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招鶴
[摘要]文章從三方面對我國公司信息公示制度進行分析,論述了公司信息公示制度的產生及發展,從其歷史演變的角度分析這一制度的法理依據,對照我國關于企業信息公示的相關法律規范,從公司如何保障信息的準確性;公司的公示責任應刺破法人面紗,讓法人承擔無限責任等方面,對完善公司信息公示制度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示;康孟達;外觀主義;法人面紗
從世界范圍來看,公司的自主權利呈現擴張之勢,法律對于公司的制約越來越少。政府簡政放權,以市場智慧代替行政手段來引導公司發展,無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社會發展法治化的角度來講都是理性而科學的。我國在放松市場主體準入、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根據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在公司注冊資本制度方面,我國效仿美國改為認繳資本制度;在年度檢驗驗照制度方面,改年度檢驗制度為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根據規定,企業應當按年度在規定的期限內,通過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報送年度報告,并向社會公示,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查詢。
從美國和英國的公司法發展來看,對公司進行行政管制是不可行的,其行政管制制度都先后讓位于信息公示制度。給予公司以更多自治權,必須建立在相關的法律規范非常系統的基礎上,公司信息公示制度就是這一法律體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國的南海泡沫案,美國的藍天法案,以及我國最近的股票市場,都很大程度上受公司信息公示制度不完善的影響。因此,對于公司信息公示制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公司信息公示制度的演變
企業公示制度起源于中世紀的商業,特別是遠洋貿易。在整個中世紀,因為風險的緣故,幾乎沒有一艘船出海僅是為了一個人的利益,它由不同股東共同建造,隨著遠洋貿易的發展,康孟達(Commen-da)的組織形式開始出現。康孟達這種商事組織形式和原來的合伙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它的成員分為兩個形式,一種是留在本國港口的投資人,一種是同貨物出海進行經營的人。投資人將貨物或資金交由經營人,投資人不能要求歸還出資,但在經營損失時也僅以出資為限承擔責任。隨后康孟達逐漸發展為兩種形式,一種為投資人還對其出資有一定的控制權,一種為投資人完全失去了控制權。后一種情況導致了資本集中的產物,即公司企業的產生。
康孟達的出現使得信息公示制度的產生很有必要。這一商事組織涉及多個投資人以及債權人的利益,包括分紅、債務承擔及政府稅收。由于投資人人數眾多,而且投資人的經營權都交給了經營者,所以經營者必須對整個貿易過程有一個清楚的記載,一旦發生虧損,那些僅負有限責任的投資人也必須要有一個憑證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此商業發展的需求下,商事賬簿應運而生,為最初的企業公示制度之根源。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有限公司,早在1602年就被荷蘭聯邦議會賦予了公司全體股東有限責任制。它的主要股權掌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集團、澤蘭集團和鹿特丹集團手中,這三大集團操控著董事會的選任,掌握著公司的經營權。由于實行了有限責任,失去約束的董事們開始大肆謀取私利,騙取公司財物、收取回扣、非法分紅,嚴重損害了公司及一般出資者的權益。這種狀態是難以為繼的,1795年曾經輝煌一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
在這之后,英國、美國先后對如何治理股份公司進行了研究。英國在加強公司內部民主化的同時,還在外部逐漸完善公司治理的法律體系,最終在1844年頒布了第一部普通《公司法》。在這部法律中,確定了《公司法》三原則,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公開原則。立法者認為信息公開是防止欺詐的最有利手段,股份公司應該將公司情況向全社會公開。至此,現代《公司法》意義上的信息公示制度產生。
二、我國關于公司信息公示制度的立法現狀
我國在1988年的《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23條中首次規定了企業公示制度,第24條中規定了年度報告制度,即持續信息公示原則。之后國務院于1994年發布了《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國家工商總局于1996年發布了《企業年度檢驗辦法》。
國務院于2014年制定了《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以此為指導思想繼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資本市場規范運作體系。在此基礎上,于2014年實施新的《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此外,《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在第53條-63條中以共11條的條文對信息披露制度進行了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從第38條-50條中以共13條的條文對信息披露制度進行了規定。
《證券法》第54條規定公司上市交易前,應公告持有公司股份最多的前10名股東的名單和持股數額、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第66條規定了上市公司在公告的年報中應規定的基本內容。
三、對于完善我國公司制度的建議
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產生的根本目的是記載公司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為企業分紅、負債等憑證,同時限制公司高管肆意侵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因此企業信息公示應做到確保信息準確性及限制高級管理人員的肆意行為。
(一)保障信息的準確性
公司信息公示制度建立后,憑借全國工商總局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可以查到公司的相關信息和年度信息報表,可對公司的基本信息有一個基本的把握。由于公司的信譽普遍不足,再加上缺少嚴格的法律監督,公司公示的信息是否準確就成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工商管理部門應對公司的認繳出資額和實繳出資額進行審查。公司的實繳出資額在企業信息公示系統上僅為一個數字,但它的出資形式可能包括貨幣、動產、不動產、無形資產等,這些資產的形式,企業往往選擇保密。如何保證公司給出的這個數字是真實的,需要工商管理部門在審查中認真負責,確定出資人的出資確實存在。
其次,實行獨立的會計審查責任。公司進行公示的信息需要由會計事務所提供獨立的驗資報告,會計事務所如果提供了虛假信息,應對事務所及審查的負責人員進行行政處罰,負責審查的人員應吊銷資格證。會計事務所及相關人員已經盡到了責任的除外。endprint
(二)公示信息采用外觀主義原則
對于公司公示信息的準確性,應采用外觀主義原則,即只要公司進行了信息公示,那么善意的相對人就有理由相信公司公示的信息完全準確,這與民法與商法在法律行為理論上的差別有關。民法采用意思主義,即行為的做出必須意思表示真實,如果不真實則可能存在重大誤解的情況,屬于可變更可撤銷的行為。而商法則采用行為主義,只要商主體作出了某些行為,而這種行為又是在外觀上清晰可見的,那么即使該行為在做出時存在意思表示的瑕疵,行為本身也是有效的,不可變更或撤銷。
公司信息公示采取外觀主義主要原因是現代公司在財力、人力、智力上的強大,從而造成信息上的嚴重不對稱。公司具有強大的力量,其運行的每個細節都進行了精密的計算,時刻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馬克斯·韋伯談到,嚴密計算為基礎的合理化,小心而又有遠見地追求成功,也是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商人在法律上的活動是以投機買賣為典型的營利活動,為了達到營利的目的,這種活動反復的集團化地進行。商人被視為為了達到其營利目的而“進行最合理的行動的人”,因而是不需要依據法律來“監護”的“我行我素的人”。因此,公司公示的信息視為完全是正確的,如果公司公示了虛假信息而對利益相關人造成了損失,那么該損失由公司承擔。
(三)刺破法人面紗
法人制度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解決公司的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區分問題。康孟達出現之后,商業組織形式分化出有限責任公司和有限合伙兩種形式,這種商事組織形式由于資金規模大、投資人數眾,導致并非每一個投資人都有經營權和股東有限責任的產生。對于投資人而言要解決的就是為什么出資了卻沒有經營權,對于債權人來說要解決的就是為什么對方的股東要承擔有限責任。
法人制度的出現就從理論上解決了這一難題。法律賦予了公司擬制的人格地位,使其獨立于投資人而存在,法人組織自己運行,獨立承擔責任。這種以公司獨立的法人制度發展到今天,使公司的經營逐漸變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大股東掌握公司的經營權,一種是公司股權完全分散,公司掌握在職業經理人手中。大股東掌握公司的經營權的情況下,其行動相對值得信賴,因為這些管理人與公司利害相關,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由于股東分散,公司的經營權掌握在職業經理人手中的公司,如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對于如何規制這些公司,值得探討。
高管們的行動很容易引起人們焦慮和不信任,“對于他們的生活和貪婪沒有任何自然的限制。可怕的是,法人公司能夠集中一群人最壞的欲望;一個法人公司的經濟力量將無法由任何一個人的心性或者家庭、道德的考慮所馴服”。為了確保公司公示信息的準確性,除了在程序上進行監管,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刺破公司法人面紗,讓公司高管人員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公司高管們不能因法人制度的存在而有恃無恐為所欲為,雖然公司法人制度存在,但公司終究是由人來運作的。如果公司公布錯誤信息,高級管理人員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應由他們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嚴重的要承擔行政或刑事責任。
[責任編輯:張東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