、異化疏離的漂泊感為主題,流露出對身份追尋的焦慮和身份歸屬的探索。
《半生》和《魔種》分別是奈保爾在2001年及2004年發表的兩部半自傳體小說,《半生》講述了主人公在家鄉印度的童年以及后來到英國求學,最后前往非洲生活的前半生的生活經歷;作為《半生》的姊妹篇,《魔種》開篇接著威利離開非洲前往柏林的住處講起,主要講述了威利后半生在家鄉印度參加“游擊戰爭”以及最后輾轉回到英國的經歷。在兩部小說里,威利完成了由家鄉印度到英國求學,后到非洲定居,再前往柏林,最后返回家鄉印度參加“游擊戰爭”,以及最后重返英國的流散歷程。
一、逃離印度,英國求學:擺脫舊身份
出生于印度高種姓婆羅門家族的威利從小性格敏感叛逆。同學的嘲笑。家庭里高種姓的父親對低種姓的母親的蔑視,以及母親在教會學校所受侮辱的事件,讓威利對種姓制度產生了一種深深的厭惡感。生性敏感的威利從小就痛恨這種不合理的種姓制度,本能地想逃離。
在教會學校接受西方教育的威利開始對西方文化產生了向往,然而,在教會學校的受挫讓威利感到了侮辱和愚弄,他開始對學校,對種姓制度以及印度的愚昧落后感到深深的失望,他想逃離。
后來,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威利前往英國學習。來到英國的威利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帶給他的權利。為了更好地融入英國社會,威利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并在新身份的庇護下開始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他開始進行創作,出入英國主流社會,并第一次和白人女性發生“性”關系。然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虛偽的,在移民社區的生活讓他看到了移民生活的混亂;和白人女孩發生性關系讓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性無能,而自己的創作也根本無法得到認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虛假的。后來,諾丁山發生種族暴動,加上自己在英國的求學生涯即將結束,此時的威利陷入了何去何從的境地。
二、前往非洲,做安娜的“倫敦男人”:身份的迷惑
由于小說的出版,吸引了非洲女孩安娜的到來。在安娜的身上,威利第一次找到了身份的認同感,他們有相似的身份背景以及相似的生活經歷,和安娜相處威利不會感到身份的卑微感,威利第一次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滿足,并隨安娜一起返回非洲。然而,在非洲生活的經歷讓威利再次感受到了空虛和迷惘:一方面,威利在安娜的莊園過著二等葡萄牙人優越的生活,然而,另一方面,非洲社會生活的底層受種族壓迫的人們以及混亂無序的生活讓威利感到了深深的厭惡和不安,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終于,后來非洲爆發種族暴亂,威利和安娜提出離婚,前往柏林妹妹的住處。
在妹妹處寄居的威利整天無所事事,無憂無慮。然而,當威利在柏林的簽證即將到期的時候,他再次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選擇。有一天,當威利看到遠在德國的卡米爾人都在以賣玫瑰花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為家鄉戰爭籌集錢財的時候,威利的心靈受到了觸動,后來在妹妹的鼓動下,威利決定返回家鄉參加“游擊戰爭”,希望通過戰爭的方式為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
三、重返英國:雜糅身份的建立
離開德國,威利決定投身到印度的“游擊戰爭”,希望為家鄉的革命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然而,回到印度的威利發現所謂的“游擊戰爭”只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激進分子所發起的暴力組織,他們所奉行的都是一些暴力的“殺人哲學”。滿懷革命斗志的威利在看清了這一切之后感到了恐慌和不安,然而,參與到“革命”組織的威利已經上了警察的黑名單,他不得不小心,否則會受到被殺害的危險。后來,威利終于有機會向警察投降,被投入獄。后來在妹妹及朋友羅杰的幫助下(羅杰送來了一本威利在英國時出版的關于印度的小說)威利才得以洗脫政治犯的罪名,并順利返回英國。
重返英國的威利此時已經年過60,在羅杰的幫助下,威利在一家建筑編輯公司工作,此刻的威利開始從容地在倫敦生活,并且開始接受這種生活。此時,認識到多元文化背景的威利似乎能夠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融入到英國的社會當中去,找到精神的歸屬感。
結論:
威利漂泊的一生就是其對自我身份探尋的過程,然而,主人公威利無論是想擺脫舊身份、重塑一個新的身份,還是試圖找回原來的身份的嘗試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認識到多元文化背景的存在,并努力建構一種雜糅的身份,才有助于找到身份的歸屬感。奈保爾通過小說中人物流散歷程當中身份歸屬的追尋,有助于我們對像奈保爾一樣具有多重文化身份背景的移民知識分子的身份問題做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文獻:
[1]Naipaul, V. S. Half a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1.
[2]Naipaul, V. S. Magic Seed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4.
[3]Said, Edward W.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Weiss, Timothy F. On the Margins: the Art of Exile in V. S. Naipaul.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2.
[5]馮會珍. 馴服與反抗—論<半生>和<魔種>中的人物文化身份追尋. 東北師范大學,2013.
[6]胡春蘭. 身份的缺失與重建—奈保爾小說<半生>的后殖民主義闡釋. 陜西師范大學,2008.
[7]黃輝、周慧. 《流散敘事與身份追尋》.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8]聶薇. 奈保爾小說《半生》中的諷刺藝術. 名作欣賞,2007(22): 49-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