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
摘要:故事是大班幼兒最高效的教育方法之一,特別是講故事可以促進大班幼兒的教學,如果在大班幼兒教學中加入大量的故事環節,可以有效的塑造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語言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和飲食規律。
關鍵詞:大班幼兒;故事教學;行為習慣;培養
幼兒的行為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后天的教育、生活及實踐逐步養成的,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大班幼兒時期的行為能力教育是特別重要的,在這時期內形成的良好習慣會終身受益。作為一名大班幼兒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清楚幼兒身心教育的重要性,并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
大班幼兒因為知識有限并缺乏生活閱歷,所以極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大班幼兒又處在思維成形的初級階段,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完全依附于形象事物的認知,而故事教學正符合這一特點,可以作為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一、講故事有利于大班幼兒語言表達習慣的培養
以童話故事舉例,教學中穿插童話故事,可以有效培養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身的語言功底。特別針對5- - 6歲的幼兒,他們的口語是通過慢慢學習形成的。在幼兒園里,利用童話故事就能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正如所講《一半的故事》中的小猴,特別喜歡幫助人,但每次都幫不到底。這種壞習慣在大班幼兒中不在少數,如果講這個故事可以讓幼兒產生共鳴,給自己尋找說話的原因,然后讓他們把自己的看法講出來,來幫助小猴改掉只做一半的壞習慣。
二、講故事有助于大班幼兒傾聽能力的提升
1、結合幼兒實際,注重故事內容的選擇。以成語故事為例,成語故事源于歷史文獻、典籍,琳瑯滿目,多姿多彩,但并不是每個成語故事都能很好地為幼兒所接受。眾所周知, “興趣是學習習慣的老師”。幼兒年齡小,會對感興趣的成語故事百聽不厭,可是如果讓他們傾聽一些不感興趣的成語故事,往往會使他們東張西望,不好好聽講。因此選材是關鍵,那么如何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成語故事呢?
首先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生活經驗也不盡相同,他們所感興趣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幼兒喜歡生動、形象、實在的事物,與自己日常生活相聯系的事物,所以老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有選擇性的來為每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定制成語故事,幫助幼兒提高經驗值。比如對小班幼兒選用比較直接的、來源于日常生活的相關成語,同時成語中出現的中心思想是以他們所熟知的小動物為準。如“盲人摸象”、“猴子撈月”等,從幼兒最喜歡的小動物為主,故事內容一般比較膚淺;而中班幼兒則選擇能體現人物動作及具體行為相關聯的成語,因為中班的孩子有一些朦朧的認識,相對小班幼兒經驗值有所提升,所以在選擇成語故事時要稍微有一點深度,比如:“掩耳盜鈴”、“愚公移山”等,幼兒可從學習一些日常行為活動,還可以得到一些生活體驗;到達大班幼兒階段時,孩子各方面的認知能力都有所提升,他們的求知欲望更加強烈,必須選擇一些有深度性的、知識面廣的成語故事。如“鄭人買履”、“懸梁刺股”等,大班幼兒可以從中學習一些生活技能,大幅度的提升經驗值。
2、深挖故事寓意,滲透幼兒傾聽習慣培養。成語涵蓋中華文明的精髓,它言簡意駭,活潑生動,具在強烈的囊括性和抽象性,同時每個成語故事都代表著不同的寓意,靈巧使用成語故事中潛伏的寓意,并將所學的故事情節演繹到日常生活中,那么會加深對成語故事的認識,也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比如進行午休時,有的幼兒不但自己不睡覺,還影響著周邊小朋友的休息,這時,老師可以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引用成語“竊竊私語”讓幼兒馬上安靜下來,同時告訴小朋友睡覺時要“鴉雀無聲”,又例如幼兒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由于年齡比較小,很難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特別喜歡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說話,此時,老師可以借助小貓成語故事來提醒幼兒們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聚精會神”地聽講;在幼兒進行一些具體實踐活動時,告訴他們什么是“熟能生巧”。在他們進行搭積木活動時,告訴幼兒不能“半途而廢”,經過反復的強調,無意識中提升了幼兒的傾聽能力。
三、講故事有利于幼兒飲食習慣的培養
《漢堡男孩》故事大概內容是說小男孩維尼不喜歡吃蔬菜,比如紅蘿卜、豆角、茄子、西紅柿、菜花、萵苣等等一系列蔬菜。而他最喜歡的東西是漢堡,所以在他的食物名單中只有漢堡而已。媽媽提醒他,如果你這么鐘愛漢堡,將來某一天你會變成一個大漢堡。有一天,維尼突然真的變成了漢堡,小狗、大牛、小朋友都追趕他,想要一口吃掉他,維尼怎么辦?媽媽能把他救回來嗎?通過給孩子講述這個故事,孩子們知道合理營養配餐才有助于我們健康地長身體,光吃一種食品會導致營養不良,常吃垃圾食品會使自己的身體變胖,影響身體健康。小故事傳遞大道理,用有趣的故事去感化孩子,教育孩子,通過孩子積極的討論,加深了孩子們健康飲食意識,在接下來進餐環節中孩子們挑食的習慣有了很大的改善,原來不吃蔬菜的孩子,現在也吃蔬菜,不吃肉的孩子也能試著吃一點肉了,尤其我們班的小胖墩自從聽了這個故事他和垃圾食品說再見了,家長開心地說:“謝謝老師!謝謝您幫他改掉這個壞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性是經過長期生活的磨煉才塑造的,它始終貫穿于孩子的一生,所以幼兒園老師必須對幼兒的萌芽教育負起責任,對他們行為習慣進行正確的指引。
四、結語
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件相當漫長的過程,特別需要老師們辛苦的培育,長期對他們進行正確方向的指引。俗話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也應該加入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與老師相互協作配合,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