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光+余水峰
為了了解我市農村金融需求和供給狀況,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促進信貸結構不斷優化,努力提高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近期,我們對市內的5農涉農企業、10戶農戶和3家涉農金融機構進行了調查走訪,并發放了調查問卷。在樣本的選取上,兼顧了傳統農業、新型種養業、產業化水平較高和個體私營經濟發達等因素,結合調查樣本所處經濟地理環境狀況等因素,其中,樣本農戶和企業在所屬鄉鎮、區內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客觀地反映了我市農戶金融需求和供給現狀。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分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普惠金融”概念,意味著金融體系的服務對象是社會所有階層和群眾,特別是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地區以及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作為安寧市金融體系中的農村金融,一直是轄區金融體系最為薄弱的環節。農村金融需求旺盛、供給滯后仍然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本次各層次的調查對象對金融機構服務農村的滿意程度不一,農村正規信貸需求強烈,大多數農戶、農企都有資金需求且能夠得到有效滿足。
(一)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情況
1.農戶的需求。農戶看中貸款的可得性和方便性,貸款需求強烈,同時就目前情況看,農戶基本提供不了抵押物,希望以信用貸款為主,且貸款期限和還款方式更加靈活。
70%的農戶到信用社主要辦理存取款業務,10%的農戶辦理匯款業務,10%的客戶辦理貸款業務,10%的辦理代繳水電費業務。農戶資金緊張時,其中80%最先想到的是向金融機構融資,20%最先想到的是向親朋好友借款。說明安寧市涉農金融機構(主要是信用社)多年來經營農村市場,具有良好的口碑。
調查取樣農戶中有9戶有資金需求,1戶無資金需求;調查取樣農戶全部曾經向銀行獲得過貸款;通過基準利率獲得貸款的占到60%,在基準利率上浮30%以內的農戶貸款占40%。60%的農戶心目中合意利率水基準利率,10%的農戶合意利率為下浮10%,20%的農戶合意利率為下浮10%,10%的農戶合意利率為上浮20%。說明我市長期以來對農戶貸款利率普遍較低,讓農戶形成了思維定勢,不斷擠壓涉農金融機構利潤。
貸款期限結構方面:60%的農戶需求的貸款期限為1至3年,30%的農戶需求的貸款期限為3至5年,10%的農戶需求的貸款期限為1年,這與涉農金融機構農戶貸款3年以內的定位基本匹配。
最近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機構給予的滿足情況為:70%的農戶100%滿足,20%的農戶滿意度在80~100%之間,10%的客戶滿意度在60~80%之間。總體來說農戶申貸滿足率處于優良水平,涉農金融機構能夠及時滿足有貸款意愿農戶資金需求。
貸款的主要用途情況分析:50%的農戶貸款用于生產經營需求,30%的農貸用途為改善住房條件(自建房或購買商品房),20%的農戶資金需求用于種養殖業。這與安寧市城鎮化水平提高,傳統農業生產逐步萎縮,土地出租給他人用于規模化種植,農戶從耕種走向務工的數量增加的市情吻合。
2.涉農企業的需求。涉農企業為了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愿意接受稍高一點的利率,希望以信用或保證貸款為主,涉農企業對貸款依存度高,信貸需求旺盛。
從調查情況看,銀行信貸供給仍是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我們抽取了種植、農產品加工、養殖、輕工制造加工業、其他涉農產業等5家縣域,全部以銀行貸款”作為主要融資渠道;融資緊張時有40%的企業最先想到向金融機構融資,20%的企業選擇增加預收款、應付款,20%的企業選擇向親朋好友借款,20%的企業選擇向企業內部集資;調查取樣企業全部曾經向銀行獲得過貸款;通過基準利率上浮30%以內的企業貸款占40%,基準利率上浮30~50%取得貸款的企業占20%,上浮50%以上取得貸款的企業占10%,企業對信貸資金依存度較高。
(二)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特點分析
1.農戶需求的特點分析。農戶的普遍需求特點是融資金額普遍不高,貸款期限受周期性、季節性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農戶信貸需求從原來的“只分能夠貸到款”粗放式需求轉向精打細算,農戶貸款也開始計較利率高低,計算資金成本,普遍希望以低利率取得貸款,且貸款條件還希望低,期限長。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供,區域內農戶脫農化現象增加,農業鄉鎮的農戶外出務工、經商的數量增加,所以對個體經營貸款需求增加,安寧經濟相對發達,隨著農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貸款用于改造住房條件的需求增加。
2.涉農企業需求的特點分析。涉農企業貸款資金需求季節性較為明顯,企業大多屬輕資產企業,普遍有信貸資金需求、資金需求小、急、頻,但總體表現無有效抵質押擔保,且經營風險大、穩定性差,受市場、自然條件影響較大,沒有成熟系統產業鏈支撐,總體抗風險能力較弱。
A.信貸資金需求趨于多樣化。一般涉農企業或龍頭企業會因擴大農業生產、經商等產生信貸資金需求,需求金額大,期限長,而從事不同種養殖業的農村生產經營戶,如從事季節性強的種植業、周期性強的養殖業則會對貸款資金、期限有不同的要求。
B.信貸資金需求額度不斷上升。隨著現代金融知識的普及,涉農企業及農戶的信貸意識顯著增強,越來越多的涉農企業希望通過獲得信貸資金支持來擴大生產,同時,政府對涉農企業大力扶持,涉農企業也希望得到的更多的信貸資金來投入生產。
C.信貸可得性和方便性。涉農企業對資金需求強烈,他們希望能盡快獲得信貸資金進行投入再生產,因此他們希望從銀行獲取貸款時能手續簡便,盡快發放;歸還貸款時又希望能還款便捷,貸款能循環使用。
二、農村金融服務的新變化
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市農村金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得到了顯著改善。主要體現在:涉農貸款余額逐年提高、滿足多層次需求的支農貸款品種不斷創新、支農服務范圍逐步擴大、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安寧市功能互補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逐漸形成等。endprint
(一)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情況
安寧市雖然不屬于農業縣,但隨著國家農村土地改革的深化、農業方式的轉變和農村城鎮化的推進,安寧市農村經濟的發展促使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受區域金融生態環境、金融機構信貸偏好、信貸風險日益凸顯和支付工具缺乏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金融服務的供給能力受限。
1.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情況。受貸款投放主體不斷減少的影響,信用社一家獨大的現象依然存在,但隨著安寧農行涉農貸款的不斷增加和安寧稠州村鎮銀行網點的不斷延伸,安寧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投入也不斷加大,金融服務供給能力大幅增加。
A.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情況
2017年,人行安寧支行積極采取措施,充分發揮涉農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大力推廣非結算現金工具的應用,重點打造普惠金融服務站建設,安寧農村支付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截止6月末,安寧市農村信用社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進行自助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成離行式自助行(點)62個,銀亭5個;累計布放ATM機74臺、存取款一體機101臺、惠農存取款終端12臺、網銀體驗機37臺、自助發卡機17臺、查詢補登折機4臺、自助回單機2臺,POS機941臺。其中,在鄉鎮及行政村建成自助銀行(點)33個,布放ATM機25臺,CRS存取款一體機35臺;此外,投入資金建設惠農支付點68個,布放惠農POS機68臺;經過近三年的大力建設,該社所建成的離行式自助銀行及惠農支付點已全部投入使用。通過以上自助銀行(點)自助機具的布放,使信用社的自助金融服務輻射了服務轄內64個行政村,真正實現了老百姓出門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的現代金融服務。
安寧農行加大支付結算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利用現有資源,積極面向農村地區提供安全、可靠的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服務,方便農戶及涉農企業支付結算。截止6月末,累計布防ATM機395臺,POS機2504臺,農村支付環境取得一定成效。
安寧稠州村鎮銀行根據自身情況及業務發展定位,為進一步在安寧市業務上打開局面,獲得廣大群眾的認可,成立了“三農”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委員會,責任到人到崗,落實推進成效。自2012年開業以來,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布防ATM機3臺,POS機54臺,成立業務拓展團隊5個,服務覆蓋43個行政村(除八街下設行政村21個),轄區內農戶共計8750戶,其中已建立固定金融服務站5個,通過“一對一”上門調查模式,陸續建立農戶檔案1350戶,有效的拉近與村民的距離,為下一步金融服務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真正做好農村普惠金融工作,有效的緩解了當地農業金融主體金融信息不通暢、服務不到位,資金支持力度弱等問題。
B.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情況
截止2016年12末,安寧轄內農戶總數42,772戶,2安寧農村信用社通過多年農村市場耕耘,累計完成農戶經濟檔案建檔面42,091戶,建檔面達到了98.41%,其中對13,477戶農戶評定了信用等級,核定授信額度203,054萬元,戶均授信金額15.07萬元,授信覆蓋面達到31.51%,用信農戶數為10,666戶,余額115,372萬元,農貸面為24.94%。對有信貸需求客戶做到應貸盡貸。貸款用途覆蓋種植、養殖、貨運和個體經營、消費等,有效解決了農戶生產、生活信貸需求。
2.農村金融機構分布情況。2017年6月末,安寧市有銀行業金融機構17家,營業網點62個,正式員工932人,其中:安寧市農村信用社有法人機構1個,下設營業網點機構18個(含營業部),全社在職職工249人。在聯社設置了小微貸金融中心,加上12個基層社,辦理信貸業務的基層信用社達到13個。農業銀行安寧支行有分支機構1個,共有8個網點,其中:鄉鎮網點3個,分布為太平支行、溫泉分理處、草鋪支行;城區網點5個,分布為營業室、大屯新區支行、連然支行、城關支行、昆鋼支行。安寧稠州村鎮銀行有法人機構1個,營業網點3個,分布在草鋪、太平和溫泉。涉農金融機構覆蓋安寧市所有鄉鎮。
3.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情況。
A.農村金融產品情況和金融產品創新情況
安寧市農村信用社結合當地客戶需求及不同類型客戶量身定做貸款品種,豐富及創新貸款業務,貸款品種增加至20余個,能夠很好滿足客戶及市場需求。除農戶小額信用、個人消費貸款、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等傳統品種外,又陸續推出了國家公職人員消費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創業小額貸款、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設貸款、中小微企業助企貸款、銀行承兌匯票及貼現業務、經營性物業貸款等品種。
安寧農行針對農村地區,注重發展綜合性農村金融產品,除了基本的存、貸、匯等金融服務外,還提供理財、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戶及涉農企業的金融需求。在提供各類農村金融產品的同時,農行還注重金融產品的創新,量身打造更加適合農戶實際需求的信貸產品,重點推廣創新針對農戶需求的小額貸款,充分考慮不同農村信貸主體的特點和需求,合理設計與創新貸款要素,如該行為拆遷村民進城購房提供的“農民安家貸”;利用互聯網金融,為農村地區金融主體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推出“E農管家”,為涉農企業及農戶在互聯網建立服務,幫助其銷售各類產品,擴大銷售渠道。
安寧稠州村鎮銀行創新支農發展思路,建立了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結合草鋪和太平鄉鎮特色,大力推廣“村民貸”產品,以無抵押、高效、便捷、靈活度高的產品特點吸引廣大新型農業經營體,采取“整村授信”的模式,批量開發營銷。同時,在傳統抵押為主的貸款模式上進行了積極創新,根據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客觀情況,采用以信用、擔保、抵(質)押及相互組合的擔保方式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如:依據安寧市的山地地理優勢及氣候條件、專業養雞戶較多等情況,促使養殖戶與專業的養殖公司簽訂回購協議,以“基地+農戶+企業”方式,積極進行營銷宣傳,采用合作社對養殖戶進行擔保或養殖戶之間相互保證等形式提供資金支持,截止2017年6月末,對安寧市各類畜牧養殖戶累計放貸2130萬元,其中支持專業養殖合作社6家,貸款額1560萬元,涉及職業養殖戶35戶,發放資金222萬元。endprint
B.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村提供的金融服務情況
為滿足農戶和涉農企業的多樣化金融需求,安寧農村金融機構采取不同措施,努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一是安寧農行努力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通過優化營業網點配置,在農村地區開立網點,并增加ATM等金融自助服務終端,切實提高基礎金融服務效率;成立專門的三農服務小組,提升服務農村地區的能力;加強對農村金融服務人員的金融專業技能培訓,使其能針對農戶特點提高金融服務。
二是安寧農村信用社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農戶貸款管理體系,在多年農貸建檔評級、信息采集、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優化貸款手續,開通了小額農戶綠化通道,從貸款資料、系統審批、電子檔案等方面做好深入優化,貸款資料由原來的46頁,簡化至21頁,系統操作及文本準備耗時由45分鐘縮短至15分鐘,農戶能夠順利在30分鐘內取得貸款。
三是推行“流程公示”,促進信貸服務陽光化,積極推行“陽光信貸”工程,捅破信貸服務的“窗戶紙”,給廣大村民吃了定心丸,各涉農網點主動對接到每一個村委會和村民小組,在安寧行政區域內的346個村小組已經全部安裝陽光信貸服務監督牌,公布了業務品種、業務流程及限時辦結時限要求,以及負責的信用社網點地址、負責人電話、監督電話等,真正把支農、惠農和便農措施落到實處。
四是做細做優小微金融,個貸業務比重逐年增加。以安寧市農村信用社為例,截止2017年6月末,該社個人貸款余額189,399萬元,占比18.94%,較年初(162,775萬元)增加26,624萬元,增幅16.36%,個人客戶數12,684戶,戶均貸款余額14.93萬元。其中:個人生產經營性貸款50,324萬元;個人消費貸款13,918萬元;個人住房(商用房)貸款81,391萬元;農戶一般貸款43,764萬元。累計發放各類政策性貸款23,550筆,金額79,955萬元。
(二)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特點分析
1.涉農金融機構(除信用社外)服務網點少,涉農業務較少、產品單一。由于農戶的單筆業務金額較小、交易頻繁、成本高,再加上由于農戶及涉農企業缺乏有效抵押和擔保,銀行發放貸款要面臨很大的風險,所以農村業務對商業銀行吸引力較小,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網點少,金融機構覆蓋面窄。
2.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金融信用環境有待改善。信用體系不健全,嚴重破壞了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當前我市還沒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金融機構難以全面掌握客戶信用狀況,從而有效控制信用風險。
3.風險隱患大,部分涉農企業資金需求難以滿足。大部分農戶生產經營資金需求均能夠滿足,針對額度較大的農戶,如果有穩定現金流,金融機構可以信用方式支持,但無良好經營預期的農戶大額貸款,出于風險考慮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的情況。涉農企業由于資金需求額度相對較大,自身經營風險及抵押擔保措施難于有效覆蓋,造成一定程度上資金需求無法滿足。
三、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一)利率定價制約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
貸款壟斷利率局面得以緩解,弱勢的群體也能獲得低利率或政策貼息貸款,融資成本有所下降。作為農村信貸供給主體,農信社在農村金融市場占有絕對地位,在貸款定價上能夠逐步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區別貸款對象確定貸款利率,降低了農戶的利息支出,促進了農戶經營及消費需求。安寧農村信用社對農戶貸款執行基準利率的1.0~1.3倍。村鎮銀行的利率定價由于自身業務限制,相對較高,農戶目前平均利率水平是基準上浮30%、農企是基準上浮100%。農業銀行根據貸款對象的信用評定及農總行的利率定價執行、實行利率上浮10%~30%。
(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單一,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
在我國金融組織集約化經營的背景下,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設立的經營網點已基本撤銷完畢,服務功能大大弱化,農村信用社成為最主要的信貸支農力量。由于信貸服務主體單一、農信社資金實力有限,資產質量逐步惡化等原因,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
(三)農村金融機構制度設計缺陷,阻礙信貸市場開拓
一是嚴厲的責任追究制度,增加了放貸壓力。安寧市農村信用社實行貸款第一責任人制度,實行信貸人員終身責任。由于農業是高風險行業,與之相適應,小額農貸也呈現高風險性、不確定性等特征,在當前農業保險缺失、政策性支農弱化等現實條件下,對于一些非主觀因素形成的不良貸款,客戶經理也需要承擔部分責任,客戶經理承擔的考核壓力很大,產生惜貸現象,制約了農村信貸資金的投放;二是小額農貸客戶經理實行分級制管理制度,按級別確定不同金額的發放權限。在這種情況下,客戶經理必然會嚴格貸款農戶的審查,更加謹慎地發放貸款,這在客觀上遏制了小額農貸的快速投放。
(四)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方式單一、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適應農村經濟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
一是由于安寧轄區農村金融服務品種單一,很多金融創新產品僅在城鎮推出,對農村市場供應不足,無法滿足農村金融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顯然,主動適應農村小額融資需求變化,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是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支持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迫切需要。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得到更實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務;也只有這樣,才能克服上述的困難和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二是激勵機制不完善,創新缺泛源動力。主要是未能充分認識金融創新對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加快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對金融服務創新引導不夠,更沒有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
(五)資金、人力成本等因素阻礙了我市普惠金融的發展
安寧市屬工業城市,管轄范圍內村鎮擁有的區域自然條件優勢不明顯,各村散落不集中,村民的收入情況差距較大等情況,致使我市涉農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服務過程中需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服務的對象及真正受益的村民范圍有限。安寧市涉農金融機構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肩負著服務“三農”的社會責任,在農村市場鋪設了大量網點及機具設備,經營成本逐年增加,近兩年來貸款利率呈下降態勢,經營效益下降。另外三農生產普遍存在生產周期長,易受自然災害意外事件影響,產業鏈、規模化生產較低,農戶及企業經營風險較大,相關保障保險配套不完善,這也導致安寧市農村金融服務供需矛盾得不到有效解決,安寧普惠金融發展進程推進緩慢。endprint
四、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一)對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重新定位,構建多層次、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體系
安寧縣域涉農金融體系主要包括政策性銀行(農發行)、國有商業銀行(農行)、股份制銀行(郵儲銀行和村鎮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銀行業金融機構眾多,但如何定位卻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一是通過季度金融運行分析會議,加強對涉農金融機構的引導,增加涉農金融機構對“三農”的信貸投入;二是由政府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提高涉農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三是鼓勵和支持非銀行業金融機構或金融組織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的建設中來;四是立足地區特色,完善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充分發揮農信社在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持續推進農行“三農”事業部制改革,不斷提升農行“三農”服務水平;郵政儲蓄銀行應加強信貸資源配置,確保貸款投放著重于農村;村鎮銀行作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須進一步轉變觀念,將企業效益和服務“三農”宗旨相結合,積極發展農村市場,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
(二)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方式創新
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是新形勢下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促進信貸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破解農村金融服務困難的重要手段。安寧轄區涉農金融機構今年來加快了金融創新的進度,但效果卻差強人意。為解決安寧農村金融創新中遇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服務“三農”宗旨。一是主動適應新型農業金融主體融資需求,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促進安寧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二是加強調查研究,創新信貸品種,縮短信貸流程,改進金融支農模式,緊緊圍繞安寧村鎮特色推廣“村民貸”產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新無抵押、高效、便捷、靈活度高的產品,來滿足不斷變化的農村金融需求;三是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內部考核機制,將金融產品創新納入考核內容,構建“網點+ATM+三農金融服務站+電子銀行”的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服務渠道體系,加大業務投入,擴大惠農卡覆蓋面,積極介入新農合、新農保領域,探索出多種金融支農的新模式。
(三)積極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積極開展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對不同縣區實行“一縣一策”,建立健全農戶信用檔案,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實現信息共享。一是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大依法、誠信經營的宣傳力度,提高縣域經濟的主體對于信用在企業和個人發展過程中重要性的認識,培育中小企業的誠信意識。鼓勵中小企業通過誠信經營、信息公開和規范財務操作,逐步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信用記錄。鼓勵信用記錄良好的中小企業向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融資。二是以信用評級為基礎,篩選、挖掘一批信用等級良好且具有影響力與發展潛力的縣域經濟主體進入“培育池”,推進縣域經濟主體轉型升級。三是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多種方式,向公眾宣傳貨幣信貸政策、金融法律知識、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知識,增強廣大農戶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和利用金融產品的能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