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夢
[摘要]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發展以來,我國與東盟各國的經貿往來日趨緊密,民商事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和深入,民商事互涉案件也隨之增多。國家之間不同的法律制度必然會引起相應的法律沖突,而解決這些法律沖突的必要途徑是國與國之間的民商事司法協助。文章認為目前中國與東盟國家民商事司法協助體制尚不健全,這對相關國際司法活動的順利進行有著直接的影響,且會長期制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分析其制度完善和具體踐行的相關問題,構建高效便捷的民商事司法協助體制,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關鍵詞]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
一、設立中國與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體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設立中國與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體制的必要性
首先,中國-東盟自貿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逐步加快,決定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必須要建立完備的民商事司法協助體制。中國與東盟各國間的經貿往來和交流合作因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頻繁,隨之也產生了涉外民商事案件頻頻發生的現象,且出現的案件更加多元化、復雜化,新型的案件陸續出現,比如涉外企業股權糾紛、涉外投資糾紛和因產品質量引起的糾紛等等。當前中國與東盟各國家之間的民事司法協助制度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區域經濟一體化時代背景的需求,故而構建更為高效便捷的民商事司法協助體制對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化解中國-東盟國家之間的民商事法律沖突,解決法律糾紛,需要加強國家之間的司法協助來得以實現。因歷史文化背景、法律傳統以及現存法律制度的不同,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法律和法制建設有其特點。在歷史上曾是西方列強殖民地的部分東盟成員國移植了西方相應的法律制度,且作為亞洲國家自身本就帶有明顯的亞洲法痕跡,因此,東盟國家的法律可謂是其自身法律文化傳統和世界各主要法律文化的交融,東盟各成員國間法律制度的差異也就因而產生,法律沖突的存在使相關民商事糾紛不能有效地得以解決,在送達文書、調查取證、承認與執行判決或仲裁以及其他司法協助領域產生困難,所以,中國與東盟各國需要協力追求在程序法上的民商事司法協作。
最后,構建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有利于彌補各國民事訴訟法的自身局限性,提高司法實踐中的訴訟效率。效率原則是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的原則之一,實現民商事司法便利、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構建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的目的之一。追求訴訟效率,就是使有限的司法資源發揮最大限度的訴訟成效和最為滿意的法律效果,從而節約訴訟成本,加快程序運行,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案件拖延和積壓的現象。涉外民商事案件因其特殊性尤其需要提高訴訟效率來保障當事人有效地維護自身利益,盡早解決糾紛,從而促進民商事活動的順利進行,以維護自貿區的市場秩序和交易安全。然而,我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缺乏較為完整的司法協助機制,實際的可操作性較弱,同時,低效率且程序繁冗的公力救濟途徑一般不會被跨國民商事糾紛的當事人所采用,所以,只有實現國家司法機關之間的相互協作,方能使涉外民商事案件中的送達文書、調查取證等冗雜程序得以簡化,加快結案速度,盡快地使糾紛得以解決。
(二)設立中國與東盟國家民商事司法協助體制的可行性
首先,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合作根蒂及法律認同使得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建立的可行性有了支撐前提。作為亞洲國家,東盟國家與我國是海陸相連的友好鄰邦,同樣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相似的歷史遭遇使國家之間不僅在政治和文化領域有著互通之處,而且在經濟領域也存在互補性,這些都為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往來奠定良好的基礎。事實上,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法律方面已經開展了較為密切的交流活動,法律事務論壇、法律合作與發展高層論壇的定期召開,使各國在商業界和法律界有了較好的對話平臺,并且也讓國家之間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得到更多的交流和融合機會,這積極地推動了建立和完善自貿區法制的過程。同時,由于東南亞國家深受中華文明歷史影響,對我國的文化有較高的認同感,所以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法律認同,這在我國與東盟國家于刑事司法協助領域的初步成效中已經有所體現。
其次,各國之間現有的法律協議也為自貿區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強力支撐。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4年11月《中國-東盟貨物貿易協議》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爭端解決機制協議》、2007年1月《中國-東盟服務貿易協議》、2009年8月《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和10月《中國一東盟知識產權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陸續發布,在這一系列法律協議的推動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11年1月1日如期建成。這些協議是國內法、國際法(包括區域法)>中突與協調的產物,主要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包含的內容主要是國際經貿領域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爭端解決等問題,體現了國內法之間的折沖、對自貿區相關法律規則的承襲和對WTO相關規則的適用。上述協議為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常運行夯實了根基,不僅予以制度保障,還為各國之間實行民商事司法協助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當前部分國家和國際組織已經有統一民事司法協助制度的成功范式,這也有利于中國-東盟自貿區對構建系統的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進行可行性分析。比如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多邊公約立法模式、美國的示范法統一立法模式以及歐盟的統一立法模式,這幾種民事司法協助立法模式最具代表性。但對于中國-東盟自貿區來說,并不一定適用,可以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也可以據此對建立統一的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增強有力的信心。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組織架構相比歐盟和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等組織來說,相對較為松散,但向著更高級的階段進行區域一體化是必然的趨向。在民商事司法協助領域,中國-東盟具有進行協調與合作的發展決心。
二、當前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現存的司法協助條約自身存在的不足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與東盟各國在民事司法協助方面陸續開展了合作,簽訂一系列相關的雙邊條約。包括我國于1994年3月與泰國簽訂的《關于民事司法協助和仲裁合作的協定》,1997年4月和新加坡簽訂的《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1998年10月與越南簽訂的《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以及2001年12與老撾簽訂的《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這些條約初步構筑了民商事司法協助的互助機制,為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涉外民商事糾紛的解決提供了法律依據。然而由于這些條約締結時間都較早,且其內容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規定范圍不夠全面、內容較為簡單,已無法適應當代國際民商事司法協助的現實需求,endprint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組織形態和法律機制的限制
目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組織機構尚不健全,國家之間主要以經濟領域的互助協作為主,沒有專職機構起草法律,只有由各國代表組建的商務理事會,因而相對歐盟等其他國際組織來說,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架構形態較為零散。首先,東盟在組織機構方面奉行的是國家代表制,其組織形態是一種由各成員國所派代表組建而成的平等協作式形態;其次,從法律機制上來看,基于軟法機制構建的東盟自貿區法律體系為南南經濟合作型模式,各成員國之間簽署的協定和其他法律文件僅具有間接拘束力,而無法對成員國個體直接產生法律效力,這不同于以硬法為主的歐盟。因此,當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所存在的相對松散的組織架構和軟法機制,使其很難建立一個統一的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
(三)司法協助途徑復雜
國際民商事司法協助的范圍囊括協助或代為送達文書、調查取證、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的民商事判決或仲裁裁決,及其他襄助外國法院進行民商事訴訟的行為,由于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法律制度差異較大,在這些具體的司法協助途徑中存在著許多復雜的情況和實際困難,比如,外國法查明的困難。目前,司法實踐中的數據庫和法律法規的整合水平還不高,所以在東盟各成員國國內法的查明方面產生了許多現實的阻礙。當前我國法院在處理涉外民商事糾紛時,主要是通過當事人或一些法律專家提供來查明外國法,其間不僅周期長、環節多,具體的可操作性也不強,因此對盡快審理結案造成一些障礙。所以,如能構建系統的、較為完備的資料庫,使相關工作人員的查閱和法院的審理更加高效便利。
再如,送達程序周期冗長、效率較低。我國與東盟國家主要是通過中央機關來接洽有關條約締結方面的司法協助,其最初目的在于為司法協助設置一個“最高領導機關”來簡化締約國之間的送達程序,便于文書的盡快傳達。但我國指定的中央機關——司法部,在職能上與外國的中央機關是不盡相同的,雖名義上與他國對等,但增加經由司法部這一環節,其實是在司法協助程序中增加了不必要且繁冗的環節,這與訴訟程序相背離,使得辦案效率低下。在涉外民商事案件中需要跨國送達或取證時,都是先由受理案件的法院逐級報送至最高院,再由最高院轉交司法部處理,在此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往往會影響和拖延涉外訴訟案件的進程。
除此之外,在調查取證方面,由于各個國家的法律制度都會偏向于強調本國的司法主權,加上中國與東盟成員國的取證制度和門徑又不盡相同,所以會產生許多矛盾和摩擦,阻礙調查取證的進行,使得案件周期變長,影響訴訟審理效率。在判決的承認和執行方面,并不是所有有關司法協助的雙邊條約都對此有所規定,在法律實踐中也會有環節多、周期長、可操作性弱的問題。正因為面臨著這么多的問題和矛盾,中國與東盟國家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顯得尤為重要。
三、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的構建與完善
(一)比較法分析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的模式選擇
因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自身法律制度上的差異性和現實中涉外民商事法律糾紛處理的復雜性,使現有的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作機制亟待改進與完善。如前文所述,目前部分國際組織在統一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領域已經有了成功的范式,這對中國與東盟而言具有一定的學習和借鑒意義,但吸收好的制度不代表直接套用于既有實踐,而是在考慮涉外民商事司法協助特殊性和結合中國-東盟自貿區各方現實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制度探索。
在國際社會專門致力于統一國際私法規則的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主要是通過制定多邊條約,以“采納”“轉化”或“并入”的方式讓條約的內容化為各個締約國國內法的一部分,然后以此來貫徹實現國際私法的統一。其對成員國之間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的統一采取的是多邊公約的立法形式。但中國-東盟自貿區不同于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專門致力于各國國際私法規則的統一,而是致力于經濟貿易方面的區域一體化發展,且中國-東盟自貿區各成員國在法律制度上有著較大差別,緬甸等國在民事司法協助方面的法律制度還很不完備,要實現協調統一還有一定難度。中國一東盟自貿區目前并不具有直接達成統一多邊公約的條件,但可以借鑒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多邊公約中的相關內容。
歐盟的民商事司法協助模式,是由最開始的多邊國際公約向歐洲共同體統一立法模式轉變而來的,主要是先由各個成員國進行談判并締結相應的國際公約,而后再由歐盟理事會通過頒發法規或條例的方式來制定統一的國際私法規則。由于地緣因素的影響,中國-東盟自貿區和歐盟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但二者雖然同為區域一體化組織,卻在一體化程度上卻并不相同。作為緊密的高度一體化組織,歐盟的等級相對較高,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則完全不具有歐盟的超國家因素。由于各成員國強調平等互惠的協作,當前中國一東盟自貿區還尚未建成制度化的組織機構,未來實行超國家性統一立法的可能性也極小。因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也不宜推行統一立法模式。
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美國各州的立法并不一致,每個州都享有多數私法領域的立法權。美國普遍采用的是示范法,主要是先由一些官方或者非政府組織提供不具法律效力的示范法,然后各個州的立法機關再根據這些示范法制定出相同或相類似的法律,以此來達到統一的立法。示范法模式在國際民商事司法協助領域里屬于比較新穎的一種立法模式,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不同法域之間的法律可以相互吸收借鑒,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加以整合,從而逐步實現協調或統一化過程,促進法律的統一化。盡管如此,但中國一東盟自貿區與美國的政治基礎不相同,成員國都是獨立主權國家。但是可以稍微借鑒示范法模式以努力協調國與國之間的民商事司法協助,從而緩解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目前法律差異較大的現狀。
綜上所述,在當前民商事司法協助領域里,中國-東盟自貿區尚不具備足夠的條件來直接達成多邊協議或者統一立法,直接頒布示范法也不切實際,因此直接套用上述立法模式行不通,較好的辦法是吸收借鑒這些立法在內容上的先進思想,先促進雙邊條約的簽訂和完善,將締結多邊公約這樣的統一立法模式當作以后努力爭取的一個方向,來優化自貿區的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endprint
(二)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具體內容的完善
經過以上剖析和選擇,中國-東盟若要實現由雙邊條約逐步過渡到多邊統一的民商事司法協助公約,還需要對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的各方面具體內容予以明確和完善。中國與東盟各國開展的民商事司法協助活動范圍主要包含送達司法文書、調查取證、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民商事裁決和仲裁裁決、互相提供締約雙方有關民商事的法律法規及訴訟相關的司法實踐資料等,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的改善必須要從這些方面著手。
1.域外送達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若國與國之間沒有締結相關國際條約,司法協助一般應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對于我國沒有與之簽訂相關條約的東盟國家,雙反之間的文書送達需經外交途徑來進行。從立法理論上看,由于各國的相關法律規定不同,因此國家間域外送達的緊要法律依據為條約和協議,因其為國家間相互協調的產物。為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必須努力促成簽訂域外送達方面的雙邊協定或多邊公約。從實踐角度而言,域外送達是司法協助實踐活動中最常進行的內容。然而,目前中國對東盟國家送達的實際執行成效卻不理想,執行效率低、效果差成為中國與東盟之間在域外送達方面困難的主要表現。
完善中國與東盟之間域外送達制度還需要調整各國國內的相關法律,具體到我國亦是如此,我國有必要完善與改進國內法關于域外送達的規定。目前,中國在域外送達方面還沒有統一的立法,相關的規定只是散見于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和其他法律法規之中。法院工作人員因此很難了解、查找和掌握域外送達的法律法規,這也會降低域外送達的效率,所以,建議在《民事訴訟法》中集中設置各部門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同時,將域外送達在國內的啟動程序予以簡化,避免繁瑣的層層審批,例如可以考慮只設置一個審查機關如最高人民法院,而高院和司法部的審查程序則予以取消,或者由司法部備案,法院受理案件后將相關法律文書和請求直接提交給最高人民法院審查。
2.域外調查取證
域外調查取證的途徑有兩種:間接取證和直接取證。直接調查取證的形式主要有特派員取證,外交、領事人員取證以及當事人或訴訟代理人自行取證;間接取證一般以條約或互惠為基礎,經外交途徑或直接接觸司法機關等方式,由請求國向被請求國提出代為取證。由于對被請求國的主權表現了足夠的尊重,所以代為取證也得到了廣泛的采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也在規定域外取證主要途徑時將代為取證納入在內,但鑒于中國與東盟之間較為單一的域外取證方式,且目前新興的電子取證等方式并沒有規定在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雙邊協定中,所以我們需要完善和補充相關協定。
雖同屬于程序性事項,但相比于域外送達,域外調查取證更為復雜,因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制度和取證方式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根本的區別。東盟國家同時囊括了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法律制度,有的國家法律體系較為完善,有的則相對較為落后。因此,中國與東盟國家更要注重協調和合作于域外取證方面,并逐步實現由雙邊協議向多邊公約轉變,促成域外取證制度的日趨規范統一。
3.外國法院民商事判決和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
在已有的四個雙邊民商事司法協助條約中,關于司法保護、法律援助和司法協助途徑等方面,總則部分的相關內容都基本一致,但關于民事司法協助的范圍,中國與泰國雙邊條約只規定有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兩項內容;中國與越南、老撾之間雙邊條約的內容除這兩項外還包括承認和執行民事仲裁裁決以及其他協助內容;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雙邊條約則在此基礎上還規定有相互提供締約雙方有關民事和商事的法律及民事和商事訴訟方面司法實踐的資料。由此可以看出“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和執行”均沒有被納入到民事司法協助方面。而作為1958年《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的締約國,我國與其他東盟成員國在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方面均可獲得公約的最基本法律支持。因而,解決各國法院判決的相互承認與執行的問題十分有必要。
我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相關制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努力在有關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民商事判決的方面求同存異、構建可以相互認可的判決承認與執行規則十分重要??傮w而言,由于這一方面的復雜性,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整體協調確實有較大困難,而訂立雙邊條約或在區域范圍內進行協調則相對容易實現。所以,中國與東盟可以在各國不同法律制度的協調工作上發力,將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盡快地納入到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中來,并規定在雙邊協議之中,或者在自貿區范圍內逐步達成專門的多邊公約。
四、結語
在司法合作領域,關于各國民商事司法協助活動的各種實踐難題是普遍存在的?,F存的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有著滯后性與繁瑣性的弊端,難以滿足當下自貿區民商事司法實踐中對涉外民商事糾紛解決高效、便捷的要求。因而欲解決中國與東盟各國間司法協助程序繁瑣、效率低下的問題,首先要從制度層面入手,并完善補充法律規范具體內容,盡量向區域性共同法律機制靠攏,鞏固和擴大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成果,構建完備的民商事司法協助體制,從而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進一步友好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責任編輯:農媛媛]endprint