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大米價格的波動趨勢,通過HP濾波法確定了大米的波動周期,并在此基礎上構建GARCH模型,研究了大米價格波動的特征。研究發現,大米價格震蕩上行,且季節性波動強,周期明顯,大米的價格波動具有集簇性和持續性。對此,本文提出一定的價格管理對策。
【關鍵詞】大米價格 HP濾波法 GARCH模型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黃金期。“十二五”期間,我國糧食生產連跨兩個千億斤臺階,農民收入年均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農民生活顯著改善,但在我國經濟轉軌、體制轉換、社會轉型的新階段,農業農村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當前我國糧食進口和庫存均創歷史新高,形成了糧食產量、庫存和進口三量齊增的現象,加快調整農業生產和供給結構的任務艱巨而迫切。在此背景下,我國“十三五”規劃將“糧食去庫存”和“生產調結構”放在重點位置,加上糧食呈現金融化趨勢,這一系列因素造成糧食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本文以大米價格作為研究對象,通過HP濾波法確定了大米的波動周期,并在此基礎上構建GARCH模型,研究了大米價格波動的特征,并提出一定的價格管理對策,為穩定我國重要口糧的價格提供一定參考。
一、大米價格總體波動特征
選擇中儲糧原糧收購價格中的粳稻價格指數月度數據(2009-01至2016-09)代表我國大米價格走勢。首先分析波動的趨勢,繪制大米價格指數變化趨勢圖,如圖1所示。
由趨勢圖可以發現,大米價格指數在2009年1月至2016年9月呈現先上升,最后趨于近似平穩的趨勢。根據其大致的趨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大米價格指數呈現總體上升態勢;第二個階段是2012年10月至2016年9月,價格指數呈現小幅度的上下波動狀態,趨于穩定。
同時我國大米價格指數的波動主要呈現以下幾點總體特征:
(一)大米價格在波動中呈現明顯的上漲趨勢
我國大米價格自2009年以來,呈現出了明顯的價格上漲趨勢,特別是在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間,價格上漲了30%以上。伴隨著價格的上漲,波動具有這一定的不對稱性,大部份月份里價格呈現正向波動,且波動幅度較負向波動更大。
(二)大米價格波動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小
大米作為我國重要的口糧品種之一,其價格波動和市場構成一直受到嚴格的政策監管。例如我國大米的自給率,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一直超過100%,近幾年國家有針對性的進口大米,也只是適當調節市場中的大米品種,自給率依然穩定在98%以上。如此高的大米自給率,證明我國大米在短期內可能會受到國際大米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但在長期內受到外部影響的可能性較小,波動更多的還是來自政策的變化及其本身周期性供求變化因素。
二、大米價格波動實證研究
(一)基于H-P濾波法的價格波動分析
由于大米屬于典型的季節性農作物,其波動具有強烈的季節特征,因此利用census X12方法對大米價格序列進行季節調整,得到我國大米價格指數的季節因子序列、大米價格指數不規則分量序列和大米價格指數趨勢循環序列。從中可以分析大米價格的季節性漲跌趨勢,以及排除季節性干擾的隨機波動特征。
從圖2可以看出,大米價格存在著較強的季節性漲幅規律。
2009年至2012年,每一年的第一個季度的三月份價格出現高點;然后慢慢回落,在第四季度的十月份出現價格最低點,最后價格又開始回升。
2013年至2016年,在每一年的最后一個季度,即年末,出現價格高點;然后在每一年的第三個季度的八月份出現價格低點。
由圖3不規則分量序列圖可以看出,大米價格指數在2009年末2010年初出現了劇烈波動。而在2013年及之后,大米價格的波動就趨于平緩,這也是由于大米最低收購價政策在實行10年期間,積累了較多的調控經驗。同時伴隨我國城市化的進一步加深,不少糧食的提供者也成為了主要的消費者,使口糧需求進一步擴大。此外,緊張的供求關系刺激著政府對大米進出口等影響口糧安全行為的大力監管,進一步平穩了大米市場的價格關系。
由圖4大米價格指數趨勢循環序列可以看到,大米價格呈現上漲趨勢。在12年之前,呈現出指數狀的增長態勢,在12年以后,隨著金融危機帶來的投資影響的逐漸褪去,大米價格的上漲有了一定的緩和。
本文對大米價格的趨勢循環序列利用H-P濾波分析,分析大米價格指數的波動周期的相關信息。運用HP濾波分解圖,參數取14400,得到圖5,其中Final trend-cycle曲線為我國大米價格指數的趨勢和循環序列,Trend曲線為該序列分離出來的長期趨勢,Cycle曲線為該序列分離出的循環波動。
由圖5中分離出來的長期趨勢Trend曲線,可以發現大米價格在長期處于穩步上漲的趨勢。而循環波動序列則顯示大米價格存在幾次較大程度的波動,分別出現在11年、12年和15年。
總體來講,大米價格的波動經歷了四個周期,周期的平均長度為19.75個月,其中第一個周期和第三個周期的波動幅度較大,其他兩個則相對較小。
(二)基于GARCH族模型的波動集聚性分析
通過以上的分析,運用TARCH模型分析一下波動的集聚性及不對稱性特征特征。
大米價格指數相關統計指標
由偏度和峰度可以判斷,波動分布呈些微的左傾斜性,JB正態檢驗的結果則說明其分布呈現非正態分布。而標準差則偏大,說明波動較明顯,幅度較大。Q統計量結果顯示,p值為0,即序列非白噪聲。因此嘗試建立TARCH模型分析波動特征。
首先對原始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Eviews7.0的ADF檢驗,結果輸出ADF統計量對應P=0.2635>0.05,接受原假設,即該序列存在單位根,不平穩。做一階差分處理之后,ADF統計量對應P=0,不能接受原假設,即該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為平穩序列。endprint
對差分序列進行白噪聲檢驗,對應p值偏小,認為其非白噪聲,存在自相關,可以進行TARCH建模。
通過Eviews7.0進行估計,結果如下:
(-1.295781) (5.435983) (2.450578) (6.681632)
模型估計結果基本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括號內的數值為Z統計值。模型估計結果顯示,大米市場價格波動具有集簇性特征。由模型估計結果,ARCH項系數0.486777>0,在0.01%的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GARCH項系數0.668002>0,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證實了在我國大米市場確實存在明顯的波動集簇性特征。兩個系數之和大于1,表明過去的波動對未來的影響仍然在。
模型擬合結果表明,我國大米市場價格具有ARCH效應,即相鄰兩期價格的方差存在著序列相關性。大米市場價格具有顯著的波動集簇性、記憶性和持續性特征,這就意味著政府以及相關糧食主體可以利用大米市場價格波動的集簇性對下一期的市場價格波動進行預測。
三、價格管理對策研究
通過上文實證研究,發現我國大米價格在研究區間內震蕩上行,且季節性波動強,周期明顯,大米的價格波動具有集簇性和持續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一是穩定生產成本,努力化解農資產品漲價對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影響,加強對化肥等農資產品生產、調運的管理,保障化肥市場供應。同時還需要采取相應政策措施,建立淡季化肥儲備制度,防止種糧旺季導致的農資化肥價格上升造成種糧成本提高。
二是增強市場活力,對于政府與企業來說,一方面建立健全大米稻谷類產品的生產流通機制,鼓勵更多有資質的服務機構投入到大米市場的服務中來;另一方面,創新大米加工生產產品,使市場品類更豐富、產業鏈更健全。對于普通生產者、投資者來說,進行必要的市場風險教育,了解更多的市場信息,保證市場參與度的同時,更能使市場價格更穩定、交易活力更強烈,降低市場風險,保障各方利益。
參考文獻
[1]姜長云《“十二五”期間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制約與挑戰》,《中國發展觀察》2010年第1期,44-48.
[2]周洲,李光泗.我國大米價格波動特征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03):93-96.
[2]苗珊珊.大米市場價格波動態勢及周期性特征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68-73.
基金項目:科研基地-科技創新平臺-糧食安全目標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19008001217;北京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5JGA031資助。
作者簡介:李磊(1993-),男,漢族,安徽安慶人,就讀于北京工商大學,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