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以綠色財務管理內容和必要性作為出發點,分析綠色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從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兩方面探討綠色財務管理實現的對策,以為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意見。
【關鍵詞】產權界定 財務管理 綠色理念
所謂綠色財務管理是指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利用有限資源,以綠色理念為基礎,進而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作用的一種財務管理,最終目的是改善生態環境,促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發展。
一、綠色財務管理內容和必要性
(一)內容
就綠色財務管理內容而言,主要包括:第一,綠色財務活動。在財務活動中重新加入了環境保護、資源管理等活動內容,具體表現在綠色籌資、綠色投資、綠色營運、綠色分配4個方面,它要求各主體在展開相關財務活動時,將經濟效果、資源綜合利用、恢復成本等納入考慮范圍之內,進而促進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第二,財務關系管理。所謂綠色財務關系管理是指在原有關系主體基礎之上,將資源和環境等內容納入考慮范疇,比如在上新項目時,除了與原有環保部門之間的合作之外,還應加強與資源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與聯系,進而確保新項目在執行過程中不會出現較大的問題[1]。
(二)必要性
1.展開綠色財務管理是財務管理自身發展的基本要求。財務管理屬于軟科學,財務管理內容、目標、體制、文化等會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從而賦予財務管理新的要求,既可促使財務管理的發展,又可避免資源的枯竭,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2.可持續發展要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這種社會性動作所起到的主觀能動性作用較大,在進行各種活動的同時也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在“經濟至上”這種理念指導下,人的行為會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展開綠色財務管理尤為必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應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經濟理念,在關注經濟效益的同時加強環境和資源保護,這樣才能促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實施綠色財務管理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產權界定與收益責任之間的矛盾
一是市場經濟強調利益主體,而對于生態資源環境理念而言,公共資源是利益主體。由于生態資源環境理念和市場經濟關注的焦點不同,因此難以明確界定產權的概念,這就使得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日益凸顯。二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更加注重經濟效益和考核指標的構建;而在資源環境下,人們更多的是關注環境保護,這與經濟效益和考核指標構建關系不大,因此這兩種環境立場互相脫離或是矛盾重重。三是將環境效益的計量方式和經濟效益的計量方式進行統一或者轉換,在現階段社會環境下其實現難度系數較大。
(二)實施方面的矛盾
一是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滯后性和盲目性的特征,加之國家對綠色財務管理支持力度不足,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政府監管不到位,存在較大隨意性。二是市場秩序維護存在較大局限,尤其是在質量監督方面,政府并沒有加大對綠色財務管理理念的宣傳力度,也沒有結合現階段綠色財務管理實施情況和問題制定相關的解決措施,導致我國綠色財務管理發展速度相對較為滯后。三是由于政府對綠色財務管理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很多環境資料和信息并沒有得到完全公開,這樣既造成公眾監督職能得不到完全發揮,又造成信息共享性差,不利于綠色財務管理的發展[2]。
(三)利益矛盾
對于企業而言,實施綠色財務管理需要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并加大對財務環節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如此才能確保各項活動的有序展開。但是企業之所以愿意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物力,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并不關注其對應的環境效益能否實現,這就與生態資源環境理念追求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存在矛盾。
三、實現對策
(一)外部環境
1.政府應加大宏觀調管理。一是結合現階段我國綠色財務管理實施情況,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并加大對綠色財務管理理念的宣傳力度,加強對綠色財務管理的監管,引導企業樹立科學正確的財務管理目標,并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綠色財務管理方案;二是政府應依托綠色財務管理標準和相關要求,構建完善化、系統化的審批制度,結合綠色財務管理理論,構建相關財務指標和考核指標,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引導企業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三是政府應健全和完善公示指標,對實行和未實行綠色財務管理企業的業績情況進行抽查,以相關財務指標作為考核標準,引導社會各界加強對綠色企業的關注,為綠色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四是除了公示指標的健全之外,應結合企業實施綠色財務管理實況制定各種獎懲制度,其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實施綠色財務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是實現綠色證券、信貸、保險的主要途徑。在每一個項目進入到信貸審核之前,金融機構應將企業的環境風險納入金融風險體系,在展開風險評估的同時及時進行環境測評,針對測評結果判斷客戶是否屬于環境友好型客戶,假設該企業屬于環境友好型客戶,可給予企業適當的優惠政策,比如通過政策性銀行優先貸款,或延長稅前還貸期限等,既可調動企業展開綠色財務管理的積極性,還可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活力,這是一種金融杠桿效應,也是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式。
3.加強輿論監督。除政府的宏觀調控外,應積極組織非政府組織機構,以社會公眾為主體,定期對企業上交的各類環境報告展開抽查和分析,進而考察企業綠色財務管理執行情況,并不定期關注綠色網站新聞,設立論壇,解決論壇中的各種問題,這樣既可以使社會公眾及時監督企業的各種財務行為,還可提高企業綠色財務管理質量和效率。
(二)企業內部
第一,企業應積極轉變傳統單一的經營理念,在關注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促使兩者有機統一。endprint
第二,在日常財務管理中,將綠色思想和綠色財務管理理念融入進去。一是在企業制定財務管理目標和財務管理方案時,應將綠色理念納入考慮范圍之內,兼顧資源環境問題;二是企業應以綠色理念為基礎,積極研發綠色產品,并豐富財務管理服務形式,促使經營方式的轉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使企業可持續發展;三是將綠色理念貫穿于財務管理的全過程,進而促使企業財務管理方式的理念和方式的轉變[3]。
第三,構建評價體系。構建科學化具有針對性的財務評價體系是提高企業經營發展動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徑,具體表現在:一是在編制和披露會計報表過程中,增加綠色報表分析指標,專門將與環境影響相關的信息標注出來;二是針對綠色財務管理效率問題,構建具有針對性的評價體系。這樣既可以隨時考察企業財務管理情況,又可以幫助企業認識到自身在綠色財務管理方面的不足,進而針對不足之處制定具有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三是將評價結果公布出來,并將其作為考核企業管理者業績的指標之一,從而起到調動管理者工作積極性的作用。
第四,構建綠色內部控制部門。并配置專業人員管理成本控制工作,確保綠色財務管理工作落實到實處。
(三)案例分析
某礦產企業在2008~2012年間,其生產產值逐年遞減,從最高的8.53億元下降到6.47億元,究其原因在于沒有加強財務管理,導致內部矛盾較多。針對此,在2013年提出了綠色財務管理口號,企業領導解放思想,大膽改革,成立了銷售部、管理部門等多個部門,并健全和完善了財務機構,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引入一大批專業人才。這樣不僅使廣大員工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且進入競爭機制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升。此后企業營業收入逐年遞增。由此可見,加強財務管理、制定財務目標對于企業的發展尤為重要。
四、結束語
展開綠色財務管理是企業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隨著人們思想理念的轉變和環保意識、責任意識的增強,實施綠色財務管理可以指導企業各項經營管理活動發揮其功能與作用,并以綠色理念為基礎,積極研發綠色產品,豐富財務管理服務形式,促使經營方式的轉變,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促使企業的全面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立霞.淺議綠色財務管理[J].商業會計,2016(11):108-109.
[2]張妍.淺議綠色財務管理用于企業的問題與措施[J].東方企業文化,2015(13):292-292.
[3]肖福州.淺議企業綠色財務管理模式的有效實施[J].企業導報,2014(20):30-30.
作者簡介:鄔麗霞(1976-),女,云南昆明人,大專學歷,會計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