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利 于怡
[摘要]司法改革的宗旨是司法公正與司法民主,而人民陪審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體現之一。其目的主要是讓廣大的基層群眾參與到案件的審理,監督司法的公正性、公平性、公開性,進而滿足當事人對司法公正的最大需求。文章認為,目前我國人民陪審制度存在人員結構失衡、參審范圍模糊、陪而不審等弊端,應對陪審制度進行功能分析,以司法公正為價值追求,深化人民陪審制度方面的改革,弘揚人民民主司法公平公正精神。
[關鍵詞]人民陪審;司法制度;深化改革
法治國家的構建需要法律秩序的形成,而法律秩序形成的前提是司法權威,司法權威除了需要國家賦予其強制力作為保障,也需要社會民眾對于司法本身正當性的確信與認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司法權的“專屬性”與“民主性”是司法權兩種互不替代的共生。因此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我國,陪審制度的設置及存在的意義就在于能最限度獲得社會民眾的廣泛支持與理解,成為獲得民主性的直接途徑。
一、我國人民陪審制度功能問題審視——以司法“民主性”為標尺
(一)人民陪審制度依據
2015年,司法部頒布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與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相比,《實施辦法》對人民陪審員選拔等方面做出相關優化。例如:在年齡方面,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最低年齡要求從23周歲提升至28周歲;在學歷方面,降低了人民陪審員最低學歷的要求,由大專以上學習降低至高中以上學歷;選舉程序也由個人申請、組織推薦等形式更改為由法院隨機抽選;在案件審理方面,精確劃定了人民陪審員可以發表意見的方向。此《實施辦法》綜合考慮我國國情、社會發展需求并借鑒其他國家現行的陪審制度與參審制度,其目的在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明的司法建設,真正做到司法公正公平。
(二)司法改革背景下的人民陪審制度價值取向
我國實行人民陪審制度不僅是司法民主化的集中表現,其在新時代賦予的精神不僅弘揚了司法不斷民主、不斷進步的思想,更是顯現出在共產黨正確的領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與政治的人民陪審制度在司法領域的重要實踐,以維護司法公正的公平性,更多地聽取來自群眾的聲音。人民陪審人員結構應該符合中國國情,首先應具有代表性,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廣泛性,人民的利益并不是極個別人的利益,而是人民群眾的根本所在。
人民陪審制度能夠利用審判民主來消解公眾輿論與司法權力的對撞,讓更多的群眾參與法院案件審理過程,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整體的法律素質修養,對法律意識淡薄的群眾有很好的普法作用,從而讓更多的人懂法、守法,用法律解決問題。司法需要公正、公開、公平,由于陪審員是不特定的公民,具有廣泛性和隨機性,陪審員參與審判,相當于間接地向廣大公民公開了司法決策過程。
綜上,人民陪審制度在司法改革中的價值應當是:1.防止審判員濫用職權,彌補法官不同領域知識貯備不足的功能,增加案件審理過程中的公正性;2.利用人民陪審制度監督司法機關的受賄行為以及濫用職權行為,宣揚遵紀守法的價值觀;3.防止司法腐敗,起到監督的作用;4.提高審判效率。人民陪審員可極大地緩解人民法院人員不足的現狀,使人民法院工作人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司法的公正公平性當中。
二、我國人民陪審制度民主性實現不暢問題剖析
(一)人員結構不均衡導致人民陪審制度要求的廣泛參與性不足
目前我國人民陪審團人員結構存在幾個較為明顯的問題:人員結構單一、城鄉分布不均衡、職業結構不均衡、男女比例不均、少數民族代表少等。如截至2015年4月,重慶市潼南縣人民法院從《決定》實施以來僅有人民陪審員79名。
(二)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范圍劃分不明確
《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對陪審員的參審范圍做出原則性規定,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審判對社會有極大影響力的案件;另一類是直接關系人提出需要有人民陪審員參與的案件。但是實踐中,對第一類案件的“對社會有一定影響力”的界定范圍過于模糊。而第二類情況中,很少有當事人愿意在審理過程中加入陪審員參審。一部分原因是當事人出于隱私的保護,另一部分原因是當事人不相信人民陪審員的法律素養,在主觀方面更愿意閱歷豐富的法官來審理案件。這也就不難明白法院審理案件中,為什么“對社會有極大影響力的案件”與“直接關系人要求陪審員參審的案件”數量如此之低了。
(三)人民陪審員參審的選取機制存在漏洞
《決定》第十四條指出:“基層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法應當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應當在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陪審員決定執行和人民陪審員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要規范人民陪審員選取機制,認真落實‘隨機抽取原則,注意克服‘長期駐庭和‘編外法官現象。”通過《決定》和《報告》,從中了解到國家采取人民陪審員“隨機抽調”制度,這種做法的確能夠一定程度上保證司法公正性,但是也存在另一種弊端。人民陪審員或以時間沖突、本職工作第一性等原因推脫,從而影響法律程序及辦公效率。由于大多數人民陪審員為兼職,個體的法律意識與對人民陪審制度的掌握理解存在差異。
(四)陪審案件的實質參與性低
雖然法律法規方面給予人民陪審員較大的權力,但審判法官的權力與威嚴不容否定等方面的綜合使陪審員的積極性不高,陪而不審是其最突出的表現:存在形式主義,沒有完全做到維護當事人權益,只起到了“陪”的作用;而“審”則由法庭來執行。除此之外,“陪而不審”形式還有另外一種表現,即事實審和法律審的不區分導致人民陪審員不能在正確的場域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功能。我國的人民陪審制度突出表現在審理案件的協作模式,陪審員和法官形成混合的合議庭模式聯合審理案件。由于長期以來在實踐過程中將事實審和法律審合二為一,忽略了設立陪審員的原旨,將法官的職業性與陪審員的群眾性等同,混淆各自職業背景及優勢,致使陪審員在法律認知方面缺陷的擴大化,在法律審查過程中無法真正參與進來,不獨立發表自己的意見而過多依賴于法官的判斷,加之立場的不夠堅定使得陪審員在合議庭中地位下降,導致權利的失衡,最終成為案件參審的“弱者”。endprint
三、人民陪審制度完善路徑
(一)優化陪審團成員結構
人民陪審員主要還是來自于人民群眾,應該加大參與陪審工作的人員范圍,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其中,真正地了解這項制度的意義。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應該在制度上采取一定措施,如,優化陪審人員結構,協調城鄉人員比例,擴大各行業陪審人員參與率,增加女性陪審員名額,鼓勵少數民族代表等。
(二)改革陪審案件的范圍
改革陪審案件范圍就是要確定哪些范圍安排人民陪審員,明確什么是“對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根據案件的特殊性來選擇最恰當的民眾參與案件的審理。人民陪審員加入到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是為維護民眾權益而設計的重要舉措,并不是一種形式主義,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完善司法制度,實現人民民主,加強司法監管,讓人民群眾參與到案件的審理,極大地發揮社會影響。
(三)改變現有的陪審員選舉制度
我國目前采取隨機抽選的方式選舉陪審人員,然而實踐中大多數法院采取“職業陪審員”來參與陪審工作,這與我國選舉陪審員的設計本意是存在偏差的。可擴大23歲以上居民的選舉數量,根據其自身情況與案件特殊性綜合確定陪審人員的名單,并且限制公民參與陪審工作的次數,每年清零。這種選取制度相對來說比較人性化,不僅能避免“職業陪審員”的存在,還能避免陪審人員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的抵觸情緒,加強了工作的效率的同時也強化了陪審工作的公正公平性。
(四)改變陪審員庭審及合議的模式
在合議審查階段,法官與人民陪審員同廳共議。法官負責法律法規在案情適用上的問題,案件事實方面由人民陪審員進行判定。由于目前削弱了陪審員的作用,在實際審理案件的合議階段,陪審員實際地位低于法官,從而在心理上容易弱化職責并依附于法官的意見,致使陪審員有再次淪為陪襯的可能。因而,為了徹底擺脫陪審員陪而不審的陪襯地位,建議對陪審員的職責進行擴充,在案件事實認定方面應由陪審員單獨審理,充分發揮陪審員大眾意見;在法律適用方面則由法律專業性強的法官審理,法官可為陪審員在事實認定上提供法律指導,兩者意見結合形成合議庭。合議的作用是為案件更好地服務,合理還原案件本身,公平公正審理并判決。因而將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審理分開,才可以避免法官的干擾而真正實現陪審的作用。在保障陪審制度得以實現的過程中,要深化陪審職責,加強民眾參與度,最終發揮民眾參與司法審判的優勢,維護人民群眾應當享有的根本利益。通過法官的指導,民眾參與的熱情及對社會民意的理解,使案件在事實認定上得以全面把握,最后由法官列舉法律的適用問題,兩者共同審理案件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從而帶動結案率,提升司法能動性,最終實現陪審價值。
[責任編輯:農媛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