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椏楠+張昱
【摘要】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資產評估行業作為專業性評估服務中介機構,其自身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對收益法下評估參數確定的問題進行研究,為完善評估行業無形資產評估準則,提高行業評估質量提供相關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收益法 評估參數
一、引言
我國的資產評估行業是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興起的,并隨著國有企業改制的進行迅速發展起來。如今評估中介服務已成為企業改制、資產重組、中外合資與合作、產權交易、以及出租、抵押、保險等重大經濟活動的基礎,是市場經濟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時期,作為專業性評估服務行業,資產評估在“三去一降一補”五個方面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汪海粟(2016)提出,資產評估行業應跟進市場需求完善自身的供給側調整,為政府制定和實施政策提供專業服務。張國春(2016)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也為審視評估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在討論市場需求不足,傳統業務萎縮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資產評估行業在供給側也存在很大改善空間。岳修奎等(2016)認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對資產評估行業會產生新的服務需求,也會對資產評估提出更高的要求。資產評估人員應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水平,主動承擔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價值認知和價值優化責任。
當前補短板就是要補八大短板。其中,補科技創新進步的短板就需要對創新技術價值進行評估,需要資產評估行業對無形資產的評估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
二、收益法下評估參數的確定
資產評估行業要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精準服務,在完善無形資產評估準則的同時,更應關注無形資產評估中主要影響評估質量的關鍵點:收益法評估參數選取。在提高無形資產評估服務質量,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們應該重點關注提高收益法評估準確性,合理準確運用評估參數。
(一)收益法參數指標確定的標準
在無形資產評估收益法的運用中,一般含有以下步驟:
第一,預測委估無形資產在規定使用年限內的利潤貢獻;
第二,估計收益的風險,求出折現率;
第三,對各年利潤折現為現值,求取現值和。
收益法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年期 —預測期數 —年超額收益 —折現率 —評估現值
由于收益法是基于資金的時間價值原理,其涉及到的基本評估參數有:收益額、折現率和收益期限,無形資產評估參數的精確性直接影響無形資產評估結果的精度,因此這三個參數必須口徑一致,才能使評估結果具有可靠性。
評估參數具體確定如下:
1.收益額。無形資產的收益額應當是未來預期的客觀純收益。即無形資產的收益額應該是其預期的收益額,而不是過去某一時點或者是評估時點的收益額;應該是資產的正常或客觀收益,而不是實際或非常收益;不是總收益額,而是扣除必要費用后的凈收益額。
采用收益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的關鍵步驟是無形資產收益額的測算,這也是無形資產評估中的重難點。在評估實務中,一般有四種方法:直接估算法、差額法、分成率法、要素貢獻法。
2.折現率。折現率是指投資者期望的投資回報率。無形資產的期望投資回報率一般需要根據無形資產實施過程中的相關風險及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進行估算。另外,無形資產折現率的口徑應該與其采用的收益額的口徑保持一致,這是確保評估結果合理的重要因素。
在無形資產評估實務中,折現率的計算和選取方法一般有四種: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基礎計算和選取折現率;以無風險利息率加風險價值率法計算和選取折現率;以綜合資本成本法計算和選取折現率;以資金利潤率法計算和選取折現率;。
3.收益期限。無形資產的預期獲利年限指的是無形資產產生作用,并發揮超額獲利能力的時間。收益期限的精確與否對無形資產的評估有重要影響。
在進行確定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收益期確定原則
無形資產有效期處理
既有經濟壽命又有法律壽命和合同壽命孰短原則
法律未規定有效期按合同規定
法律和合同均未規定有效期限和收益年限預計受益期
(二)存在的問題
在無形資產評估是由于評估標準模糊、評估準則不規范、執業人員業務水平低等原因,可能會造成評估結果與實際情況懸殊較大。
1.預期收益額問題。第一,預期收益額體現為利潤總額、凈利潤、營運型凈現金流量和投資型凈現金流量。它們有其各自的財務涵義和計算口徑。第二,收益法中所指的收益額是未來的預期收益,但在實務中由于收益額的預期值具有不確定性,預測具有較大的難度。第三,對未來收益折現時,對于基期的選擇不存在統一規定,導致選擇產生很大的隨意性。對于遞延年金,存在著不同的選取方法,由此造成評估結果產生較大誤差。第四,在確定收益額時,未考慮無形資產附著的有形資產的建設期間等與建設相關的其他因素。第五,分成率的對象可能是銷售利潤,也可以是銷售收入,這種不統一便導致在評估實務中,對于分成率的選擇的隨意性增大。
2.折現率問題。第一,折現率的計算問題。折現率的計算方法要求要與收益額的種類相匹配,但是在實務中,經常出現財務概念上和計算口徑上的交叉。第二,順序問題。在評估操作中,應該先選定收益額,然后按所選取收益指標的財務概念和計算口徑來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折現率。實際操作中可能把順序顛倒過來,導致評估結果不準確。第三,折現率在計算時,存在息前、息后,稅前、稅后問題,但是實際評估過程時,容易忽略這些問題。第四,對于不同的產權主體、產業領域,即使資產業務的類型可能相同,但適用的折現率卻有可能存在不同。
3.預期獲利年限問題。第一,在確定預期獲利的年限時,規定是短于法律(合同)規定的壽命,但具體短多少并沒有統一的規定;第二,在確定無形資產的預期獲利年限時,尤其是對技術資產預期獲利年限的確定,有些從業人員未考慮技術的特定性質,隨意確定技術資產的預期獲利年限,導致評估結果出現偏差。第三,每種無形資產都有自己的更新周期,應根據其更新周期評估剩余經濟壽命。
三、結論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對無形資產評估時,選取的參數必須要相匹配,這是無形資產評估的重點,只有各參數相匹配,才能使評估結果具有可靠性;評估參數的選用絕對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遵循統一的原則;各個參數應保持財務內涵的統一和計算口徑的一致。
由于無形資產評估在國內起步較晚,機制不夠完善,在當前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評估行業應在評估理論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評估方法上進一步探討,評估準則上繼續完善,同時加強評估隊伍建設。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挖掘資產評估發展潛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課題號:CXZZBS2017061。
作者簡介:張椏楠(1995-),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方向:資產管理與評估;張昱(1991-),女,河北衡水人,碩士,研究方向:會計與審計理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