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璇 白丹杰
【摘要】隨著我國內部控制制度的日趨完善,企業加強自身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實施成為必然趨勢。然而,現如今對于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是否及時修正內部控制制度的相關研究并不完善。現有文獻集中討論內部控制缺陷修正與審計收費、審計機構的關系。本文選取深滬兩市2014~2015年間共4413家上市公司證據,實證發現內部控制缺陷與盈余管理的指標顯著負相關,且進一步探究發現缺陷修正會減輕企業盈余管理程度。
【關鍵詞】內部控制缺陷 缺陷修正 盈余管理
一、引言
本世紀初,薩班斯法案、PCAOB的審計準則2號、《內部控制整合框架》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頒布,預示著市場對企業內部控制水平、經營風險水平提出了更加標準、嚴苛的要求。在我國,2009年《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正式實施,旨在進行進一步的規范的企業內部審計委員會、中介機構的內部審計方案、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等。
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我國實證領域逐步開拓出圍繞內部控制缺陷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白華、高立2011),研究信息披露的主要依據是企業自行核查、公布的內部控制自我認定報告。張軍(2009)提出《基本規范》頒布之后,企業操縱財務報告信息的程度明顯降低。從企業性質來看,規模大、股權分散、財務狀況優良的企業更愿意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方紅星,2011)。張繼德、孫永波(2013)發現要想衡量公司內部控制是否具有高質量,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觀察其是否自愿公布內部控制相關資料。近年來,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相關研究日趨完善,但鮮有文獻關注其缺陷修正對企業是否具有影響。本文基于我國2014-2015年企業內部控制缺陷修正情況,進一步探究內部控制缺陷修正是否會對企業盈余管理水平產生影響。
二、文獻綜述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早在上世紀30年代末,首次強制公司在審計公司財務報表的同時針對其內部控制進行評價。為提高內部控制質量奠定堅實基礎,美國采用各項政策法規約束、監管企業行為,比較典型的有《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審核》、薩班斯法案。相對于國際轟轟烈烈的內部控制改革,我國相關審核制度則起步較晚。2009年《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頒布,明確規定上市公司需專項公布內部控制的建設情況及整改方案,表明國內迫切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關研究也成為學術界熱烈討論的話題。
白華等(2011)梳理了近年國內外內部控制缺陷研究,指出我國實證領域逐步開拓出圍繞內部控制缺陷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在各類制度中,薩班斯法案302限制了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公司的財務報告舞弊程度(Doyli,2007)。基于404條款,chan(2008)提出相較于未披露缺陷的企業,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操縱性應計項目高,說明其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在影響因素方面,林斌等(2009)著重分析了企業年限、成長速度、財務狀況等因素。在缺陷分類方面,王慧芳(2011)統計深滬兩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發現企業存在內控缺陷類型區別模糊不清,并由此在財務報告層面、公司層面缺陷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重構缺陷認定框架。
國內外圍繞修正內部控制缺陷也開辟了一些分支。方紅星(2013)提出內部控制缺陷修正會降低審計收費。葉建芳等(2012)初步得出企業內部控制缺陷修正會負向影響企業盈余管理水平。但缺陷修正與盈余管理方面的文章卻是寥寥。
三、提出假設
為實現盈余管理質變的精準計算,國內外學者多次建立并不斷修正計算模型。Healy和wahlen(1999)將盈余管理定義為企業借助財務手段、偽造真實交易調整年末報表,用報告指標的假象以達到相關目標。陸建橋(2002)認為在法規、準則的監管之下,公司在追求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所做的行為主要是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將盈余管理分為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并認為為了實現真實盈余管理,企業主要的措施是改變籌資、投資時間節點,但是真實的盈余管理跡象難以分辨,相關研究也較少。
當企業存在內部控制缺陷時,其控制活動、內部信息溝通方面通常出現很多差錯,具有動機對盈余指標進行管理。Ashbaugh-skaife(2008)和kinney等的研究,認為在兼并重組過程優秀員工的流失、大量存貨增加、銷售快速增長企業會計風險增加,更容易出現內部控制缺陷,企業的盈余管理也更為頻繁。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其他條件恒定,相較于不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當企業存在內部控制缺陷時,其盈余管理水平較低。
H2:其他條件恒定,相較于未修正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修正缺陷的企業盈余管理程度降低。
四、研究設計
本文選擇2014~2015年間我國共4413家上市企業的數據,剔除當年st公司,剔除金融類企業數據和未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數據缺失的公司。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認定為存在缺陷、當年收到證監會或交易所處罰、當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均認定為存在內部控制缺陷。數據整理得到2014年存在內部控制缺陷公司889家,占總數的40.6%;2015年存在內部控制缺陷公司770家,占比34.6%。本文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數據皆由手工獲取,實證分析使用stata軟件。
(一)變量定義
1.因變量:真實活動盈余管理質量RM。鑒于盈余質量的多面性,其量化方法沒有統一的標準。本文選擇真實的盈余管理作為因變量。目前比較常用的計量指標模型是Roychowdhury(2006)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模型,研究發現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是當期銷售及銷售變化額的函數,可以通過該函數算出殘差,得出盈余管理水平。企業會在期末報告中實行正向或負向的調整,因此用絕對值衡量盈余管理程度比較合理。本文根據2012年行業分類標準按將數據分為24類,按行業進行回歸處理。公式如下:endprint
RMt=DPROt-DCFOt-DEXPt
RMt表示第t年總盈余管理程度;DPROt等三項分別表示t年度生產性盈余管理的殘差。將總的盈余管理質量指標絕對值ABSRM作為實證研究的因變量。
2.自變量。內部控制缺陷修正(Amend),如果企業上年存缺陷,本年予以修正,不再存在缺陷時,變量取1,否則取0,我國自上市公司自行披露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得出內部控制缺陷情況。
3.控制變量。根據Doyle(2007)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因素有企業規模、盈利能力、成長速度等,故取企業規模(Size)、總資產凈利率(Roa)等作為控制變量.
(二)模型構建
根據假設,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ABSRMt=β1ICAt+β2Salesgrowtht+β3Roa+β4Levt+β5Sizet +εt (1)
ABSRMt=β0amendt+β1salesgrowtht+β2roat+β3levt+εt(2)
五、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由統計數據得出,內部控制缺陷修正的均值為0.108,標準差為0.31,表示較多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都能及時改進存在的問題。公司銷售增長率、企業規模的標準差比較大,表明不同公司的規模、盈利能力的差異較大。同時對內部控制報告中披露內部控制缺陷類型的共1608個企業進行統計,得到其缺陷類型均值為2.90,表明一般缺陷為主要的缺陷類型。
(二)回歸結果分析
表為各個指標的回歸結果。回歸結果顯示,盈余管理水平(ABSRM)與內部控制缺陷水平負向顯著相關,表明公司越是加強內部控制,有效抑制了虛增業務、控制盈余水平的行為。盈余管理水平(ABSRM)與內部控制缺陷修正(Amend)在5%的基礎上顯著負相關,即修正缺陷后,企業內部制度設計間的互相制約的作用顯現,管理財務數據的行為不得不減少,企業財務報告可信度提高。對于披露內部控制缺陷類型的1608家企業進行回歸,發現缺陷類型與盈余管理水平并不顯著。控制變量中,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的盈余管理質量顯著正相關。為了掩飾企業的高財務杠桿,企業可能利用虛假交易美化報表,以便誤導相關人士的決策。
六、結論與啟示
本文選取我國2014~2015年4413家上市公司的數據,探究內部控制缺陷修正是否會對企業盈余管理水平產生影響。結果表明,內部控制缺陷的修正,在我國取得明顯成效,大多數上市公司在缺陷出現次年完成了修正。同時,缺陷的修正促進內部制度設計間的互相制約,管理財務數據的行為不得不減少,企業財務報告可信度顯著提高。面對公司內部存在的問題,企業運用盈余管理方式美化財務數據,可謂是治標不治本。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家制度進一步完善,加強內部建設、彌補自身制度漏洞、實現企業轉型才是企業明智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一直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1,(8).
[2]葉建芳,李丹萌,張斌穎.內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對盈余管理的影響[J].審計研究,2012,(06).
作者簡介:孫雅璇(1994-),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西安財經學院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白丹杰(1994-),女,漢族,河南周口人,西安財經學院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