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周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推進社會主義社會法治體系的建立,以此對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進行規范并促使其有效發展。以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由于沒有可借鑒的相關經驗,造成經濟體制改革不夠充分和全面,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文章認為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完善法治,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我國社會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經濟體制;法治;法制;經濟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以此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全會還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啟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新征程。這就要求將法治觀念、原則、思維、方法和精神全面貫徹到經濟體制的改革中,以此引導、規范和建立以及保障我國對經濟體制的改革。
一、法制與法治基本概述
(一)法制
對法制的理解從狹義上來看就是我國的法律制度,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身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相關法律和制度。從廣義上對法制進行解釋主要是指參與社會關系的參與者對建立的制度進行遵守和法律對參與者的平等執行。從更加深層次理解,法制不僅僅包括需要遵守的法律和制度,它還包含了對法律的具體實施和進行法律監督等活動。
(二)法治
法治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發展促成的結果,也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框架,法治的范圍大到包含了我國的整體,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是在這項框架中完成的。真正的法治是對國家、政府、社會這三方面的一體建設,這就需要在整體的建設中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以及全民守法這四方面內容進行全面推進。這也是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保證黨的執政地位,進行社會建設,推動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保障。
(三)法制與法治的關系
首先,法制與法治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法制是進行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在法制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實施過程,兩者之間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其次,在對經濟制度改革中完善法治的前提是要擁有完備的法制作為堅實的后盾,同時法治也是法制的立足點。最后,法制發展的最終必然是實現法治。
二、完善法制與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法制作為進行法治的前提,在進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運用相關法律進行有效地解決,對這些法律制度進行完善促使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
(一)承認法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理論基礎
承認法律首先將法律帶入到所有制中進行理解,所有制問題是對經濟制度進行判斷的最為重要的一項指標。在此基礎之上完成對我國所有制的理解,關系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理論支撐和達到進行改革的共識,同時也關系到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的發展和評價。
1.結合法律與經濟對所有制進行考察。對我國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只是從經濟發展方面進行理解是不夠充分的,我們還需要站在法律的角度對問題進行理解和分析。基于對法律的判斷標準,認為國有企業的提法優于所有制的提法。這種提法主要是通過對生產關系總和將所有制進行把握,而生產資料則作為狹義的所有制。將經濟與法律兩者相互結合進行分析體現出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對所有的客體都進行了強調。
2.經濟體制更加強調的是所有權。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對所有權和經營權進行有效分離,是實現經濟主體地位明確化和法律化的過程,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就是促使所有權更加具體化和法律化。
(二)遵守法律,以保證經濟體制改革依照規則行使
依法執政完善經濟宏觀調控:實現宏觀調控就需要依賴于科學合理的具有完備性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這一觀點從三方面進行體現,其一是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需要法律作為其依據;其二是進行宏觀調控的作用是體現在宏觀的領域中;其三是國家進行權利的實施需要對此進行監督。
1.一般情況下進行宏觀調控的目的是對物價的穩定、降低社會的失業率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以及實現國際經濟發展間的收支平衡,在其中所運用的宏觀調控手段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進行宏觀調控主要解決的是短期的問題,是對需求的管理,而進行長期管理就需要實施供給管理。將兩者相互結合起來,以此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長期和短期的問題。
2.我國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構成了我國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控的法律邊界。體現市場主體的法律,如《公司法》;體現對市場主體進行規范的法律,如《合同法》《證券法》;體現市場管理秩序的法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宏觀調控方法的法律,如《審計法》《預算法》。這些相關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規范和發展為經濟制度建設和促進經濟發展發揮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這些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還是存在著不協調之處,需要對此進行完善。
(三)執行法律,以維護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信譽
1.在我國與國外發生經濟往來和建立合作關系時,立法和執法在其中特別的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些問題需要進行彼此的協商解決,但是有些問題就需要通過進行立法,加強執法來對此進行解決。目前在對外經濟貿易中我國的執法水平不高,原因主要體現在立法程序和內容全面性這兩方面,表現為法規之間存在的矛盾的問題和公民或者企業對法律知識認識不足的問題。如《會計法》在發展經濟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其他國家對我國的《會計法》具體實施情況提出疑問,我國對此作出了回答,即我國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我國與國際之間的會計標準使用一致并且已經全面的實施。如此我們發現我國在立法上進行回答比較準確,但是在具體的執行上就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對立法和執法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endprint
2.自我國發展對外貿易以來,我國就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制定相關的法律措施對經濟發展進行規范非常的必要。在對外發展經濟貿易中,首先就需要制定與之相關的一套法律和法規,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維護貿易權益者的利益。其次是明確制定的法規和政府以及市場規則管理的范圍;最后是考慮對等的原則,即在發展對外貿易中針對不同國家的法律中的共性,以此實現對等。
(四)完善法律,以保證經濟體制改革中和諧社會原則
和諧社會的建立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效率,而對資源進行有效地配置就需要依賴于市場經濟體制,而市場經濟體制本身就需要相關法律、法規對此進行規范引導,究其根本,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因此只有建立起適合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才能夠保障市場經濟的有效發展。相反,沒有法律、法規對此進行規范就會造成市場經濟結構混亂,引起社會動蕩。
三、完善法治與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完善法治促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就是建立在完善法制的基礎上進行完成的,完善法治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運用主要是通過三個方面進行,其一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引導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其二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規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其三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保障經濟體制進行改革。
(一)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引導經濟體制改革
1.在以往發展市場經濟由于沒有實際的經驗提供有效的借鑒,因此對我國經濟體制進行改革采用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形式。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在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現代化經濟體制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運用法治新思維和方式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進行改革首先是對此進行立法,這在前文已進行明確地闡釋,法治是建立在立法的基礎上,同時法治化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立法進行推動和引領。
2.運用法治思維,采用相應的方式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首先就需要改變法治與改革相互對應觀念的轉變,實際運用中法治與改革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法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行為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對發展經濟進行引導和規范,以此形成約束力。
(二)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規范經濟體制改革
1.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是我國發展經濟的主要目標,在市場經濟自身體制失靈的情況下就需要政府進行干預,運用宏觀調控手段,促使其穩定發展。只是這項手段的實施需要依賴我國國家政府部門頒布規范文件,依靠國家給予的權利進行經濟市場的調控。宏觀調控在現代的市場經濟中的實施需要對此制定邊界。即在市場沒有發生失靈的情況下,以市場自身規則開展經濟活動,不對此進行干預。進行干預只存在于市場經濟失靈的情況下進行。針對這種情況在黨的十八大上就提出了調整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進行宏觀調控需要與法治聯系到一起,進行宏觀調控需要建立在法治的前提上進行。
2.宏觀調控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整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進行法治社會建立的基礎上應該通過法律對此進行規范。進行市場的宏觀調控需要依賴國家行政手段在其中的運用,但是對此進行調控過度或是過分使用和依賴國家的權利對資源進行配置容易導致市場自身資源配置機制的失調和功能性降低,長此以往加大了經濟發展制度成本的投入。因此,在現階段中進行宏觀調控就需要建立在正當的法律程序上,并且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如在進行經濟預算的管理中,以前的預算在運用中呈現隨意的形式,針對這種情況,我國通過頒布《預算法》和實施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來實現對經濟體制的改革。
(三)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保障經濟體制改革
1.依法治國離不開法制的建立和完善,法制在其中也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完善自身,以此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和改革的需要。我國的市場經濟隨著改革開放已經完成和取得顯著的效果。但是在現代的市場經濟發展中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對此進行分析和有效解決,其中所涉及到的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調整。如現代的房產稅會造成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進行重新的調整和分配。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法治和法制在其中進行經濟關系的調整并對此進行重新的分配,就需要運用法治的思維和方式,簡言之就是通過對現有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以此促進社會市場公平的建立,同時保障人民群眾的自身權益,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中獲益,同時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還能夠保障一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2.從另一方面來說,完成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需要發揮法治的作用,以保障市場經濟體制良好的運轉。如在建立上海自貿區試驗區時就需要對許多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制度進行創新。而這些創新的制度在實驗中發揮的效果還需要時間和實際運用對此進行檢驗。相關國家政府部門對這項項目也頒布了支持性的政策,但是對此是在實驗之前進行立法還是實驗之后進行立法是現在的分歧點,對此,國家政府部門通過的相關決定即采用先立法進行經濟發展實施的規范,這就是我國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的體現。
[責任編輯:岳文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