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淞+單連春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1
境界,一座至高至潔的精神追求,一個追求不斷、修養不息、向往不止的人生精神福地。尋得一種境界,是一種殉道,是一種涅槃,更是一種烈火中的新生。人生境界作為主體在一定的精神修養所達精神狀態,體現著人對生活所達意義的不同理解。因此,在很多人看來人生境界是“玄之又玄”、難以捉摸的“眾妙之門”。單連春副教授的《當代社會人生境界思想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下文簡稱《境界》)一書正式出版發行,為我們撥開了人生境界的神秘面紗。無論物質生活如何發達、社會習俗如何變遷,對人生境界的真善美追求總是人類永恒的話題。
一、從真善美維度再現了人生境界魂有所依、心有所向的基本內涵
文化的基本內涵在于培養人求真、向善、愛美的素質,即著眼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生境界是文化意義的存在,過去都是從人的需要滿足這一向善維度來對不同的境界進行劃分,如馮友蘭先生從人的“覺解”程度把人的道德境界做了四重劃分;王國唯先生從藝術的角度把人生境界做了三重劃分。缺少從整體的角度來解釋人生境界是過去關于境界研究的一般趨勢?!毒辰纭芬粫前讶松辰绠敵梢粋€完整的結構,并對結構從“真善美”的維度進行了解析。真、善、美構成了人生境界的結構要素,形成一個精神狀態整體?!毒辰纭芬晃闹赋?,“真可以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消除對客體的盲目無知,把人從偶然性的支配下解放出來,使人成為掌握必然性的主體,通過解決知和不知、已知和未知的矛盾,達到主客體的統一;善則是主體把自己的意愿貫注到客體上去,通過實踐活動使實然客體發生應然變化,克服主體需要和客體不能滿足主體需要之間的矛盾,達到主客體的統一;美更是主體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出來,在客體之鏡中自我觀照、自我欣賞,以象征性的方式解決主體自由發展要求的無限性和客體對主體自由的現實制約性的矛盾,達到主客體的統一”。因而,“真善美”相統一的人生境界就從理論上解決了主客體難統一這一制約境界學說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生境界的“真善美”必然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二、從真善美維度詮釋了人生境界基于現實、可觀可感的漸進過程
人生境界不是虛無的一個概念,它源于人的存在,體現于人的實踐。因此人生境界的提升是可觀可感的,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因此在境界提升過程中,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克服主客觀唯心主義、樸素唯物主義的種種局限性,把人置于現實世界中去考量、去升華,力求撥開境界云霧見其存在本真。從更深層意義上來講,馬克思視域中的人生境界是逐漸生成的,而不是既成的;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的實踐,而不是純而又純、奧妙玄乎的理論。社會活動中主體一切積極的人生境界踐履,都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實現著真善美的統一,人生境界又體現著現實超越性??v然,古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人生境界觀。不可否認,這種人生境界具有崇高性。不是人的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領域。所以,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人生境界,歸根結底,是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基礎上,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旨歸,所造就的是一個個集感性與理性、創造與享受、自由與自律于一體且消除了人的異化具有完整人格的自我。
三、從真善美維度開辟了人生境界 頂天立地、臻于至善的實踐格局
如果說,“真善美”的自由人生境界為我們描繪了通“天”的理想圖景,那么,科學的價值建構體系則使人生境界既頂天際,又接地氣。其實,不管是中國先秦與古希臘時期的人生境界說,還是近代以來中外人生境界說,都有“頂天”的立體框架,然而就建構路徑而言,要么沒有實質性內容,要么內容過于抽象,難以實現。人生境界并無高下之分,只有自覺與否之分以及自覺程度高下之分。在時代潮涌漸筑文明新高地之時,應該架構起實現人生境界的“橋梁”。人生境界作為主體對人生價值與意義體驗而達到的水平與層次,它的理想目標,一方面是對終極理想目標的建構;一方面是對階段性理想目標的建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生境界的階段性理想目標是實現人的“物質境界與精神境界”的和諧統一。從這樣的歷史維度與現實維度出發,人生境界建構的路徑包括人生信仰的確立、集體主義的弘揚、公平正義的規制、批判精神的養成、生活方式的變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依法治國理念的貫徹等幾個方面。從終極意義講,包涵在主體層面,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邁進,從此岸世界向彼岸世界的前行;在實踐層面,人類在對事物本來面目、自然狀態和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的基礎上,使得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高度統一;在社會層面,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那必將是一種文明的、高尚的、進步的、合理的社會,在那里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