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丹
摘 要:隨著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女性導演層出不窮。作為一位女性導演,李玉一直在其作品中關注女性,這種獨特視角與表達方式,使得李玉區別于其他的女性導演,在中國女性導演中占據很大的地位。李玉的作品實現了從紀錄片到文藝片再到半文藝半商業片的轉型。李玉的作品與同期的女性導演相比,具有更強烈的女性意識,現實意義以及批判力量。
關鍵詞:李玉;女性意識;人物塑造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1
李玉的五部電影都是女性題材的影片,表現女性的生存環境和情感世界,以及她們在壓迫狹窄的環境中的自我認知與追求解放。身為一名女性導演,李玉憑借女性獨特的視角與感受力,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個邊緣化的女性角色。她能走進她所創作的人物內心,理解她所創作的人物,賦予她的人物以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不再是簡單的類型化的女性。
《今年夏天》里的小群是一個同性戀者,《紅顏》里的小云在中學時期未婚先孕,《蘋果》里的劉蘋果是生活在北京底層被老板強奸的洗腳妹,《觀音山》里的南風處于迷茫的青春期,《二次曝光》里的宋其則是一個有著精神問題的整形醫師。她們有的生活在大城市,有的生活在小鎮,但不論生活在什么地方,她們都是不被人們理解的,存在問題的社會邊緣化人物。五個邊緣化的人物不愿處于被男性窺視、被男性擺布的地位,她們最終都有自己的思考與認知,作為獨立的女性個體作出選擇。
《今年夏天》結尾,小群到底來沒來參加母親的婚禮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依照李玉的風格來看,小群是不會來的。這是小群的一種選擇,她選擇了漠視傳統觀念,選擇了逃避。《紅顏》、《蘋果》和《觀音山》中的女性選擇了乘坐火車出走,火車象征著人生的旅程,象征著人生的出路,同時也象征著無知的未來。而不同的是《紅顏》里小云拋下了小勇選擇自己一個人出走;《蘋果》是劉蘋果帶著她兒子一起出走;而《觀音山》是南風、丁波和肥皂三個年輕人一起走。這也是李玉的一種轉變,不再那么絕對與獨立。這些類似“娜拉”式的出走,體現出她們的女性意識的覺醒。但逃避之后,出走之后,這些女性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正如火車的盡頭是無知的,她們的生活是不是會變得更好,李玉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而在《二次曝光》中,宋其和之前的女性不一樣,她在第一次知道真相后選擇了出走,選擇了逃避,但在第二次知道真相后她選擇了面對真相,接受真相,原諒真相,她的選擇使她得到了內心的解放。這和《觀音山》中的常月琴有些相似,常月琴在喪失兒子后,沉溺于悲痛之中,在觀音山她才悟道生命的真諦,內心得到平靜。雖然,她選擇了死亡,但這種死亡李玉沒有在電影中直接用鏡頭展現,給觀眾想象的空間。這世間對常月琴來說已沒有牽掛,死亡并不是對兒子的追尋而是作為個體獨立思考人生后的選擇,在觀音山那個地方的她的死亡是美麗的。這是不是對前四部女性選擇的一種延續呢?出走、逃離雖然是女性自我認知的結果,但真正的解放是接受現實原諒現實,實現內心的平靜與獨立。
李玉的電影,在主題上,都關于迷失;在題材上,都關注社會現實;在人物上,都是邊緣化的女性;在家庭關系上,都是殘缺的。但是在題材的禁忌程度、演員的選取、鏡頭的運用、批判的力度、商業元素和觀眾群的普及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今年夏天》涉及同性戀題材;《紅顏》原劇本被斃;《蘋果》原名《迷失北京》涉及政治。之后的《觀音山》與《二次曝光》在審查方面都沒有存在問題。雖然《觀音山》和《二次曝光》沒有之前三部電影在社會批判上那么深刻,但核心女性意識還在影片之中,只是多了一些溫情。李玉不僅在審查與表達中找到了平衡點,在商業化與藝術性之中也找到了平衡點。李玉從小眾文藝片轉型為商業文藝片的過程中,她一直抓住她所想表達的本質——關注邊緣女性,表達女性意識。也正是這樣,李玉的影片雖然加入了商業化的元素,但卻始終保留著能觸動人內心深處的東西。
結語:
隨著電影院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如何讓中國電影健康發展,在追求商業性的同時又不失文藝性,給人們一種或溫情,或感動的值得反思的東西尤為重要。李玉的成功給了中國當代導演一種借鑒,在追求商業性的同時一定要抓住電影的本質,創造接近人心靈的東西。
參考文獻:
[1]應宇力.女性電影史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趙敏.她們說 中國當代女導演十人訪談錄[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3]楊遠嬰,魏時煜.女性的電影 對話中日女導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勞拉·穆爾維.視覺快感與敘事性電影: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下)[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萬傳法.自由的表達與所表達的自由:李玉電影研究[J].當代電影,2013,(1):84-87.
[7]李娜,郭纓.中國新銳女導演——李玉[J].電影評介,2011,(16):22+28.
[8]季曉宇.從紅顏到觀音山李玉的精神漂流記[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3):147-151.
[9]戴錦華.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J].當代電影,1994,(6):37-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